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赤壁賦的書法,趙孟頫前後赤壁賦書法有幾個版本

2021-03-03 23:51:03 字數 6147 閱讀 6990

1樓:蘇荷

元代書法宗師趙孟頫楷書奇珍,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元代內書法,從總體上來說是容一個復古為創新的時代,元代諸家以唐人楷書法為基礎,極力規模二晉,形成了一代風氣。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以其雄才大略,廣交有才識的漢人,從各方面發現人才,併力圖恢復舊有的體制而略更張,儘管他在文化與思想上比較開放,但在軍政、財權和殿試錄用人才等方面即對漢人嚴加限制,於是有識之士既不能在仕途上謀取功利,仍轉趨於文藝,在書法領域中趙孟頫就是一個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

《洛神賦》、《前後赤壁賦》這兩部作品體現出了什麼書法特點與特色?

2樓:漫閱科技

寫於大德五年(1306)的《洛神賦》、《前後赤壁賦》表現出趙孟頫圓轉飄逸的風格。它們疏密適宜,點書前後一致,虛婉處牽連若遊絲,沉著處起止似截鐵,一到高興處,如《吳興賦》的後半段,行草間出,隨意揮灑,筆到法隨。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書法有幾個版本

3樓:匿名使用者

至少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長卷,還有就是書冊(冊前帶蘇軾畫像)。

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為什麼會書寫《前後赤壁賦》?

4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3年,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被元代大德皇帝鐵穆耳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並拜為翰林侍讀學士。這一天,趙孟頫正在辦公處憂鬱地坐著。他這個宋氏子孫被元代供以**,已經遭到世人很多的非議了。

趙孟頫無法與這些人進行溝通,只能從古人的文字典籍中尋找一些安慰。他手中此時正拿著蘇軾的《東坡全集》**著。

當趙孟頫看到蘇東坡被貶黃州所作的《前後赤壁賦》之時,他是感慨萬分,在心中感嘆著蘇軾一生心性的變化,在心中也很想效仿蘇軾,不再理會凡塵俗世,不做官,不理事,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每天能沉浸在書畫樂趣之中。

這時,趙孟頫房間外響起一陣敲門聲,他放下手中的書,心裡自嘲道:「僅僅是一個希望能夠隱居的念頭,就招來了一陣敲門聲,看來我沒有那個命啊!」

趙孟頫來到房門前,開啟房門,看到外面站著一位也算是跟他經歷有些相似的朋友。朋友進入趙孟頫的房間,關閉房門之後就開始抱怨起來。

這位朋友低頭看到趙孟頫桌面上擺放著的《東坡全集》,隨手翻來一看正是《赤壁賦》,他恍然大悟地道:「我以為是什麼原因讓趙兄能夠如此豁達呢?原來是東坡先生。

趙兄可否將東坡先生這前後赤壁賦寫成帖子贈與在下呢?在下回去也好好地學習一下東坡先生啊!」

趙孟頫聽到朋友的話後,點了點頭說道:「你我這樣經歷了兩個朝代的人,在別人的眼中都是另類,也只好互相安慰或者是從前人大賢身上學習一些東西安慰自己。也罷,我這就給你寫下來這《前後赤壁賦》。

」趙孟頫在朋友準備筆墨紙硯的時候,閉著雙目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在心中規劃著《前後赤壁賦》的佈局方案。

很快朋友將一切收拾妥當,趙孟頫又過了一段時間才緩緩地睜開眼睛,看著桌面上的文房四寶,從容地拿起毛筆,在宣紙上刷刷點點,將蘇軾兩遊赤壁作的《前後赤壁賦》書寫下來。

朋友看到趙孟頫右手轉動,如行雲流水一般將《前後赤壁賦》寫完。他忍不住上前兩步,來到案前仔細端詳起趙孟頫的這兩幅字。他對趙孟頫的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

