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歷史文化習俗苗族的文化習俗簡單介紹

2021-03-04 04:43:02 字數 6107 閱讀 4855

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

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祕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文化: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

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貴州苗族建築: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習俗: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

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

2樓:姚照青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

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祕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現在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後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召龍節」、「吃薪節」、「苗年節」等。

苗族人民善於歌舞,各種苗歌形式豐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歎為觀止,苗族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精通藥草,善於運用草藥治病救人。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

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3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現有人口740萬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

苗族的文化習俗簡單介紹

4樓:聖誕老東東

1、苗族民間口頭文學

苗族的民間口頭文學非常發達,其數

量浩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藝術精湛,包括古歌、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格言等樣式。

2、苗族**

苗族**,豐富多彩。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瑣吶曲調和策琴曲調,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和蘆笙曲調,而蘆笙曲調是苗族**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調。

3、苗族民間工藝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等民間工藝瑰麗多彩。用蠟刀蘸蠟在白布上畫好圖案花紋後,浸入染缸染色,然後用水煮沸,脫去黃蠟現出藍底白紋圖案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左右的歷史,在苗族民間流傳甚廣。

擴充套件資料

苗族的風俗習慣:

1、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閒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後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2、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複雜,有樹葬、懸棺葬、巖洞葬、火葬和土葬。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採用的主要葬式。現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後舉辦喪葬形式和過程,已經漸趨一致,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別。

3、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

5樓:愛若若

下面我從各方面講苗族文化習俗彙總分類回答:

建築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服飾:**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女子服飾式樣最多,有130餘種,僅貴州就有101種.在貴州、雲南、川南、廣西、海南島等地,穿百褶裙,但長短不一,以黔東南差別最大,有的到腳面,有的超過小腿肚,有的過膝,有的僅30釐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為普遍.顏色為青、藍、白,裙面有繡花、挑花、鑲花,也有蠟染或素淨的.

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領的.在湘西、黔東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時期,因民族暴動失敗後,被迫改裝,穿長褲、大襟右任上衣,農邊、袖口、褲腳都鑲花邊.在接龍時才穿裙子,平時不穿裙.

每逢節日婦女們走親訪友,頭部、頸部、手腕都佩戴樣式繁多的銀飾.

**男子服裝式樣比較簡單.貴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小腿部裹綁腿.

在黔西北地區則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氈.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婚俗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以自主婚姻為主,通過社交和談情說愛來確定.社交活動多在節目或趕場天進行,形式是小夥子同姑娘對歌,互相瞭解情況,溝通感情,若雙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結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

但也有的地區坐轎或騎馬.宣恩一帶新娘到夫家.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並由「伴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

川南新娘要從東面進入夫家,說是為了紀念祖先自東方來.黔東南一些地區,夫家要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東、貴州的鬆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結婚後要住夫家.

其他地區婚後當天或次日返回孃家,以後逢節日、農忙季節或夭家婚喪娶嫁之時,才接來住一段時間,這樣數年以後,才長住夫家.

拔雉毛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夥子和兩個姑娘組成.

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相會後,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後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

」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就設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

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裡人都來幫忙祝賀.

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絃,大家圍著傢俱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傢俱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徵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徵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徵著苗家興旺堅強;第

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節日裡,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怪對方.

經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後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苗族民俗,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願望.

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後相會;有的將草紮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夥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並被搶走,當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只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過上了幸福日子.

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采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

苗族分佈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

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

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

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

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抄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雲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後,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夥子一根用綵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釐米,上面繡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

小夥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釐米、寬約30釐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夥子在這裡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裡,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

小夥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後,便形成了傳統的坡會.

現在每逢節日,人民穿上節目的盛裝,彙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鬥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苗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1 苗年 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曆的 九 十或十一月的辰 龍 日或卯 兔 日或醜 牛 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乾淨,積極準備年貨。2 龍船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划船比賽的傳統...

苗族的服裝 習俗 活動有哪些,苗族有哪些習俗,節日,飲食,服裝?

花衣,喝酒,對山歌,吹蘆笙。苗族有哪些習俗,節日,飲食,服裝?一 苗族的飲食習俗 1 黔東南 湘西 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 紅薯 小米等雜糧。2 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 土豆 蕎子 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 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

西安歷史文化,西安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 長安 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 建都朝代最多 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中華文化的代表。當今的西安是陝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