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中,為什麼對齊魯之戰的經過寫得極為簡略

2021-03-03 23:46:29 字數 4981 閱讀 9016

1樓:衡水游龍

因為這篇文章的重點在「論」,主要是為了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並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

曹劌論戰對於具體過程略寫卻對戰前戰中戰後詳寫為什麼

2樓:e拍

因為《曹劌論戰》這篇文章目的在於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並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和魯莊公的目光短淺。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

文章對戰前戰後反映曹劌戰略見解的談話,詳加敘述,因為戰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後是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瞭然。

節選原文: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

「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

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

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作品評價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開始**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

」***這段精闢而深入的分析,是人們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它把古人某些片斷的感性認識和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系統的軍事理論,為人們樹立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範例。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樑傳》。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

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因此後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

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

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註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樑赤《春秋榖樑傳》。現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3樓:陌上木木

文章的詳略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曹劌論戰》一文重點是寫曹劌論戰,中心則是突出表現曹劌的遠謀,所以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對於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略寫。

4樓:到處都是迷

全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對於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略寫。這樣安排,突出曹劌的深謀遠慮。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參考下 《陳涉世家》的參考書

原因是一樣的

曹劌論戰的寫作背景

6樓:唯愛唐七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

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

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文學賞析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

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

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援、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後一條。

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於貴族的支援,也不取決於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於「取信於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於民,於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係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

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

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

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採取了後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

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於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

直至齊軍三鼓之後,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

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後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後,才果斷地表示:「可矣。」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

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於開始**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於化劣勢為優勢。

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的初步勝利,但曹劌並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7樓:匿名使用者

《曹劌論戰》所寫的故事,是齊魯長勺之戰。

春秋時代,齊國是個大國,魯國是個中等國,齊強魯弱,齊大魯小。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省境內,齊在北,魯在南。在齊魯兩國之間,靠近黃海,還有一個小國叫做莒國。

齊國有個國君叫齊襄公,荒淫無道。他的兩個弟弟逃到國外避難,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逃到魯國。魯莊公八年和九年,齊國兩個國君齊襄公和公孫毋知相繼被殺,國內無君。

這時魯國派兵護送公子糾,莒國也派兵護送公子小白趕回齊國。結果是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春秋時有名的五霸之長)。他立即出兵打敗魯軍,並迫使魯國殺死同他爭奪君位的公子糾。

但齊桓公還不甘心,第二年,即魯莊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魯國。魯軍在曹劌的出色指揮下,在長勺把強大的齊軍打得大敗,趕出了魯國的國境。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是春秋時期的文學名著和史學名著,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四年(前453年),記載這一時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書中儲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優美,尤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書名原為《左氏春秋》,後人把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作,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並不全是為解經而作,而是從歷史家的角度,採取《春秋》的大綱,再參考當時的許多史籍而寫成的。

因此,《左傳》大大豐富了《春秋》的內容。有些內容與《春秋》的記載是一致的,有些則與《春秋》不一致,並比《春秋》多寫了十三年。

《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包括國別體、編年體和紀傳體。

曹劌論戰中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曹劌論戰》一文,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對曹劌在戰前啟發莊公認識到取信於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準確的掌握戰機 內詳察敵情以及在容戰後論述戰爭原理,寫得比較詳細 對請見 從戰 克敵等寫得較略.好處 這樣剪裁,對再現軍事家曹劌的形象 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的作用 曹劌論戰 一文,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全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

《曹劌論戰》所講的道理是什麼,曹劌論戰說明了什麼道理,有什麼意義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 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 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 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 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 這種小恩小惠...

曹劌論戰中曹劌的遠謀具體表現在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抓住了有利得進攻時機,不急躁冒進 轍亂旗靡 抓住了有力的 時機,詳察敵情 懂得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知道作戰時機和追擊時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截 曹劌論戰 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 遠謀 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戰爭前,曹劌預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