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

2021-03-04 07:23:53 字數 5692 閱讀 7597

1樓:天秤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絡日益廣泛,中國人的全球意識日益增強,中國文化與各國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切身感受。我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不斷地感受到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以中國人的智慧回報世界。

今天,國際社會正在思考:中國的發展將帶給世界什麼?我們最概括的回答是兩個詞:

「和諧、和平」。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們的理想追求,都決定了「和諧」既是一種社會思想,也是我們的根本價值選擇;「和平」既是一種理想境界,也是我們的國際行為準則。中國的發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諧、維護和平。

中國的發展就是集中精力實現中國現代化,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貢獻。工業革命以來的三個世紀中,西方許多強國的興起以向外擴張為常態,與擴張連在一起的是戰爭,世界和平程序多次被這種戰爭所打斷。與這種大國興起的模式不同,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以本國內在發展為起點和歸宿,所有變革的宗旨都在於辦好中國自己的事。

中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大幅度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了大約3億貧困人口,為世界減除貧困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為世界和平提供了穩定性和建設性因素。這是中國「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的一個突出證明。

各國現代化過程都承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歷史傳統融入現代化、本國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過程,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特色。中國文化的特點,如內斂、中庸、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潛在影響將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顯現出來。

其中一些價值和理念經過揚棄和改造後,可以轉化為中國發展的創新概念。「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傳統文化的古老哲理與現代政治理念相結合的產物。

儒學的核心觀念是「仁」與「和」。其中「仁」是人際關係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和政治的價值核心。儒學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倡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涵義是民眾應明白事理,各國應和諧相處,達到天下太平。

儘管,這裡所謂的「百姓」並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謂的「萬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這兩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瑰寶。《尚書》以「協和萬邦」寄託天下太平,其要義在於「和平、和諧」。

另一部儒學經典《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明確地以「講信修睦」作為最高行為準則。「和平、和睦、和諧」三者相輔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責任,需要寬容。歷史上的中國雖歷經曲折興衰,但這些價值和理念一直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處,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鍛鑄了中國人的品格。

現實的發展喚醒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使之成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倡導和諧世界的思想淵源。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迴避的歷史任務。「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發展的動力、主體和目的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利益調節;社會保障,扶助貧弱;環境保護,安居樂業;政務公開,公民參與等,構成和諧社會的基本訴求。

在微觀和諧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國內各地區、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比較協調、比較均衡的巨集觀和諧,形成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領域互相促進、互為條件的發展戰略。這是比單純實現經濟增長更復雜更艱鉅的發展目標。從戰略角度看,我們只有通過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發展,才是可以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發展,才是對世界負責任的發展。

與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相互貫通,在國際上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世界」。如果說「和平」是國與國之間各種力量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那麼「和諧」則是國際社會各種利益之間共同發展的價值尺度,是從國際關係的和平朝著「天下和諧」方向的發展和深化。當代中國人首創「和諧世界」的觀念,其內涵並非來自突發奇想,也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權宜之策,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一貫原則的昇華。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國從文化深處嚮往和平,堅信和平,全力維護和平。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和世界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大國和利益攸關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寬廣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判斷。「和諧世界」由此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今天,「和諧」理念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價值觀,凝聚成全體中國人的發展願景,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指向。這些價值觀和品格一旦轉化為中國的國際行為,就決定了中國只能做負責任的、擔當信義的大國。在地區穩定、世界和平、多邊**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國際事務中,中國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這來自於我們對「和諧世界」的嚮往與追求,來自於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原則、我們的心願。

無需諱言,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存在著利益衝突、價值衝突、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還有國家與國家的衝突,存在許多不和諧現象。在一個並不那麼和諧的世界裡倡導並致力於和諧,是因為我們堅信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們同處於一個地球家園中;是因為我們堅信在這個多樣化的世界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價值之間,可以互相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賞;是因為我們堅信人類有共同的未來,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終極關懷。

從一個不那麼和諧的世界到一個相對和諧的世界,將是曲折而漫長的過程。中國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們將弘揚這種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設和諧社會,追求和諧世界,以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的共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樓:影斬風

1.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全球發展的未來提供了理論支撐,現在**提倡可持續發展戰

略,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時已有保護正在懷孕和產卵的鳥獸魚鱉以永續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2.「禦侮而不稱霸」,「協和萬邦」,和平崛起的示範作用,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主題;

3.經濟發展模式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借鑑;

4.和諧概念的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的理論基礎,有重要的意義;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迴避的歷史任務,與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相互貫通,在國際上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世界」。