朋友看了看依然沉浸在書法中無法自拔的趙孟頫,瞅瞅桌面上的這兩幅出自趙孟頫之手的行書字帖,心中萬分喜愛,小心翼翼地將這字帖收了起來,沒有打攪深思中的趙孟頫,獨自帶著字帖離開了書房。趙孟頫漸漸地從剛才的意境之中恢復過來,回憶著剛才書寫過程中的情景,心境變得更加安詳。

前後赤壁賦雖然是趙孟頫同時所寫,但是他們的風格還是稍微有些差異的。前賦趙孟頫在書寫的時候用筆提按起伏跳動的幅度比較大,筆畫剛勁而略顯生澀。

隨著趙孟頫漸漸進入狀態,在寫後賦的時候他的用筆就變得溫潤灑脫,氣定神閒,筆畫沉實而稍感圓熟。通觀全帖,趙孟頫的筆力遒勁,揮灑自如。書帖之中細瘦處如畫沙印泥,沉厚之處若綿中裹鐵,快捷之處牽絲映帶可陸斷犀象。

《赤壁賦》

趙孟頫行書赤壁賦字的處理變化?

5樓:匿名使用者

《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書家用筆的嫻熟、精湛一覽無餘。趙字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

行書點畫富於變化,所謂「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一)橫畫

1、長橫

長橫作為字的主畫,一般要寫得剛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勢,以穩定字的重心。

長橫最常見的寫法是切鋒落紙,稍頓後向右上翻腕行筆,收筆時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後腕外翻帶出牽絲,如附圖中「音」、「舟」二字。其次如附圖中「簫」、「舞」二字的長橫,起筆尖鋒入紙,腕迅速內翻並輔以筆管左轉再向右上行筆。再如附圖中「舉」、「慕」二字的長橫,起筆與上一畫銜接,取逆勢,然後再折鋒右行。

上述三種長橫收筆上只有帶不帶牽絲的區別,而起筆動作上卻大相徑庭。從線條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輕鬆灑脫,其三則凝練遒勁。

2、短橫

短橫運用頻繁,這自然要求其姿態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在起,收筆上做文章。

1起筆上的不同。如附圖中「天」、「哉」二字,上橫系尖鋒入紙、腕內翻而成,呈仰勢;「於」、「在」二字的上橫,尖鋒入紙後筆肚稍頓再上行,呈飽滿、蘊藉之態;「江」、「巨」下橫鋒入紙後腕迅速內**力,顯得渾穆而鬱勃;「清」、「吾」二字的下橫與上一筆連貫而出,可視為藏鋒逆入,顯得圓勁婉轉。

2收筆上的不同。如附圖中「美」字下橫收筆迅速上提,與下一筆氣息相連;「而」字上橫收筆抵鋒,透出清挺之氣;「泣」字上橫翻鋒向下順勢帶出下一筆,顯得協調自然;而另一個「泣」字下橫重按輕收,餘韻悠長。

(二)豎畫

作豎之法貴在直中求曲,同時向背及長短的變化;在用筆上令鋒聚攏,方能顯出勁挺之姿。

1、長豎

長豎有懸針與垂露之別。右圖中「鬥」、「章」二字用懸針,起筆腕稍外翻並輔以筆右轉而後向下行筆,邊走邊提,出鋒時迅速於空中作收勢。它般用於字的末筆,即「勢盡則懸針」。

「懷」、「非」二字用垂露,收筆時腕稍駐,輕頓後反折向上作收勢。像「茸」字中這樣暢意抒懷的長豎,此帖中出現較少,起筆後疾馳而下,凹離弦之箭。

長豎曲勢的表現是以筆的提按頓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豎

短豎形態較多,如右圖中「知」字中間的豎上尖下圓,似玉珠懸空;「烏」字的豎厚重方折,似玉箸畫灰;「川」字之中豎簡靜果斷,與兩側筆畫相映成趣;「斷」字末豎婀娜跳動,活脫生姿。

豎畫有向背,如右圖中「夜」字豎畫稍曲,與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豎稍曲,與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雙豎並施亦須向背,如「相」、「是」二字中便是一向一背。

