《心經》是講什麼道理的《心經》對人的啟示有哪些

2021-03-04 07:42:04 字數 4793 閱讀 8684

1樓:權清

《心經》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美國漢梵佛經譯者pine 2004)。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樓:紫冰雨的季節

《心經》對人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使人看破世事《心經》啟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於假有,而捨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這一點後,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而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為一片淨土。

二、勸人心無掛礙。

心常清淨,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掛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禪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閒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閒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云: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3樓:般若波羅密多心

相由心生,眾人皆有佛相,眾人皆有佛心,所以佛在每個人心裡!

又因--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每個人心裡又什麼都沒有!

有也沒有,才能不因外界事物干擾,保持自己祥和的心態。

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但每個人見解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

----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4樓:

《心經》全文意義是告訴我們所有眾生:自性。

《心經》對人的啟示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該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短精煉,而內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此經一直在佛教界廣泛流傳,每個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誦。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譯和註解了這部經典。

據不完全統計,《心經》共有七種譯本,對本經的註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該經也是漢傳佛教寺院每天晚課必誦的經典。全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個字,卻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內容精華。

《心經》所揭示的緣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如實準確地把握此經的思想內涵,對於學習經教,指導修行,都具有重要意義。《心經》不僅對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還對人的為人處世有多方面的啟示。

《心經》對人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使人看破世事;

二、勸人心無掛礙。現分別簡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經》主要是講般若空性的經典。在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以般若之智,觀察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皆是一種假有,最後都歸於空無。此經所說的「空」,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

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的;我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的;這一切有相無相的東西在因地上總是空的。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因為是因緣生,所以無有實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觀世音菩薩在修般若空觀之時,觀照到五蘊都是空幻不實的。

所以,在後面**中佛陀告訴舍利弗,既然五蘊皆空,那麼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識也 都是虛幻不實的。在此基礎上,佛陀進一步對舍利弗說,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最終都將變為虛無。也就是說,現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本性是空。

**所講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都是無相,都是性空的。

《心經》啟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於假有,而捨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這一點後,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而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為一片淨土。

二、勸人心無掛礙

菩薩能夠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的。菩薩正是由於依靠般若之智,能夠做到心無掛礙。因為菩薩心中沒有掛礙,也就沒有恐怖,並且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究竟涅。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菩薩修觀照般若,心常清淨,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掛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

就象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禪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三、做到心無掛礙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無掛礙,我認為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首先,善於把握當下。時光流逝很快,世事變化多端。

我們正在做的或者已經做過的事,轉瞬之間就成為過去。過去的事我們無法去把握,將來的事還沒有到來,我們也無法**。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

孔子曾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說,已經成為事實的事就不要勸說了,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勸誡了,對已經過去的過失或過錯不要去責備了。

如果我們能夠不為過去的事而後悔,也不為未來的事而憂心,只是將心思關注於現在,那麼我們就會少很多牽掛。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就不可能創造光輝燦爛的未來,所以,對任何人來說,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了現在就沒有過去和未來。其次,正確面對得失。

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有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會得意忘形,盛氣凌人。因此,一個人在春風得意之時,應當保持平淡的心志,這樣才不會掛礙太多。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閒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閒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云: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心經大概內容是什麼意思啊?

6樓:櫻潤

**(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擴充套件資料

這部**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英國佛經譯者edward conze (2000)認為這篇經書屬於般若波羅蜜教派發展四階段的第三階段時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註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今融會大德們的註釋,結合自己的點滴體會,簡要地講解此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分為七部分:

一、總綱分,

二、色空分,

三、本體分,

四、妙用分,

五、果德分,

六、證知分,

七、祕密分。作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於理解。

念心經的好處,念心經的好處是什麼

修心養性 還有就是和心經上講的一樣。遠離顛倒夢想.脫離六道輪迴之苦.開啟智慧之緣.念多了.好處自然就知道了。好處無窮,利益無盡,成佛有餘。心經是般若的精華,般若是六度萬行之首,古德言般若如目。若無般若,則雖精進修行,而終如神秀大師所言 時時勤拂拭 而已。只有以般若為導,精進修行,才能如六祖所開示 本...

為什麼《心經》能讓人內心平靜,想要讓內心平靜的心經

這是一部最短的經典,這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門留給我們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通常則稱為 心經 他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最深奧微妙之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與精華。心經 詮釋的是一種五蘊皆空的境界,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間多少塵世雜...

佛教上說如何能懺悔人的罪孽?念心經嗎

方法很多 最快 的就是磕頭懺悔 其次唸誦 八十八佛懺悔文 磕頭拜懺 磕頭為主 其他為輔 或放生 就是給佛磕頭 家裡在佛堂就行 沒有佛堂的對著佛的 也行或經書 亦或意想對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佛磕頭拜懺。磕頭時燒香與否自願的!磕大頭 五體投地 拜懺,了業最快了!比你念什麼都快很多了!一般最少要磕10萬個!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