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冰是怎麼來的古代冰塊怎麼得來的?

2021-03-04 00:32:42 字數 5291 閱讀 1710

1樓:一年前

你好,皇帝為了到夏天驅暑納涼,便命人在每年的入冬時製作大量的冰塊,以便在第二年的夏天使用,當時有一些人專門是製冰的,他們都是在京城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當時這些人歸內務府管轄。製作這冰的工藝是,取水後在一個特定的巨大容器內凍成冰取出。然後用草包一類的東西包裹起來,草包起隔熱的作用,在窖藏,這個冰窖大約有四至五米深。

窖口最後封閉使冰在地下處於恆溫儲存狀態。直到來年盛夏時在開啟取出使用。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你的採納就是我前進的動力。

2樓:sunny桉藍

有專門的藏冰的冰洞,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藏冰窖了,古人很聰明的。

這個中國史上最早的冷飲,當時還有專人掌管,在周朝時稱之為「凌人」。「重慶晚報」根據典故指出,「凌人」在西周時期更成為朝廷中的一員,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足以說明當時冷飲的珍貴。

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就如同當今的空調間,「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不過當時要製成一間空調間,耗用人力和冰量可想而知。

唐代出現了「冰商」,開始將冰當成商品來賣,不過這些冰商認錢不認人,有時反而弄巧成拙。

「唐摭言」就記載,冰商在街頭賣冰,路人熱不可耐都想一食為快,但冰商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哄抬冰價,路人買不起都走了。沒一會兒,冰都融化了,冰商賠了本,錢也沒賺到。

冷飲到了宋代有了新的突破。

3樓:虹口伍夫長

古代在夏天使用的冰塊,都是古人在冬天的時候冷藏得來的。

這一做法 稱之為藏冰。

其實 並不複雜。

冬天 溪水結成冰時,根據一定的尺寸,開鑿這些冰塊。然後掩藏與地洞之中。然後在上面蓋上一層厚厚的土,防止空氣進入。等到來年夏天,再把這些冰取出來。

曾經有考古學家 在秦陵發現一個冰窖,其可以儲藏的冰塊數量達到了190多立方。

由於這個辦法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 古代只有帝皇和富豪人家才有機會使用冰塊消暑。

望採納哦~

4樓:匿名使用者

冬天從凍住的河上把冰割下來,運到地窖裡,就像天龍八部裡那樣。還可以把硝粉倒進大水盆裡,在水盆裡再放上一個碗,碗裡就會結冰

5樓:諸城巨集科機械****

自然界中的水 ,具有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狀態。液態的我們稱之為水,氣態的水叫水汽,固態的水稱為冰。冰的熔化熱是3.

35×10^5j/kg。冰是水的固體形態,水在低溫下凝結為冰(一般在零度以下形成冰,如果水裡雜質多的話零度也能結冰),或在相當高的高壓的情況下也可形成溫度很高的熱冰。當水在低於0度以下的環境下就會形成冰。

6樓:百度使用者

也是由水經過低溫凝固而成的

7樓:貴州畢節吳軍

好像是地窖裡儲存的吧

8樓:續振允娟

冬天把冰藏於地窖,夏天用冰箱運出。其實我國古代就用冰箱,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冰箱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盛放天然冰,製冷食的青銅器――鑑。《周禮·天官·凌人》中載:

「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饈,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鄭玄注云:

「鑑,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暑氣。」由此看出,鑑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

《吳越春秋》上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裡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飲食的地方。後來又稱之為「冷宮」。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僅存一對木製的掐絲琺琅冰箱,是2023年由陸儀女士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本是宮中舊物,清末流出宮外,被陸女士的父親以重金從天津某古玩店購出,歷盡艱難儲存了下來。

這對木胎琺琅冰箱通體掐絲,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釐米;做工精細色彩華麗。蓋面及箱體外滿飾纏枝花,口沿飾回紋,蓋沿外側有「大清乾隆御製」款識。紅木座老虎爪,嵌琺琅片、包角,可以說是冰箱工藝中的珍品。

今天博主展示的是安徽佛光工藝公司歷經兩年製作的鑄胎掐絲琺琅銅製冰箱,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的一臺鑄胎掐絲琺琅銅製冰箱。

詳情檢視

古代冰塊怎麼得來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夏天的冰塊是冬天的冰塊,冬天貯藏的冰,到夏天會融化掉2∕3左右,剩下的1∕3可供夏用。冰鑑和凌陰這類冰鎮低溫貯藏技術可以儲存冰塊。

上面這些冷藏裝置和設施,或出於都城宮殿,或發現於貴族大墓,皆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而到了唐宋以後,夏冰才成為商品,在市場上有得買了。不過古代一直都有賜冰制度,宋人有云「頒冰論官職」、「職重冰則多」,這樣的做法直到清代。

10樓:

事實上,古代其實並不是製冰,畢竟也沒有冰箱,也沒有什麼可以製冰的方法,因此其實更多的就是存冰呀!

在每年冬天的時候,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村民就開始準備存冰。首先得準備存冰地點。存冰地點就是地窖!

地窖!地窖!畢竟地底下會涼一些呀!

不然為啥都用地窖醃菜藏酒對吧!

地窖挖好後,下面鋪上草,趁三九天,大明湖冰結最厚的時候到大明湖裡去切冰塊,然後一塊一塊得從下往上摞起來,一直到地窖頂。摞滿後再在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就很簡易的完成了一個冰窖。等到夏天的時候,就可以把冰拿出來啦!

