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勸大臣更換漢服的目的是什麼產生怎樣的影響

2021-03-04 07:33:04 字數 6473 閱讀 4291

1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勸大臣更換漢服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影響的去歷史典故書上查一下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小文帝勸大臣更換漢服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推廣他的漢服。

3樓:功夫王

孝文帝勸大臣更換漢服就是促進民族大融合

4樓:大漠月園

北魏孝文帝傳大臣們更換漢服的目的是。要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並溶入漢人社會。

5樓:qweertt已

目的是為了勸說孝文帝要重視儒家文化

6樓:相思不停

做好示範,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北魏的繁榮

7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這種東西別太涼強悍了你上線材小丁字了。

8樓:

改穿漢服是孝文帝整個漢化政策的一部分,其他包括和漢人通婚、採用漢人政治制度等。在古代漢人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輝煌的文化,周邊民族的文化和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後。

9樓:匿名使用者

目的應該是用文化來管理那些大臣,或者讓大臣去適應一下漢族文化

10樓:匿名使用者

肖文武,績效文記勸大臣更換漢服的目的是產生了什麼的影響?她們的肖齊心協力

11樓:supreme煙雨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主要內容有:易鮮卑服裝為漢服,規定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稱漢語為「正音」,遷洛陽的鮮卑人,均為洛陽籍人,死後不得歸葬平堀,改鮮卑貴族為漢姓,定門第等級,令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用漢制度量衡等。

北魏教文帝在洛陽進行的漢化改革,促進鮮卑族接受漢文化,推動了北方民族的融合過程。

北魏孝文帝要求改穿漢服的目的是

12樓:匿名使用者

改穿漢服是孝文帝整個漢化政策的一部分,其他包括和漢人通婚、採用漢人政治制度等。在古代漢人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輝煌的文化,周邊民族的文化和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後。不用說北魏,日本當時不也是自發的漢化了嗎?

他們原先穿的衣服叫貫頭衣,一幅布,中間開個洞把頭套上去,腰上系根帶子就當衣服穿了。在漢魏晉唐宋時期和中國交往,學會了圍棋、茶道、歌舞伎、木屐等等,也包括了衣服,我們所說的「和服」,日語是「吳服」,也就是吳地,俗稱的蘇浙江南一帶的漢服啊,交領右衽,隱扣繫帶,最典型的特徵,現在依然保留在日本的傳統文化當中。

所以改傳漢服,學漢人的文化,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悠久先進的文化對周邊民族而言有巨大的向心力。

好比現在,美國人沒有逼我們穿西裝,但全世界人都在穿西裝,宴會穿西式晚禮服,結婚穿婚紗一樣。中國人也是在自發西化。

13樓:空中積雲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漢人的衣冠,經能工巧匠六年完成,無論羅女均需改為穿漢裝。一次,孝文帝至鄴城考查,他看見一位婦女在車上沒有穿漢服,他責令返,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才猶少,帝曰:

任城欲令著乎?」可見孝文帝對於禁胡服,穿漢裝之重視程度。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人。

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援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

第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可以允許不立即改變;但 是,30歲一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第三:**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

第四: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為姓元。

鞏固自己的統治,民族融合,為統一天下做準備。為了**集權。

少數民族中,軍隊,經濟水平,土地等資源都是個人所有,孝文帝所擁有的在北魏貴族中最多,但比整個北魏比是少的。

在漢族文化中,皇帝掌握國家的所有。

孝文帝要求穿漢服,來鞏固皇室的地位和**權利的集中。

14樓:若是魔鬼

樓上回答的都是表面的理由,個人認為孝文帝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集權!

要知道,在少數民族中,軍隊,人們,牲口,財富,土地等資源都是個人所有,即孝文帝的資源在北魏個貴族勢力中是最多數的,但是和整個北魏比確實少數的,那麼他的皇帝就做的不太安穩了。

但是漢族文化,國家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孝文帝要求穿漢服,是要該北魏的少數文化為漢族文化的一個開端,雖然名義上為了統一天下,其實最根本的是要利用漢族文化的皇權最高,來鞏固皇室的地位和**權利的集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16樓:匿名使用者

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

17樓:打傘和尚

接受漢文化,為統一中國做準備

18樓:匿名使用者

向漢族學習先進理念與技術,為了接下來民族大融合發展實力做準備

19樓:藍色冰瑜

促進鮮卑和漢族的交往,為統一天下做準備!

