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象徵意義和審美意蘊

2021-03-04 00:20:29 字數 5464 閱讀 7871

1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短篇**《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202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沈從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

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

「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 、「船伕」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

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關於《邊城》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已經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的歌聲把靈魂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尾,充滿了不確定,在期待中有幾分迷茫,在迷茫中又隱現幾分希望。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終結的象徵)已經修好了(作者對人際關係重建的渴望),但翠翠等的人還沒有回來,汪曾祺的《沈從文和他的〈邊城〉》中提到:湯顯祖評董解元《西廂記》「尾」有兩種:

一種「度尾」,一種「煞尾」,度尾如畫肪笙歌,從遠地來,過近地,又向遠處去,煞尾如駿馬收韁,突然停住,寸步不移。《邊城》的結尾,便屬「度尾」。以茶峒人重修白塔的情景,配以類似畫外音的解說收束全文,從中景推為遠景,再慢慢隱去。

翠翠與儺送難以預料的人生結局,於是便橫梗在讀者心中,讓人無法釋懷,收到了一種餘音嫋嫋,不絕如屢的藝術效果。初讀《邊城》,也是與結尾處印象最深刻。重讀《邊城》時,不經意想到《大淖記事》的結尾,便是另外一種風格了:

「十一子的傷會好嗎?會,當然會!」口氣何等堅決和自信!

為什麼一樣是對自然人性的讚美,《邊城》的作者安排個翠翠和儺送的,卻是一種不確定甚至有些悲涼的人生結局?既然如作者所說的,寫《邊城》是為了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為了在一個被近代文明汙染了的人世造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那麼這種「優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得不到積極的人生安排,是否又有違作者的初衷,而又使讀者喪氣?

重讀〈邊城〉,我所思考得更多的,就是審美意義之外的〈邊城〉結尾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邊城〉的結尾是這樣的?初看之下〈邊城〉裡的湘西世界,是一個和諧的生命形態,蓬勃著人性的率真很善良,和因此而來的「自足」和「恆常」。

這從作者描寫湘西的人物風物時所用的型別化敘述就可見一斑。

「老船伕不論晴雨,皆守在船頭。.......一切皆滑溜在行,從不誤事」

「翠翠必爭著作船伕......。翠翠必跟著走」

「當溯流而上,則三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與有花紋的石子,皆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

「......必裝成生氣似地說......」

「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莫不鎖了門......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副詞「有」「必」「無不」「莫不」的反覆出現,按理說是違背**創作的一般原則——獨創性的,但這種將人物,分型別化的敘述,恰恰很好地表現了作者想要表現的湘西世界的「恆常」為了表現湘西世界不同於「化外」,在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傾向也有明顯的流露「這些人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即是娼妓、也常常之知羞恥的城中人還更可信任」。這種明顯的情感流露,和沈從文秉承的創作思想是不符的。「更值得注意處,是應當極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熱情......」(《廢郵存底,給一個寫詩的》)

沈從文所極力要表現的和諧美滿的湘西世界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重利輕義,不受金錢關係的汙染,作者在文中有多次的渲染。

「渡頭既為公家所有,故過渡的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的必一一拾取,仍塞到那人手心裡去......」

「老船伕正在渡船上,同個賣皮紙的過渡人有所爭執,一個不能接受所給的錢,一個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少......」

「但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能濟人這急,便不能因販油商人一樣大大發作起來......那時他還只五十歲,明事明理,為人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這種相似的反覆敘述,一遍遍地向讀者傳遞這樣一個印象:邊城的人際關係的純潔。

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演變,就是發生在這樣一個「純潔」的環境裡,在事件的全部發展過程中,翠翠始終面臨著這樣一種考驗:是信守使自己夢魂牽繞的最初選擇,還是因人事的相互而改變初衷?她最終拒絕了天保的提親;而儺送也在「渡船」和「碾坊」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為什麼最終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是障礙重重,而非坦途一片?

