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航海的問題,唐代航海的問題

2021-03-04 00:25:08 字數 5102 閱讀 5822

1樓: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它經歷了初年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的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安定局面,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到了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時,出現了「開元盛世」。

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在農業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國家富強,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對海外亞非各國的**及其他各種性質的海外交往也加強了,促進了造船和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如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常(今江蘇常州)、蘇(今江蘇蘇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紹興)、臺(今浙江臨海)、婺〔wù務〕(今浙江金華)、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揚(今江蘇揚州)等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東方沿海的登州(今山東煙臺)。

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廠,能造各種大小船隻、海船、戰艦等。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今江西波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

命張亮率兵四萬,戰艦500艘自萊州泛海取平壤。唐代肅宗、代宗時,理財家劉晏為諸道鹽鐵轉運使時,在揚子(江蘇儀徵)設10個造船工場,置專知官督辦造千石大船,說明唐時有極強的造船能力。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南)、溫州兩地就每年可造各類船隻600艘,不但造船數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藝水平日益先進。

大曆貞元年間(公元766—8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這種船稱「俞大娘」。江湖語曰:「水不載萬」,意思是說大船不過載**千石。

然而「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溥〔pǔ普,廣大之意〕,此則不啻載萬也。

洪鄂之水居頗多,與邑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不啻載萬」,就是說差不多達到一萬石的載重量了。「開巷為圃」是說船上可以種花果、蔬菜。

駕駛船隻的工人就有數百人之多,我們可以想象「俞大娘」航船規模之大,真像水上居民之鄉了。

唐昭宗(公元889—904年)時,久居廣州的劉恂〔xún循〕在其所著《嶺表錄異》中說,嶺南製造的「賈人船不用鐵釘,只使桄〔guāng光〕榔須繫縛,以橄欖糖泥之,糖幹甚堅,入水如漆」。製造商船,不用鐵釘,只用桄榔須制的繩索縛系船板,再用橄欖糖塗抹,糖幹後,船板很堅固光滑。什麼是「桄榔須」?

劉恂自注雲:「桄榔樹枝葉並蕃茂,與棗檳榔等小異,然葉有須,如粗馬尾,......其須尤宜鹹水浸漬,即粗脹而韌。故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

」什麼是「橄欖糖」?劉恂自注雲:「橄欖樹枝葉上生脂膏,如桃膏,南人採之,和其皮葉煎之,謂如墨錫,謂之橄欖糖,用泥船舶,幹後,堅如膠漆,著水蓋幹耳。

」這種不用鐵釘的造船法確有創造性。在缺乏鐵釘和桐油的地方更有實際意義。這種情況一說是阿拉伯船隻的造船法,一說是兩廣船隻的造船法。

也可能外國中國都有這種造船法或類似的造船法。所造船隻能航行於南海、印度洋海域中。

唐朝的造船技術在當時可稱得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藝上已廣泛使用了榫接釘合(又稱釘接榫合)的木工藝和水密隔艙等先進技術。

榫接釘合的木工藝比不用鐵釘的造船法要優越、堅固得多。2023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施橋鎮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2023年在江蘇省如皋縣又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這兩條唐代木船都採用了榫接釘合技術,而揚州出土的船更採用了斜穿鐵釘的平接技術,比如皋出土的木船採用的垂穿鐵釘的搭接技術更先進。

唐代大海船還建有水密隔艙,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就有九個水密隔艙。這就增強了船的抗沉力。水密隔艙是由底部和兩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橫樑環圍而構成的水密艙壁。

船中部以前的艙壁都安裝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後的艙壁就裝在肋骨之後,這種安排方法可防止艙壁移動,使船舷與艙壁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牢固地支撐著兩舷,這就加固了船體的橫向強度。由於船的堅固性加強了,就有可能多設船桅、船帆,更適合遠洋航行。近代鋼船水密艙壁周圍角鋼的鉚焊方法從功用到鉚焊部位都與我國古船極為一致,可以認為是從中國古代造船結構形式繼承下來的。

我國古代航海木帆船種類很多,沙船、福船、廣船在唐代都已成形。其中沙船是我國最古老的船型中的一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年代,早在出土的獨木舟及甲骨文■(舟)字就可以看到它的平底、方頭、方艄的特徵。

在山東日照等地有許多沙船,相傳是越王勾踐由會稽遷都琅邪時遺留下來的船型。這都可說是沙船的前身了。據康熙《崇明縣誌》載,「崇明縣乃唐(高祖李淵)武德間(公元618—626年)湧沙而成」。

又載「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倉松江通州海門皆有......」,可知沙船產生於唐代。沙船的特點是宜於行沙防沙,可安然「坐」在灘上。

「江南沙船之往山東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擱無礙」(《日知錄集釋》),所以又稱「防沙平底船」,至明中葉後嘉靖初始通稱沙船。它又有寬、大、扁、淺的特點,具有穩定性。為了提高航速,大中型沙船都採用多桅多帆。

帆大多是密杆硬篷的長方形平衡縱帆。沙船多行於北洋航線,太湖一帶漁民稱沙船為「北洋船」,但在南方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使用。江南的稻米、絲綢等多用沙船北運。