3樓:匿名使用者

扯淡的題,中國發展非搞出個世界意義

4樓:毛教烏孫之卉

對於裝孫子裝不到根

裝不到本

裝不實際

裝不上譜

裝不上行道

內在表現跟外在形體理論大綱不得要領

怯場虧心

不能拋去腐朽罪惡的傳統道德

啟發帶動力度不夠

不深不知拍馬吹噓

瞪眼說瞎話不自然

不能使旁人都進入角色

容易被揭穿

闖禍的時候拿不出最有迴避性的對策

看了中國達官顯貴

高層代表

你慚愧至極

你呀下雨別帶傘到街上淹死就算了

早死早投胎

就生到中國

跟上了這些個能人好好學能耐

學成了再給我滾回白宮底下來

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絡日益廣泛,中國人的全球意識日益增強,中國文化與各國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切身感受。我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不斷地感受到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以中國人的智慧回報世界。

今天,國際社會正在思考:中國的發展將帶給世界什麼?我們最概括的回答是兩個詞:

「和諧、和平」。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們的理想追求,都決定了「和諧」既是一種社會思想,也是我們的根本價值選擇;「和平」既是一種理想境界,也是我們的國際行為準則。中國的發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諧、維護和平。

中國的發展就是集中精力實現中國現代化,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貢獻。工業革命以來的三個世紀中,西方許多強國的興起以向外擴張為常態,與擴張連在一起的是戰爭,世界和平程序多次被這種戰爭所打斷。與這種大國興起的模式不同,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以本國內在發展為起點和歸宿,所有變革的宗旨都在於辦好中國自己的事。

中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大幅度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了大約3億貧困人口,為世界減除貧困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為世界和平提供了穩定性和建設性因素。這是中國「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的一個突出證明。

各國現代化過程都承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歷史傳統融入現代化、本國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過程,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特色。中國文化的特點,如內斂、中庸、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潛在影響將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顯現出來。

其中一些價值和理念經過揚棄和改造後,可以轉化為中國發展的創新概念。「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傳統文化的古老哲理與現代政治理念相結合的產物。

儒學的核心觀念是「仁」與「和」。其中「仁」是人際關係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和政治的價值核心。儒學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倡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涵義是民眾應明白事理,各國應和諧相處,達到天下太平。

儘管,這裡所謂的「百姓」並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謂的「萬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這兩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瑰寶。《尚書》以「協和萬邦」寄託天下太平,其要義在於「和平、和諧」。

另一部儒學經典《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明確地以「講信修睦」作為最高行為準則。「和平、和睦、和諧」三者相輔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責任,需要寬容。歷史上的中國雖歷經曲折興衰,但這些價值和理念一直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處,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鍛鑄了中國人的品格。

現實的發展喚醒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使之成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倡導和諧世界的思想淵源。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迴避的歷史任務。「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發展的動力、主體和目的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利益調節;社會保障,扶助貧弱;環境保護,安居樂業;政務公開,公民參與等,構成和諧社會的基本訴求。

在微觀和諧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國內各地區、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比較協調、比較均衡的巨集觀和諧,形成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領域互相促進、互為條件的發展戰略。這是比單純實現經濟增長更復雜更艱鉅的發展目標。從戰略角度看,我們只有通過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發展,才是可以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發展,才是對世界負責任的發展。

與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相互貫通,在國際上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世界」。如果說「和平」是國與國之間各種力量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那麼「和諧」則是國際社會各種利益之間共同發展的價值尺度,是從國際關係的和平朝著「天下和諧」方向的發展和深化。當代中國人首創「和諧世界」的觀念,其內涵並非來自突發奇想,也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權宜之策,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一貫原則的昇華。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國從文化深處嚮往和平,堅信和平,全力維護和平。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和世界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大國和利益攸關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寬廣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判斷。「和諧世界」由此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今天,「和諧」理念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價值觀,凝聚成全體中國人的發展願景,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指向。這些價值觀和品格一旦轉化為中國的國際行為,就決定了中國只能做負責任的、擔當信義的大國。在地區穩定、世界和平、多邊**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國際事務中,中國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這來自於我們對「和諧世界」的嚮往與追求,來自於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原則、我們的心願。

無需諱言,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存在著利益衝突、價值衝突、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還有國家與國家的衝突,存在許多不和諧現象。在一個並不那麼和諧的世界裡倡導並致力於和諧,是因為我們堅信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們同處於一個地球家園中;是因為我們堅信在這個多樣化的世界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價值之間,可以互相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賞;是因為我們堅信人類有共同的未來,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終極關懷。

從一個不那麼和諧的世界到一個相對和諧的世界,將是曲折而漫長的過程。中國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們將弘揚這種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設和諧社會,追求和諧世界,以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的共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有什麼意義

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轉變傳統高能耗 高汙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以低能耗 低排放為標誌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能源環境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2007年,覺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 建設生態文明...

如何認識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內涵和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促進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的 保持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重要體現 實行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基...

陶瓷在中國發展史上的意義是什麼?在教育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它與人類歷史文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既是民族藝術與科學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