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遷的詩人談遷的資料

2021-03-04 00:35:50 字數 3399 閱讀 3589

1樓:不要太過沉默

談遷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

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

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

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崎嶇和坎坷,關鍵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前幾天我學習了一篇文章——《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學後感觸頗深。文章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以為史學家叫談遷,他歷盡艱辛完成了一部名為《國榷》的明代編年史,共104卷,是他經過20多年的努力,六次修改完成的一部500多萬字的鴻篇鉅製。但卻被一個小偷盜走而化為烏有。談遷傷心至極,可厄運並沒有打倒他,他決心重新編寫這部史書。

經過千辛萬苦,他終於在有生之年完成了更加翔實、精彩的明代編年史——《國榷》。

讀完文章,「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這句話對我印象特別深刻。談遷家徒四壁,肯定沒有錢坐車,而徒步從浙江到北京,需要走很長的路,可能談遷的鞋子都磨破了,還捨不得換新的,可能還會受到人們鄙夷的目光;哼!

一個普通人也想編史書?可能……可能有誰想過,談遷此時已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談遷沒想到這些,仍然搜尋資料,奮筆疾書,在他眼中,時間勝過生命!

可是,是什麼支撐他呢?是他頑強的毅力,是他面對困難不低頭,不屈服的可貴品質,是他不屈不撓的精神!

談遷實在是太偉大了! 他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雖然他早已逝去,可是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正發生著這樣的事情。美國運動史上最偉大的一名長跑運動員8歲時意外炸傷了雙腿,腿上沒有一塊完整的肌膚,並且醫生斷言他此生再也不能站立了。

可他卻立誓:「我一定要站起來!」10歲那年,他能走路了,慢慢地,他走向一個離家兩英里的湖泊,把牛馬當作追逐物件,鍛鍊自己跑步,讓自己的雙腿「奇蹟」般的強壯了起來。

他就是格連·康寧軍。他是真正的英雄,可是生活中也有一些人面對厄運自暴自棄,我看過這樣一個報道:有位病人被診斷為癌症,醫生說他還有醫好的希望,可是他不吃不喝,精神一下子就跨了,果真沒幾天,就提前結束了生命,面對生活的厄運,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其實,關鍵是面對厄運的態度,態度不同,結果就截然相反。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崎嶇和坎坷,但只要坦然面對,不屈不撓,持之以恆,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關於談遷的小傳。請勿抄襲什麼祖籍…… 一共要求 3段 ,(100字 左右 )。第一段 :

3樓:匿名使用者

談遷,字孺木,原名以訓,海寧人。

曾立志著書,並孜孜以求,終有《國榷》的誕生。然厄運降臨,20多年的心血轉眼間化為烏有。但他並未向厄運低頭,而是從頭再來。

他不顧年老體弱,四處尋訪,終日奔波,奮筆疾書。終於,500萬字的新《國榷》誕生了,他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國榷》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談遷遭遇的「厄運」是指什麼

4樓:牙牙的弟弟

《國榷》手稿被盜。

談遷博覽群書,家境貧寒,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約400萬字,取名《國榷》。

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發奮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擴充套件資料:

《國榷》的創作背景:

談遷的一生經歷了萬曆朝至崇禎朝,還經歷了南明弘光小朝廷,歷順治十四年(2023年),終拒仕清,以一個貧民創作出一部明史鉅著。

談遷生活的年代,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期。明朝統治者消極怠政、宦官專權亂政、黨爭結社頻頻,天災不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清軍不斷叩關。

值此國危的時代,「士習甚囂」的言論不絕於耳,懷抱著經世致用之大志的晚明士大夫們不甘朝野傾軋、世風日壞,期望憑一己之力,救國家與人民於危難之中。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願望往往受現實的摧殘,在農民起義的洪流和清軍鐵蹄的征服下,這批在野士大夫們被迫接受這樣的身份轉換,成為了明朝遺民,從此開始了對人生及未來的抉擇和思考。

談遷就是這樣一位「遺民」的代表,他親歷時代的鉅變,思想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轉變,更迭的世局逼其發出「亡國不亡史」的疾呼。

萬曆四十六年(2023年)至萬曆四十八年(2023年),萬曆皇帝行將入土,這不僅僅是明朝歷史走向衰亡的時期,更可以說是談遷人生道路的重要轉折點。

談遷於萬曆四十六年(2023年)夏,談遷赴京考試再次失敗之後,他並未像其它書生那樣終其一生繼續考取功名,而是認清了自己「才駑,自放田間南山白石」, 選擇「綴耕之暇,匯為《兔園冊》」的耕讀之路。

他放棄了科考,也等於放棄了從政路線。既然不能在政治上為國家人民作出貢獻,就乾脆退而求其次,走學術研究路線。

「經史是古代學術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讀書人主要的研究方向」,談遷「少讀國史,輒仰名閥」再加上晚明時期,湧現出了大多數在競爭激烈的科場中屢次敗北,遂把畢生精力放在學術文化研究上的學者型史家,於是形成了一股治當代史的風氣。

史家群體的出現,使得修國史成為士人們引以為傲的事情,受這一時風的影響,在閱讀了大量當代史著之後,天啟元年(2023年)前後,談遷終於選擇了自己後半生的奮鬥目標一治當代史。

5樓:曦月

花了二十多年寫成的書稿子被偷走了

明朝末年,史學家談遷經過二十多年嘔心瀝血的寫作,終於完成明朝編年史——《國榷》。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鉅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然而,他沒有高興多久,就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進他家偷東西,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裡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錢財,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

從此,這些珍貴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樣的事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對年過六

十、兩鬢已開始花白的談遷來說,更是一個無情的重創。可是談遷很快從痛苦中崛起,下定決心再次從頭撰寫這部史書。談遷又繼續奮鬥十年後,又一部《國榷》重新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實精彩。

談遷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唐朝詩人王維的唐朝詩人王維的資料

王維 701 761 中國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 今山西祁縣 其父遷家蒲州 今山西永濟 開元九年 721 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2年後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

現代詩人戴望舒的,現代詩人戴望舒的資料

戴望舒 1905 1950 來,現代詩人。源原名戴朝寀。筆名艾昂bai甫 江思du等。浙江杭縣 今餘杭市zhi 人。代表dao 作 雨巷 並因此作被稱為雨巷詩人,此外還有 尋夢者 單戀者 煩憂 等。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

古代詩人朱熹的相關,古代詩人朱熹的相關資料

朱熹 x 1130 1200年 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 今屬江西 人,漢族。其父朱鬆,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市 五里夫。19歲 紹興十八年 1148 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 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