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轉應曲》鑑賞,轉應曲戴叔倫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021-03-04 00:01:46 字數 3720 閱讀 1083

1樓:超級佳佳

這是一復首寫邊地生活的詩,「制愁絕」為一篇之骨,也是全詞的眼睛,從「眼睛」我們就能很容易看出詞作所反映的是士兵對長期戍邊的愁怨。而以上寫「邊草」「雪晴」「明月」「胡笳」(畫龍),都是為了烘托彰顯「守邊之愁」服務的。

戴叔倫的《轉應曲》,全詩之眼是「愁絕」二字.詩人用邊塞諸多景物,如用「邊草」等來烘托老兵空虛彷徨的心裡狀態,用「明月」來烘托其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有力突出了「愁絕」。掌握了詞眼「愁絕」也就可以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

從手法上看,用景物烘托出嬴弱的老兵,並用重疊的方法加強感情的抒發。從內容上講「月明」和「明月」的轉相呼應,突出了老兵輾轉難寐的思鄉情結,用胡笳聲突出了戍邊老兵的愁情。

2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的戴叔倫是怎麼知道屈原跳到湖裡死七的為什麼她怎麼知道?屈原是敲到弧離子的。還寫了一首詩叫。過三閭廟。

誰幫我分析一下戴叔倫的《轉應曲》 謝謝!

3樓:兔子·靨韻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

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戴叔倫的作品,只存這首《轉應曲》,《全唐詩》作《調笑令》,並註明即《轉應曲》。戴叔倫的作品,在唐代大曆、貞元間,以能反映社會現實見稱。

其寫邊地生活的詩,有《邊城曲》、《屯田詞》等,詞則是這首《轉應曲》。此詞以明白如話的語言,比較深刻地反映了邊地戍卒的思想情緒,真實地揭示了中唐時代民間極以戍邊為苦的社會心理。起句以「邊草」點明邊塞的地理環境;以邊草的「盡」與戍卒的「老」構成一對鮮明的形象,藉以反映長期戍邊生活的愁怨。

以「草」襯「兵」,以「盡」喻「老」,不獨用筆新穎,而且暗寓作者對當時戍卒的同情。這種思想情緒一直貫串全詞。「山南山北」的「山」,自然也是指邊塞的山,這一句明寫冰天雪地的景象。

「千里萬里」字面是寫月光的普照,實則是寫戍卒離家之遙遠,而以明月這個最易使人動情之景,暗寫戍卒的思鄉懷人之情。在那遙遠的邊塞的山地上、雪堆裡,戍卒們望著天上的明月,思念著遠在千里萬里之外而同此明月的家鄉,偶爾一聲胡笳傳來,悲悲切切,嗚嗚咽咽,此情此景,戍卒的心都要碎了!這種心情,作者在詞的結尾用「愁絕」二字加以概括,起到了畫龍點睛、卒章見志、揭示主題的作用。

「愁絕」為一篇之骨,也是全詞之「眼」。作者為了使之得以突出表現,增加其藝術感染力,在寫作上成功地使用了「烘托」的藝術手法。首先是景物的烘托。

全詞的絕大篇幅是寫自然景物:邊塞的將盡的枯草,積滿山山嶺嶺的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爾傳來的悲切嗚咽的胡笳聲,用這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這樣步步寫來,層層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絕」二字。

這樣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絃的力量。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運用疊句的藝術形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加以烘托。全詞八句之中,有兩對疊句(「邊草」、「邊草」與「明月」、「明月」),用這種重疊復沓的結構形式,一方面反覆歌詠,加強語意、感情的抒發,以盡其情;另方面也起到一種創造意境的作用。

「邊草」的疊句,就造成了一種茫茫無邊的荒涼草原的意境,從而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離的活動背景,以烘托其空虛彷徨的心理狀態。這是單一句「邊草」所收不到的藝術效果。「明月」一疊,又有其特殊性:

這兩句乃是「千里」句末二字「月明」的倒詞的重疊,用這種倒疊的手法使疊句與上句轉相呼應(「轉應曲」的名稱即由此而來)。這樣一來,既造成了一種月光滿地、使戍卒輾轉難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韻致和上下勾連的構局。這種複雜的藝術氛圍,就強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再加上那一聲追魂奪魄的悲笳,困於戍守的老兵還會不「愁絕」嗎?

