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這首詩中枯是什麼意思,《所見》這首詩中的振什麼意思

2021-03-03 23:35:45 字數 6485 閱讀 3864

1樓:匿名使用者

白話譯文

長長bai的原上草是多麼du

茂盛,zhi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dao濃。無情回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答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枯是乾枯、衰敗的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 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

枯」的意思是乾枯 枯只是表達喻意,也可以說人現在暫時的低谷

《所見》這首詩中的「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的「振」的意思是:振盪;迴盪。

原詩: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

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林樾(yuè):

指道旁成陰的樹。欲:想要。

捕:捉。鳴:

叫。立:站立。

出自:清 袁枚《所見》

擴充套件資料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後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後,詩興大發而創作。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此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乾隆四年(2023年),袁枚得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女**尤眾。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4樓:韓琴

振:振盪,迴盪的意思,在詩中是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迴盪在山林中。

《所見》這首古詩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原文如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白話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作者偶然所見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見》。

擴充套件資料

《所見》的作者袁枚是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

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

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

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5樓:子虞

振:振盪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註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擴充套件

資料:

簡析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6樓:津寶閨房

所見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註釋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草》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7樓:姜太公的魚

意思是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芳草的馨香瀰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遊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草》的全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白居易的成名作。全詩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意思是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芳草的馨香瀰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遊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草這首古詩中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8樓:晴雲茶煙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就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9樓:零感冒

借物,實際上的含義卻是人。

10樓:一切從新開始

斬草不除根,吹風吹又吹

《草》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

11樓:嗯崔達布

《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又叫《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傳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又大又寬廣的草原上面,草長得非常茂盛,每年一到秋天和冬天,它就會枯黃給人帶來另一番景象,但是遇到了無情的野火,把這些美麗的黃草給燒的一乾二淨。

但是它們的根部卻沒有死,一到春天太們又重新長出來了,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不到,太陽的照射下草長得更茂盛更綠了,作者又再一次的送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此刻的青草正是代表著我的深情

12樓:深海人魚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望採納

13樓:澄江分月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草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

14樓:天上飛

主要意思: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傳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出自:唐白居易《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這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

擴充套件資料:

1、創作背景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當時只有十六歲。此詩是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2、賞析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迴圈,生生不已的規律。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瀰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

「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

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

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

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

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充套件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

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

「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

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這些在 何以笙簫默 中都出現過,男主角叫做何以琛,女主叫做趙默生。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出自 再別康橋 寫了詩人徐志摩的離愁別緒,旨在營造一個寧靜的氛圍所以用了悄悄 沉默這兩個詞。這篇文章本身就是英譯過來的,所以學的時候就不在做翻譯了。主要是體會詩人那種理想幻滅後的失望 無奈的傷痛 孤...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池上》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的意思 無論何時何地,人山人海,心中只有你。池上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白話譯文 其一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其二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啊?

這首詩是杜甫的秋雨嘆三首的第三首。秋雨嘆 組詩共三首,作於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 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書 韋見素傳 天寶十三年秋,霖雨六十餘日,京師廬舍垣牆,頹毀殆盡,凡一十九坊汗潦。杜甫寫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詩中表現出很強的憂患意識。第三首從廣闊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