20樓:匿名使用者

本身也是為了民族融合,更好的統治~

2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漢人是人數極多 只能與漢人同化才能統治漢人 證明了漢文明是偉大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民族大統一!!!穿漢服是孝文帝整個漢化政策的一部分,其他包括和漢人通婚、採用漢人政治制度等。在古代漢人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輝煌的文化,周邊民族的文化和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後。

不用說北魏,日本當時不也是自發的漢化了嗎?他們原先穿的衣服叫貫頭衣,一幅布,中間開個洞把頭套上去,腰上系根帶子就當衣服穿了。在漢魏晉唐宋時期和中國交往,學會了圍棋、茶道、歌舞伎、木屐等等,也包括了衣服,我們所說的「和服」,日語是「吳服」,也就是吳地,俗稱的蘇浙江南一帶的漢服啊,交領右衽,隱扣繫帶,最典型的特徵,現在依然保留在日本的傳統文化當中。

所以改傳漢服,學漢人的文化,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悠久先進的文化對周邊民族而言有巨大的向心力。

孝文帝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3樓:e拍

促進民族融合,減少****,學習漢族文化,增強國家實力,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這期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孝文帝運動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北魏的前身為北方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該民族自東漢以來,經常與漢人接觸,不僅佔據匈奴故地,而且據有東起遼東,西至隴西大遍土地,由於拓跋氏的掘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數民族為主人的北魏政權。

為進一步改變落後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在孝文帝時代掀起漢化運動的高潮,也就成順理成章之事了。

擴充套件資料

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1、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延興二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2、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3、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頒佈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

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5、遷都洛陽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巨集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

6、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頒佈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

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7、創三長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裡、黨 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8、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9、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

10、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如:拓拔(皇族)改為元姓,獨孤改為劉姓,丘穆稜改為穆姓,步六孤改為陸姓,賀賴改為賀姓,賀改為樓姓。

11、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24樓:武林至尊大哥

促進民族融合,減少****,學習漢族文化,增強國家實力,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25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促進民族融合,減少民

族矛盾,學習漢族文化,增強國家實力,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這期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 孝文帝運動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

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

一、兼併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在征服戰爭中也常常出現瘋狂的民族殺戮,****不斷激化。到了北魏中期,****雖已日趨緩和,但由於統治階級過度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農民起義年年爆發。

473 年,拓跋巨集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 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改革內容及影響:

1)制定官吏俸祿制

孝文帝實行的俸祿制,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整頓吏治、懲辦**,使北魏吏治狀況開始明顯好轉,為北魏政權進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為推動北魏王朝走向興盛的重要因素。

(2)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推行影響深遠:首先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從而積極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並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徭役,另一方面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北魏的統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極大地推動了北方內遷各族改變原先落後的遊牧生活而向封建農民的轉化,推動了這一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現;還有,均田制對後代田制也有很大影響,先後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這一制度的選擇、推行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設立三長制

三長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從**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於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

這一制度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的收入。

這些改革措施以發展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

孝文帝是什麼朝代 孝文帝是哪個朝代的人

南北朝。拓跋巨集 467年10月13日 499年4月26日 漢名元巨集。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文學家。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孝文帝改革後,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洛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作為首都,洛陽集中了全國的文化精英。這也是令南朝人感慨 衣冠士族,並在中原 的...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孝文帝遷都的原因

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其漢化的關鍵環節。孝文帝為何急於遷都呢?究其原因,首在漢化。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以來,一直定都平城,儘管其間因為饑荒等原因,有人提出過遷都的動議,但都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及至孝文帝親政,北魏立國已近百年,即使自太武帝統一黃河流域以來,也近半個世紀,如果要繼續推進北魏的統一大業,自然要進...

為什麼孝文帝要改制,孝文帝為什麼要改革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互相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的改制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所有的改革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主要理由有2點 1 為了革除鮮卑民族舊俗,吸收漢族先進文化,促進社會融合,進一步鞏固北魏的統治。2 當時各地起義不斷,社會矛盾叢生,為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