另外短豎在具體應用時也要隨機而變,與整個字協調。如右圖中「幽」字中豎細挺,與旁邊粗線條映襯,取得平衡;「地」字兩豎長短各異,令字態靈動;「光」字之豎起筆微曲,與下方平直的線條產生對比。

(三)點

看來簡單的點其實是書法中較難表現的筆畫。古人云:「點如高山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誠然,作點筆勢要重,落筆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動作不可缺少。

1、斜點

常用於字首,輕鋒落筆後腕迅速外翻並輔以筆管右轉動作,收筆時用腕法輕提將筆毫收攏,使鋒由肚腹中出,如右圖中「之」、「窈」二字。

2、直點

筆入紙後迅速發力並向右下行,而後轉腕出鋒,如右圖中「客」、「寥」二字。

3、長曲點

此點偶爾用之,瀟灑大氣,如右圖中「寂」字上點,尖鋒直下,漸漸翻腕發力,至收筆處鋒夕囀後彈起。

4、反點

一般由捺演變而來,行筆尖鋒人紙,而後向右下行筆,邊行邊發力並輔以筆右轉動作,收筆處向右下稍頓即可。在具體應用中,它又有輕重、長短的變化,如右圖中「哀」、「蝦」、「巢」、「歡」四字。

5、左右點

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態,書寫時應注意呼應及變化。一般左點重按輕提向右上縈帶,右點順勢向右下翻鋒完成,具體形態可略有變化,如右圖中「麋」、「與」、「尊」、「答」四字。

6、上下點

根據其處於不同的位置而寫法上有所變化。在左多上仰下提,與右部呼應,如右圖中「況」字;在右多上撇下點,連貫中寓收勢,如「龍」字;在下多相互連線,一筆而成,如「於」字。

7、三點水

此卷中的三點水較多,但寫法上並不強求多變,大多隻是行筆上的細微差異。如右圖中「酒」、「渺」二字三點水採用上斷下連寫法,這也是最常見的處理,只有「流」、「江」等少數字做了變化。

(四)撇

撇古人謂「陸斷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輕飄。其書寫的要領是筆入紙後切忌任筆直拖,而應當有腕指的配合。起筆處腕指須快速外轉落紙,向左下行筆時腕指亦須緩緩夕囀配合。

1、起筆上的變化

撇在起筆上大多采用切入、頓筆下行的寫法。這一入筆動作有助於調正筆鋒,表現撇的勁健。右圖中「不」、「餘」、「徘」三字。

而蘭葉撇在起筆時尖鋒直入,中段飽滿,收筆飄逸,輕重變換間有一唱三嘆之妙。如右圖中「攀」、「明」二字。

2、收筆上的變化

右圖中「鹿」、「屬」二字的撇畫為回鋒撇,收筆處反折向上,與下一筆呼應;「在」、「少」二字的撇畫為出鋒撇,收筆時腕指外轉並迅疾撇出,顯得意韻悠長;「餘」、「天」二字的撇畫為藏鋒撇,收筆時鋒稍駐作空收,取溫潤含蓄之態。

對於撇收筆的變化,應結合具體的字形相機而行。如果撇後右上部尚有點畫,可用回鋒撇或藏鋒撇與之呼應;如果撇為最後一筆,則宜用出鋒撇。

另外,撇在角度上變化較大。用於字頭的平撇,其勢短平而行筆乾淨,如下圖中「虯」、「動」二字;用於字左的豎撇,狀若豎法而較挺健,如「舷」、「虛」二字;還有運用最廣的斜撇,姿態多變,如「倚」、「方」、「有」三字。

(五)捺

我們常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捺的形態。準確地說,這只是概括出了捺的總體特徵,其實捺還有其他不同的形式。

趙字中的捺一般較舒展,行筆線路及輕重極為清晰,頗適合臨摹玩味。

1、平捺

多運用於走之底。一種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寫法:先向左上輕鋒逆入,按筆反折,略提後向右下行筆,逐漸加力,至折角時腕指夕囀平出,如右圖中的「之」字。