《轉應曲》儘管屬於單調小令,但在用韻上卻是比較複雜的。在全詞八句之中,共押四仄韻、兩平韻、兩迭韻,而且又要三換其韻(起韻用仄,二韻換平,三韻再換仄),使全詞句句入韻,連綿而下,雖然其唱法早已失傳,但誦讀起來,我們仍能感覺到它確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音韻美。據白居易說,這種調子本來是一種「拋打曲」。

於小令之中有如此複雜的用韻和如此多變的構局,是前無古人的。

轉應曲 戴叔倫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樓:匿名使用者

描寫了一幅在戍邊官兵們的孤寂,駐守戍邊時間長久,只能等著慢慢老去以而至思鄉的畫面.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小題。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轉應曲·邊草戴叔倫邊草,邊草,邊

5樓:蓜

(1)1可創造意境,加強語意、感情的抒發,以盡其情。(1分)2如「邊草」的疊句,就造成了一種茫茫無邊的荒涼草原的意境,從而為老兵提供了一片迷離的活動背景,以烘托其空虛彷徨的心理狀態。「明月」的疊句不僅造成了一種月光滿地,使戍卒輾轉難眠的意境,還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韻致,強烈烘托了老兵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

(2分)

(2)1詞眼是「愁絕」。(1分)作者為了突出詞眼,增加其藝術感染力,先進行了景物烘托---邊塞將盡的枯草,積滿山山嶺嶺的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爾傳來的悲切嗚咽的胡笳聲,用這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這樣步步寫來,層層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絕」二字。

這樣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絃的力量。(2分)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運用疊句的藝術形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加以烘托。這種複雜的藝術氛圍,就強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再加上那一聲追魂奪魄的悲笳,困於戍守的老兵還會不「愁絕」嗎?

(1分)略

轉應曲的作者和朝代是啥

6樓:匿名使用者

轉應曲,詞牌名,也叫調笑令、三臺令,源自中唐,部分文獻稱它為拗體之濫觴(起源)。

【名稱】《轉應曲·邊草》

【別名】《調笑令·邊草》

【年代】中唐

【作者】戴叔倫

【體裁】詞

原文: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轉應曲·邊草 戴叔倫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7樓:百度使用者

(1)1可創造意境,加強語意、感情的抒發,以盡其情。2如「邊草」的疊句,就造成了一種茫茫無邊的荒涼草原的意境,從而為老兵提供了一片迷離的活動背景,以烘托其空虛彷徨的心理狀態。「明月」的疊句不僅造成了一種月光滿地,使戍卒輾轉難眠的意境,還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韻致,強烈烘托了老兵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

(2)1詞眼是「愁絕」。作者為了突出詞眼,增加其藝術感染力,先進行了景物烘托——邊塞將盡的枯草,積滿山山嶺嶺的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爾傳來的悲切嗚咽的胡笳聲,用這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這樣步步寫來,層層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絕」二字。

這樣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絃的力量。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運用疊句的藝術形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加以烘托。這種複雜的藝術氛圍,就強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再加上那一聲追魂奪魄的悲笳,困於戍守的老兵還會不「愁絕」嗎?

(意思對即可)

戴叔倫的調笑令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8樓:陝西鋼構網

反映的是士兵抄對長期戍邊的襲愁怨。

開頭三句以邊草起興,感嘆長期戍邊的士兵如同邊草。在望草嘆老中也含有這種悲涼的感觸,思鄉之切與怨愁之深交織在一起。

通過邊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靜夜思歸的心境。

《調笑令》戴叔倫 唐詩 詞

邊[2]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3]一聲愁絕。

[1]詞牌名「調笑令」亦作「轉應曲」。

[2]邊:此指邊境要塞之地。

[3]胡笳:古代管樂器,漢唐時流行於塞北、西域一帶,聲調激越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