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學》為什麼說宗教是社會群體現象

2021-03-04 00:34:17 字數 5006 閱讀 4522

1樓:匿名使用者

是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由相同信仰的人共同完成的、共同構建的一種生活模式。

2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該神祕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在人類早期一些社會中,宗教承擔了對世界的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現代社會中,科學和司法已經從有些宗教分離出來,但是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的功能還繼續存在。宗教所構成的信仰體系和社會群組是人類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的崇拜行為、禮儀規範屬於宗教的外在因素。體現出宗教教義的實踐,也反映出宗教傳統的改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儀是規範化、程式化、機構化及制度化的,其內容包括祈禱、祭獻、聖事、禮儀、修行及倫理規範。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體系,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的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彙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教團體系(教會),代表著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

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了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止,**教信徒有20億人,是世界上最被廣為接受的宗教(接下來是伊斯蘭教的12億人,印度教的10億人,和無宗教信仰的7億7400萬人)

《宗教社會學》: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你認為在哪些方面?

4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種信仰文化,它之於社會的作用,它對於理想願景的訴求,往往是藉助於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對人生最**值理念和社會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種核心文化價值活動,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核心。

與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於它的超越性和神聖性。信仰的超越效能把人們從其身處的物質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從現實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讓人追求一種與世俗利益無關的價值存在。信仰的神聖性則使得信仰的價值和權威得以保證,讓信仰觀念成為信仰者毋庸置疑、確定不移的追求,並對世俗觀念、道德產生導向性,能逐步增強社會文化中神聖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對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它能指導、修正、支配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對於個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終極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還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個人行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對於社會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淨化社會風氣,培育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保障社會的穩定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臻於和諧完美之境。

因此,在我國和諧社會的建構中,宗教文化的這種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這對於修正當前過度實用化、庸俗化的社會文化取向,以及金錢的社會價值導向,化解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會難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都能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與社會文化和普世價值

6樓:~伊梵※語菲

中國100年前之前的文化現象就是實證。

7樓:木繹

佛教是東方

人的宗教,是東方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是東方智慧的結晶,確是東方文化寶庫中稀有難得之瑰寶。佛教自釋迦牟尼創始以來,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幾乎涉及了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築、雕刻、**、美術)、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詩人謝靈運、王維、白居易、蘇軾,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學家朱熹、王陽明,以及李贄、袁巨集道、黃宗羲、龔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則徐,還有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孫中山等等,至於歷代高僧大德更是燦若繁星,不勝列舉。

而現代,隨著電腦科學、模糊科學、生命科學(如自然**、克隆技術)、精神分析學(及各門類的心理學)、量子物理學、毫微技術、全息理論、航空航天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困境(人口、環境、氣候異常、金融危機、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斷證實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向人類提出的善意勸告,和佛對宇宙巨集觀微觀的認識,對生命本身的認識,是無懈可擊的。佛陀的教誨是如此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如此真實不虛,講求實效,再加上佛陀嚴密無誤的思想體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積極務實的作風,正使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所矚目,於是更有東學西漸,佛光普被歐美之勢,誠為東西文化交流之新潮。這正應了一句話:

真理,是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超越時空的,真理是沒有專利權的。

※卡爾·馬克思(德國)

□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裡已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

□弗裡德利希·科本送我兩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國)

□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階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

※弗裡德利希·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歷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的因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

※章太炎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

※梁啟超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

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有放萬丈光焰於歷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康有為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孫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陳獨秀

□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

※許壽棠

□現在中國,雖稱**,而外侮益亟,民氣益衰,一般國民懦弱、浮華、猥賤、詐偽,視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無畏治懦弱心,以頭陀行治浮華心,以惟我獨尊治猥賤心,以力戒妄語治詐偽心;一面尊重歷史,整理國故,以養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則,前路茫茫,何能有濟。

※張君勵

□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

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

迫和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傳揚恢弘的教義,保佑普天之下太平無恙。

□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魯迅□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牴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 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 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

※沈家禎

□我本人是科學家, 對科學很感興趣, 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瞭一些開悟, 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楊振寧

□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季同

□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 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 佛教卻是親證。 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彷彿, 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

※朱光潛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 愛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

□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 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

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宗教社會學》:根據你的理解,對宗教作一個簡要的定義?

8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系,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之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

9樓:木繹

宗教的本質是教育,真正創始宗教的人如喬達摩、耶穌、默罕莫德,都是大慈大悲的偉人,他們以救眾生於生死之中為己任,都創立了偉大的教育體系。中國的老子、孔子都是可與釋迦牟尼聖人並列的大偉人。大教育家蔡元培有一名聯:

「理哲家言,同源西聖」,所有偉大的思想和教育,都是同出一源的,所謂萬法歸宗也。

10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部分人,以一種共同的思想理念,完成共同的行為準則、道德準則、生活目的的行為和思想方式。它以思想為中心,以祭拜儀式為輔助,以行為約束為目的。

社會學概論為什麼說宗教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制度

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群的本質特徵。4 有自己的社群文化。表現為社群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群其文化不同。5 社群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群有歸屬感和認同感。27.馬克思是怎樣看待社會的 a 社會是人們互動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係的總和。b 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c 人類...

《宗教社會學》宗教不同與哲學文學現象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以哲學代宗教 這一命題準確地反映了馮友蘭本人的相關思想。他認為,哲學就是高於宗教。如果人們瞭解哲學,那麼他們也就沒有必要理會宗教,因為在他看來,宗教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哲學卻沒有這樣的缺陷。他的結論就是 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下面,我們...

社會學是怎樣的(社會學有什麼用,讀《社會學》有什麼用處?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科學,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絡,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