另一種起筆時尖鋒直入,不作頓筆。此捺顯得輕靈俊逸一些,如「遺」字。

平捺在寫法上還有變為反勢者。如右圖中的「過」字,折鋒逆入後向左上行筆,再筆管下轉。此種方法寫出的捺畫有幾分婀娜之態。

2、斜捺

較之平捺的寫法,斜捺在寫法上豐富了許多:有一波三折者,如右圖中的「長」字;有輕入空收、含蓄蘊藉者,如「木」字;有逆筆澀進、隸意盎然者,如「從」字;有收鋒抵腕、鋒芒畢露者,如「谷」字;有回鋒映帶、筆斷意連者,如「餘」字。

在行草書中,捺法也是富於變化的點畫之一。除了上面分析的筆法上的不同處理外,它還有角度、輕重、方圓、收放等方面的變化。

(六)鉤

1、橫鉤

多見於寶蓋兒,起筆與橫同,至折角時腕外翻同時頓筆向左下鉤出,如右圖中的「窕」字。如果轉角處轉鋒並不作頓勢,則此鉤會顯得圓勁婉轉,如「客」字。

2、豎鉤

此鉤法亦有方圓之分。如果出鋒前直接蹲鋒反折而上,其鉤便果斷爽利,如右圖中的「閒」字;如果出鋒時腕指外轉而後鉤出,其形便道勁圓融,如「豹」字。

3、斜鉤

此鉤一般作為字的主筆出現,因此要寫得勁健『些。「戈」的曲度不可過大,否則便顯得勢弱。行筆中出鉤要駿急有力,給人骨氣深穩的印象,如右圖中的「我」、「戛」二字。

4、臥鉤

臥鉤是鉤中較難把握的一種,它要求鉤出迅疾,豎彎圓勁,做到剛柔相濟。行筆中轉角處—定要配合腕指的翻轉,如右圖中的「恕」、「怨」二字。

5、豎彎鉤

趙字豎彎鉤線條凝練,遒勁圓渾,純以中鋒完成。行筆中要以畹指的翻轉令筆毫始終聚攏,如右圖中的「危」、「光」二字。

6、背拋鉤

此鉤於橫折後完成,筆鋒幾度轉換,因此臨寫時對腕指的動作要悉心揣摩。檢驗轉鋒筆法是否準確可參看兩個方面:一是線條效果,二是筆毫是否能始終如一。

如右圖中「飛」、「飄」二字背拋鉤的寫法就很典型。

(七)折

在楷書中,折畫可視為橫與豎搭接而成,但行書運筆速度較快,因此書寫中對動作的準確性要求較高。

1、橫折

橫折在下轉時有方、圓的變化。

方折要求轉筆時頓鋒直下,取堅挺爽利之氣,如右圖中的「見」字。趙孟頫《前後赤壁賦》中方轉較少,圓折最為常見,此亦顯示出趙孟頫對腕法、指法的熟稔程度。如右圖中「焉」、「駕」、「高」、「魚」四字的轉折均不露痕跡,頗見功力。

2、豎折

《前後赤壁賦》中豎折出現較少,在行筆時,只要處理好腕由豎的外轉變為橫的內轉即可。如右圖中「山」、「幽」二字的豎折,雖然形態各異,但轉腕的方法都是一樣的。

擴充套件資料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闢」,慘遭折磨。

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赤壁賦多少字,前後赤壁賦多少個字

赤壁賦總共536字 不含標題 赤壁賦宋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

後赤壁賦的原文和譯文,前 後赤壁賦原文和譯文

原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著我走過黃泥阪。這個時候霜和露已經降下,樹葉已經都脫落了。我們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裡瞧瞧,內心...

翻譯《赤壁賦》,《赤壁賦》全文翻譯

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 月出 詩,吟唱 窈窕 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 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