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為什麼那麼喜歡銀飾,苗族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戴銀飾,你知道嗎

2021-03-04 00:26:40 字數 5001 閱讀 5975

1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

明代方誌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後,苗族銀飾趨向纖細、複雜、精緻。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

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

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2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的女孩能嫁到其他族嘛

苗族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戴銀飾,你知道嗎?

3樓:93110胤篩

苦難的歷史不僅造就了苗族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苗族同胞創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絢麗的苗族服飾和銀飾。當你到苗寨去過節,看到苗族姑娘全套盛裝配著滿身光華熠熠的銀飾歡歌勁舞之時,你會覺得她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歡樂的民族。但當你走進她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就是日復一日的下田、紡紗、織錦、染布、縫衣、刺繡等艱辛的勞作和餐桌上離不了的酸湯素菜。

節日和平時的強烈的反差會給你留下銘心的震撼。這就是苗族。數千年來,這個偉大的民族就以這樣獨具一格的形象巍然屹立於地球上。

苗族歷史上的「金銀情結」

地球上最古老的藝術可以追溯到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那時,人們都在為果腹的食物奔波勞碌、付出短暫一生的辛勞。苗族先民們就在那樣嚴酷的生存環境中欣賞並創造著藝術。

苗族史研究表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相對豐饒的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金銀這些***進入苗族社會生活的具體時間不可考,但從苗族民間文學的述說中可推知,應該是比較早的。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苗族古歌》(中部方言)當中,就有三章專題描述金銀。

一是《運金運銀》,二是《打柱撐天》,三是《鑄日造月》.在苗族古歌裡,金銀都被擬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們親密的夥伴,這體現了苗族「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萬物有靈」也是苗族巫文化的核心。

苗族古歌中有這樣的描述:「金子和銀子,住在深水潭,水龍和硼砂,來陪他們玩」

硼砂這種冶金原料、專有名詞出現在苗族古歌中,而且與苗族的關係這樣密切,透露的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資訊。這也是漢族詩詞歌賦中所不曾有過的。古歌中對金銀還有很形象生動的描述:

「金子冒出來,像條大黃牛,脊背黃央央。」「銀子冒出來,像只白綿羊,肚皮亮晃晃。」苗族先民們認識到金子和銀子的「家」不是在水裡,也不是在山洞裡,而是「金子黃錚錚,出在岩層裡,銀子白生生,出在岩層裡。

」然後,「我們沿著河,我們順著江,大船順河劃,大船順江漂,快把金和銀,統統運西方。」他們又用金子打造了金柱,用銀子打造了銀柱,把混沌的天地撐開,還打造了金太陽和銀月亮,以及滿天的星星:「以前造日月,舉錘打金銀,銀花濺滿地,顆顆亮晶晶,大的變大星,小的變小星。

」由於用金銀鑄造了太陽、月亮和星星,這樣才讓白天和黑夜有序更迭——「白天有太陽,夜裡出月亮,高山和深谷,日夜亮堂堂:牯牛不打架,姑娘才出嫁,田水才溫暖,莊稼才生長,餓了有飯吃,冷了有衣穿,江略(氏族鼓社)九千個,遍地喜洋洋.」由上可以看出,苗族是一個酷愛藝術並很早就掌握了金銀冶煉技術的民族。

金銀在苗族先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對於金銀的特殊愛好源遠流長。這是銀飾在苗族同胞中得以誕生、流傳、普及並生生不息的心理基礎。

**自古以來就被當作貨幣。苗族先民當然明**子的價值。九黎蚩尤部落在同炎、黃部落聯盟的戰爭失敗之後,其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之後又被歷代封建王朝歧視鎮壓。

苗族由於長期的戰爭、迫於生計的數次全民族大遷徒,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老鴉無樹樁,苗族無故鄉」是古代苗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苗族民間傳說中,有好些是關於先民們如何製作銀飾的。其中之一,是一個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別聰明,他把一根根銀棒裁短,然後彎起來掛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餘的碎銀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就是最早的「銀飾」。這可算是傳說中從物質層面上對銀飾**的解釋之一。

苗族上古傳唱下來的著名敘事長詩的《娘阿莎》中的「水龍王」有這樣的唱詞:「還你六張巾,退你銀項圈」在苗族的《換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會男子出嫁時的情景:「頭插錦雞毛,衣裙身上套。

一隻銀項圈,胸前閃耀」時距今日是在2023年以上。

而苗族銀飾之所以產生,更重要的,是它有著深層的精神動因。苗族在遷徙途中備受磨難,不僅忍、飢捱餓,他他們更無法解釋風雨雷電、洪水猛獸這些對他們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的自然奧祕,無法解釋他們永遠擺脫不了的苦難命運。面臨厄運,他們在原居住地就已產生的以巫術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被濃重的巫文化的氛圍所籠罩。

苗族的銀飾從它誕生之初,就具有巫術的功能。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鋒利之物皆能驅邪,銀飾是驅邪之上品,還可以消災祛病。苗族西部方言區因銀飾不多,這種功能顯得更為現實——他們行路途中在山泉裡飲水,要先用手鐲浸入山泉消災而後飲。

中部苗族的銀飾也部分地保有這種功能。在中部方言區的丹寨,苗族婦女的銀圍腰鏈也是驅邪的器物,必須由舅舅請人打製,戴上後終身相隨。她們死後的隨葬品中,還有特製的小號銀角和銀碗。

過去臺江苗族去世,也要在墓穴中灑一點銀屑,讓銀子伴隨著他們的靈魂不遭遇惡鬼。

苗族人為什麼那麼鍾情於銀飾?

4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

明代方誌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後,苗族銀飾趨向纖細、複雜、精緻。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

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

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人為什麼喜歡銀飾

5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

明代方誌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後,苗族銀飾趨向纖細、複雜、精緻。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

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苗族人的衣食住行

1 分佈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黔 湘 鄂 川 滇 桂 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 越南 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2 服飾 苗族服飾不僅款式種類繁多,樣式各異,而且是最能代表該民族特徵的物品。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 繡 挑 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

苗族英雄有哪些,苗族人的節日有哪些?

項崇周 公元1856 丙辰年 1914年 甲寅年 苗族,雲南省麻栗坡縣人,十九世紀中越邊境抗法英雄。吳八月 1729 1796 又名世寧。清乾州廳 今吉首市 平隴人。苗族。乾隆六十年 1795 正月,與貴州鬆桃廳石柳鄧 永綏廳石三保 鳳凰廳吳天半等先後起事,併合兵於永綏雅酉首戰告捷,攻克乾州廳城,圍...

為什麼不能拿苗族人的苗繡

在喧囂的大城市中,人們感受到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想選擇來一場說來就來的旅行,去放鬆下自己緊繃的神經。當你厭倦了當下的生活狀態,可以選擇去一些有漂亮風景的地方,舒服的環境更能讓自己釋放壓力。少數民族區域也是一個很好的景點選擇,體驗不同的民族風情想必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要體驗民族風情的地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