這樣的話,夏天就會有冰塊啦。

但是冰窖由於其特殊性,只能開啟一次,也就是說開啟后里面的冰必須一次賣完,所以買冰的人都需要預約,預約量攢夠一冰窖的量以後才會開窖放冰,人們拿一張一張的冰票去取冰。所以其實,並不是王公貴族才能獲取冰塊,畢竟王公貴族一下子也用不了那麼多冰塊呀!

那麼除去權貴所需要的冰塊,剩下用的最多的,就是飯店,然後是部分家用,再就是走街串巷賣「冰溜子」的小商小販。等冰窖裡的冰取完了,人還沒**,門口有一群早等在那裡的小孩就一哄而上,去撿地上的碎冰吃。

所以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讓人折服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在技術水平落後的古代,能想到在冬天的時候採集冰塊,然後放在冰窖裡儲存的想法已經很進步和先進了,但是不足之處在於這樣做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平常的老百姓是接觸不到冰塊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冰 制 冷 飲 起 源 於 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裡,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 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 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13樓:承懷蕾稱優

冬天的時候採集冰塊,然後放在冰窖裡儲存。

古時候冰窖在夏天是買賣最興隆的時候,不過也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吃得起,如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難在炎熱的夏季接觸到冰塊的!

到冬天,內陸的河流會結成冰,這時王公貴族會派人到有河流結冰的地方挖冰塊並運回自己府中,儲存到地窖裡,到夏天時用來納涼或製作食物

。這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夏天有冰這種享受一般只有王公貴族,富人才能享有。

現在,黃河邊上的農民就有冬季存冰塊的。冰塊很好儲存,成噸成噸的堅冰採集後貯藏在自家的地窖裡,地窯口上面只需苫上一層草蓆,再加蓋一層1米多厚的土,這些冰塊就能儲存到夏季的7、8月份。

清代皇宮用的冰都是冬天從玉泉山上鑿下的冰,放在冰窖裡儲存,到了夏天,阿哥格格還有娘娘們的冰,都是有定量分配的

14樓:葛芳洲威贊

1、他們在夏日裡得到的冰都是從高山上弄下來

然後蓋上厚棉布(防止與外界熱空氣接觸)放到溫度地窖(溫度低)在古代冰只有有錢人能用的起

2、有的富人家在冬天專門派人去山裡鑿山泉結的冰,帶回來藏在專門的冰窖裡到天熱時用。這個冰窖一般是地窖,有一些隔熱措施。

3、大約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

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15樓:勤雪蓮眭彰

冬天於河面取冰,放入地窖或冰窖,覆蓋上棉被,隔絕與外界的空氣交換和溫度交換。

冬季採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來製造冷飲了。《周禮》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是說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時,主持斬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塊,需要量的三倍才夠用,因為其中的三分之二會在凌陰中融化。《詩經·七月》中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二之日」、「三之日」即周曆的二月和三月,「凌陰」是指山陰處的藏冰地窖。此詩說的是古代陝西這個苦寒之地的鑿冰藏冰的時間。

自周代起,後來的各個王朝,都設專門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採冰的事,由皇帝親近的侍臣「中涓」負責,當時採冰的時間從農曆十二月初八開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來使用。皇帝以賜冰給大臣表示一種特別的寵信:「六月夏季,正當伏日炎暑之時,內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宋·吳自牧《夢樑錄》);「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這種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於室內降溫;二是用來冰涼食品,因此就有了冷飲。

在宋人所寫的《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樑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提到當時汴京或杭州的冷飲品類,有:沙糖綠豆、漉梨汁、木瓜汁、滷梅汁、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蘇飲、荔枝露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桔團雪泡、沉香水等等。從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涼茶是宋人冷飲兩大類別。

清人顧鐵卿的《清嘉錄》中,說到蘇州夏日街頭叫賣「涼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擔賣,謂之涼水。或雜以楊梅、桃子、紅花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

」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圍,使其降溫。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載:「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

」此書中還提到「(北京)市中敲銅盞賣梅湯(楊梅湯)者,與賣西瓜鏗聒遠近。」

此外還有一種「涼粉」可供談資。這種「涼粉」顏色淡黃,呈半固體、半透明狀,加入糖水和果汁,清涼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實製成的,方法是將硬殼中帶粘性的種子取出,放入布袋裡,浸入冷水中,不斷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膠質物滲出布袋,經半個小時的樣子,就凝成半透明的「涼粉」了。

「木蓮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饅頭』,俗以其種子浸汁為涼粉以解暑」

在古代冰如何儲藏,古人是如何儲藏冰塊的

每到寒冬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溶化。管理藏冰事物的官吏監督奴隸 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和蘆蓆鋪墊,把冰放在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 樹葉等隔熱材料,然後密封窖口等來年享用。冰窖是古時人們常用以儲冰避暑的窖穴,...

剪紙是怎麼來的古代剪紙怎麼來的

樂清細紋剪紙的歷史 樂清古屬吳越之地,又位於甌江之畔。樂清的剪紙就是在甌越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誕生的。據考證,樂清的剪紙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五代 武林梵志 有云 吳越踐王於行去日 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 至元代 大德樂清縣誌 公元1297年 1307年 所載 社裡笙歌達旦...

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古代國庫的錢財是怎麼來的,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

管財政的最 員是戶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掌管財政的部門是戶部。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 大司徒 計相 大司農等。其職能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民政部和財政部。戶部起源於先秦 周莊 記載此職為 地官大司徒 秦為 治粟內使 兩漢稱 大農令 和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