一種常見的解釋是:因為偶然與誤會所生,的確有諸如天保出人意料的淹懷,也有老船工聽中寨人說儺送已答應團總的提親的順順與儺送對自己的冷淡為證,遂信的為真的誤會。但《邊城》中,事件的發展並不是單單由一個不可捉摸的「偶然」的決定的,這可以從老船工的心理描寫中得到答案。

老船工在《邊城》裡,是一個具有豐富的人生情緒內涵的人物,能憑豐富的閱歷預感到事情的發展結局在翠翠的婚事上,他總是不期然想到當年女兒慘死的情景,不時為翠翠的命運感到擔憂:祖父看著那種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遠處望去,在空霧裡望見十六年前翠翠的母親,......他同時想起了那個可憐的母親過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點隱痛卻勉強關著。

翠翠一切全象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

老船工的憂慮,並不是「誤會」所能全部解釋的,在被一個熟人拉去參觀團總女兒用來陪嫁的「碾坊」後,便知道了這座碾坊的重量「碾坊」在邊城中的出現,預示了金錢的介入及對邊城的詩意的破壞。作者清楚地感知到了現實的金錢的力量之強大。在龍舟競渡時,團總女兒被安排在順順家「當中視窗」最好的地方,直到儺送離家出走,他一直沒有回絕團總家的提親,並逼著儺送表態。

在翠翠與儺送之間,站起了一座碾坊。碾坊是作為金錢關係象徵的物化人格力量,是邊城的不諧之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終讓它作為一種隱蔽的力量而存在。甚至在寫利用團總女兒和翠翠相處時,也極盡「和諧」之能事,表面上不動聲色:

「翠翠忽又忙匆匆的追上去,在山頭上把錢還給那婦人,那婦人說:『這是送你的!』 翠翠不說什麼只微笑搖著頭,且不等婦人來得及說第二句話,就又很快的向自己渡船也跑去了。」

這裡有一個微妙的細節,先前翠翠「當時竟然忘了祖父的規矩了也不說道謝,也不把錢退還,只望著這一行人中那個女孩子身後發痴」但翠翠最終還是把錢退還給了團總母女,維護了邊城「重義輕利」的傳統,拒絕了金錢關係的介入,但翠翠真的能抵擋得住金錢關係對邊城,對她和儺送之間愛情的介入嗎?

劉西渭的《邊城》與《八駿圖》中說到:他對於美的感覺叫他不忍分析,因為他怕揭露人性的醜惡。的確,在《邊城》中他對湘西世界的傾心先讚美,對其不諧之音的隱蔽與淡化,使他被理解為一個吟唱山村牧歌的作家,一個浪漫主義者,就連作者自己也說:

「用一支筆來好好保留最後一個浪漫派在二十世紀生命敢於形式」「在神之解體的時代,重新給神作一種讚歌,在充滿古典莊嚴與雅緻的詩歌失去光輝和意義時,來謹謹慎慎地寫最後一首抒情詩」(《水雲》)。在《邊城》這首田園牧歌的抒情詩中,沈從文的確不忍心讓人心的醜與惡直接出面來破壞美與善,以致的「碾坊」為主要意象的現實金錢關係對邊城及翠翠與儺送愛情的介入,幾乎被淹沒於環境的牧歌情調裡。沈從文的深刻之處在於,他感知到了「碾坊」絕非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作為一種暗藏卻強大的力量。

它在人物命運的演變中又起了何等興風作浪的作用!

在《邊城》裡,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使沈從文不忍心將人物命運推向悲劇結局;然而,作者又察覺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素,他沒有低估那座象徵金錢關係的碾坊的威力,他的一個現實主義者的態度,感知了人物在追求生命自主的現實道路上,有著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邊城》的結局,更像是作者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苦苦尋求的一個平衡

蘇軾《海棠》的審美意蘊

當東坡遇到蘇軾,就是 我 邂逅 吾 元豐三年 1080年 三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來到黃州才僅月餘,尚寓居定慧院,一日晚飯後,百無聊賴,獨自散步。他漫無目的,拄杖而行,見到撩發興致的景觀,如一叢修竹,就上前玩賞,為此不問人家與僧舍,徑直上前叩響門扉。這份鬆弛的心境,愜意的狀態,大概是蘇軾伏竄黃...

海鷗有什麼象徵意義,海鷗的象徵意義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李鵬亞 海鷗象徵什麼 篇一 海鷗象徵什麼?1 海鷗象徵著堅毅。2 海鷗 從 海燕 中 呻吟 飛竄 恐懼 掩藏 這些對他們的描寫,可以看出它們懼怕暴風雨,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安樂窩的行行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3 和平4 可以說和平,但一般來說是平安...

杜鵑的象徵意義,杜鵑花的象徵意義

心相印是都杜鵑花的話語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 杜鵑花的花語 永遠屬於你 杜鵑花的花語 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花語 愛的欣喜,節制,節制慾望 杜鵑花 學名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紅 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