福船和廣船以產地而得名,是適應我國南方海闊水深多島嶼地理環境的兩種船型。利於破浪,多走南洋深水航線。

福船船型首尖尾寬兩頭翹,尾封結構呈馬蹄型,兩舷邊向外拱,有寬平的甲板,有連續的艙口,舷側用對開原木厚板加固,強度較大。造船用材主要是就地取福建盛產的鬆、杉、樟、楠木。有些船的首或尾尖,艙是活水艙也叫浮力艙或防搖艙,隨著船首或尾的上升或下降,活水艙中的水可流入或流出,減少船的搖擺,狹長的舵向前斜插,大桅上懸掛著用布制加筋的疏杆硬篷,帆型略呈三角形。

廣船船型首尖體長,吃水較深,樑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較好的適航效能和較大的續航力。船體結構橫向是以密距肋骨與隔艙板構成;縱強度依靠龍骨和大

2樓:eq搜尋

古代中國航海回顧

我們偉大的祖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大小島嶼共有6500多個,擁有內水及領海約38萬平方公里,毗連區和經濟專屬區約260萬平方公里。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環繞中國大陸,形成了廣闊的海域,通往全世界的海洋。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生長起來中華民族,從陸地、江河走向海洋,形成了中華海洋文明,推動著民族的進步和世界的發展。

早在戰國時期,古代中國人就發明了司南,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和提高,在宋朝時候發明了指南針,並很快應用於航海。

早在距今2023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導航知識開始了海上航行,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說明中國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時代,由於木板船與風帆的問世,人們已開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 人們已累積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氣象等知識,初步形成了近海遠航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

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臺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

唐朝建立後,經過"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國力強盛和造船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中國與西亞、非洲沿岸國家間的海洋航運有了很大發展。唐朝時由中國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國家,已由過去的分段航行實現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經印度洋沿岸國家換乘阿拉伯商船中轉,而能直接抵達。

由於羅盤廣泛地應用於航海,加上前人積累的牽星術、地文、潮流、季風等航海知識,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密隔艙技術,使宋代後的航海家可以長年在海上遠行。宋代人開闢了橫越印度洋的航線,尤有重要意義,宋代航海家從廣州、泉州啟航,橫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

元代中國海洋航運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海上漕運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於大都(今北京),要解決京城地區及北方糧食緊缺問題,就必須從江南調運,其中海上漕運是主要途徑之一。

在遠洋航運方面,無論是航行規模,還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元代都超過了唐宋。元代較大的遠洋船舶能承載千餘人,有十餘道風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術傳入中國,也促進了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

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誌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幾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關係。元代遠洋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港口的繁榮,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經歷了它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不僅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和東方第一大港,而且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港。

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曾於公元1330-2023年兩次從泉州出發,航海遠遊,行蹤遍及南海、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沿海地區。為此,他於公元2023年寫成《島夷志略》一書,其中記述國名、地名達96處之多。

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

從2023年到2023年的6年中,鄭和船隊幾乎沒有間斷地三次出洋,每次均遊歷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國家,加強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絡,尤其是政治經濟上的來往。此後外國使臣紛紛回訪中國,當時的南海上桅帆點點,中外往來日趨頻繁,許多國家和地區使臣的來華也不再限於搭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同時鄭和的幾次出訪,在舊港(在今天的印尼)消滅了海盜,也加強了與南洋各國的聯絡,使海路得以安全通暢。

鄭和下西洋在航線及航海經驗上都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東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在當時靠木船、僅憑藉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這些為以後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

元代以前中國的遠洋航線,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通過七次大西洋的探險航行,開闢了海上交通路線,形成了系統完善的海上交通網路。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這裡是古代東西方海上**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如開闢了古裡到溜山到東非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據說分船隊過了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和七下西洋的舉措,是陸上絲綢之路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轉折,也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蹟,作為一位航海家,鄭和具有的勇於奉獻、向海洋探險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國鄭和開始的海洋世紀,包含了東西方向海洋的開拓歷程。沿著鄭和開通的海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了國門,正是這種東西方向海洋的不斷探索,最終使人類匯合在一個整體世界之中。

然而,隨著中國晚期封建主義逐漸保守與僵化,明清王朝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實行海禁,嚴重阻礙了中國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海業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

大航海時代外傳的幾個問題,大航海時代外傳的幾個問題

1 外傳有2個人物,不知道用的是哪個?不過說起來找女孩的好像是在亞洲,還是中國來著,忘了,也可能和2代正傳記混了。就當我沒說過吧 2 關於極品 的問題,聖騎士鎧應該在非洲,從地中海下來,一直沿海岸走,走到橫向 向右走 的地方,不遠處會有一條內河,拐進去,先向上,再一直向左走,到最裡面時,有個城市,那...

大航海時代4投資問題,《大航海時代4》裡的交易投資和軍事投資各有什麼作用?????

戰列艦只有在北歐 地中海的大城市才可以買到,並且該大城市的武裝度 在王宮投資軍事 發展度 在商店投資商業 達到八千多的樣子。比如倫敦 漢堡這種大城市的武裝度 發展度都達到八千以上,就可以在船塢買到戰列艦。但是在其他海域的大城市是買不到的。樓主是想買更高階的船吧?投資 武裝度 後可以買更高階的船和大炮...

大航海時代4李華梅東南亞問題,大航海時代4威力加強版李華梅在東南亞雅加達中斷了

費南德在新大陸委拉克路斯酒館,要拋硬幣才能收,如果是費南德先來的話,玩家必輸,不過可以出了酒館再次進去,玩家先來的話保證每次取走後硬幣總數是4的倍數 1就能贏了 阿爾在印度洋的巴斯拉酒館,順便告訴樓主魔鬼像裝備了就不能卸下,否則會損壞的 費南德在新大陸委拉克路斯酒館,要拋硬幣才能收,保證每次取走後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