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貼春聯的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1-03-04 04:24:48 字數 4953 閱讀 9950

1樓:我去月球遼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

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

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裡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捱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

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裡扔磚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

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鬆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鬆雪為其春聯,趙鬆雪題曰:

「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鬆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為娛樂。

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

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

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貼對聯這種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3樓:拾之大大

貼對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

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樹,桃樹下面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果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會把它捆起來喂老虎。

後來,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刻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的由來。

到了五代,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

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就始於明朝。

4樓:千與千尋

真正開始的時間是一千多年前,桃符就是人們所說的貼春聯。在中國的古代神話當中,相傳有個鬼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覆蓋面積達到將近三千里。

桃樹上面住著一隻金雞,每天清晨當金雞打鳴之時,前晚上的出去遊蕩的鬼魂就會回到鬼域。

鬼域的大門就坐落在山的東北處,門口左右兩邊有兩位神人,名叫神荼和鬱壘。他們是專門對付做壞事的鬼魂。如果鬼魂在晚上游蕩的時候,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兩位神人就會把他們抓起來,用麻繩綁住,丟出去喂老虎。

到了宋代,優化了這種吉利的方式。人們發明了在桃木上面寫對聯,除了能達到消除**目的,還能把自己一年的美好希望寄託上去,一舉兩得。這樣的對聯,貼到門的兩邊看著特別美觀。

發現對聯的好處後,人們開始在紅紙上寫對聯,代表著有福氣、喜氣洋洋的一年。

5樓:智商超群

春節貼對聯是從明朝開始的,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

貼對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也自己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貼對聯時,要把上句貼在右側,因為過去的書是豎排的,都是從右側讀起。

對聯,也稱「楹聯」,「對子」,是一種由字數相同的兩句話組成的對仗工整,韻律協調,語義完整的文學形式。它發源於我國古詩的對偶句,始創於五代時期,盛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對聯的形式工整,平仄協調的特點是一字一音,音形義統一的漢字特色的體現,所以,對聯是漢語語言特有的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在我國民間,對聯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過年時家門上貼春聯,商店開業時門上掛對聯,以及娛樂時的對對聯遊戲。對聯的長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兩個字;長的則可達幾百個字。

懸掛的時候通常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6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時期,人們便把寫有神荼、鬱壘名字的桃符懸掛在門上,以去除厲鬼。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後蜀主孟昶也親自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句子。

明代時期,民間對對子的習俗開始流行,對聯的名字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到了今天,在春節這天貼春聯也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7樓:都都

始於五代十國,明代普及。

春聯起源於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凶猛的怪獸,它時常作惡多端,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

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8樓:睢寧一指禪

春節貼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從明朝開始的。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當時的「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一詞的出現、並且作為一種習俗流行、普及開來,則是在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據說,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

「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

「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另外,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因為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對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什麼時候開始貼春聯的,過年貼春聯的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 簪雲樓雜說 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民間說法有避凶免難的作用。這一說法 於 年獸 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

過年一般什麼時候貼春聯春節什麼時候貼春聯合適

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佈新的意思。春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來。桃符起源很早,據 後漢書 禮儀志 記載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見,最初的桃符是用來驅除鬼怪的,也就是所謂的鎮鬼靈符。後來,人們便延續了這種風俗。桃符開始演變成春聯...

貼對聯這種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貼對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樹,桃樹下面有神荼 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果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會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刻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的由來。到了五代,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 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 一聯,一般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