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李白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抒發什麼樣的情感?結合

2021-03-31 13:14:11 字數 5439 閱讀 2811

1樓:匿名使用者

以戰士,宮女之境況作對比,抒發了詩人對朝代盛衰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7

2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一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

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

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他讓我們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賞析二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

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

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弔古蹟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迴盪著歌聲的旋律。

楊柳又換新葉,船孃閒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瀰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為什麼說詩歌是文學藝術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體裁?

3樓:漫閱科技

詩歌是文學藝術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體裁。詩言志,志是詩的思想核心,而情感卻是它的表達形式。古人所謂「五情發而為辭章」、「情者文之經」,《文心雕龍》的「為情造文」都是說「情」在吟詩著文時的作用。

感情在詩中相當於它的靈魂,相對於其他因素而言,它對詩歌的影響幾乎是第一位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三百零五首詩,幾乎都是抒情詩。西方詩歌的發生與發展與中國詩歌有些不同,它是先有史詩,後有戲劇詩,最後才有抒情詩。

但無論它的形式呈什麼形態,有一點是與中國詩歌一樣,即具抒情特色,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情感奔湧,雖有客觀唯心主義的浪漫特色,但實質還是濟救蒼生的思想。

自己在閱讀**,散文,詩歌文學作品所收穫的情感體驗和精神成長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說說我的感受:我喜歡讀一些散文和詩歌,有時候並不一定是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效果,或者說考試能多拿幾分。更多的,我覺得有一種潛移默化莫影響,文學積澱會更深,當然在這個很重物質的社會,這似乎沒什麼用處,不過,最大的用處,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

反正我覺得精神世界越來越充實,有時候會情不自禁地說出兩句詩或做兩句詩。

5樓:王靜靜

閱讀**、散文或是是個文學,可以說是對心靈的一種慰藉,他能讓你在煩躁的時候靜心,讓你在失落的時候寧心,有時更是給人一種動力,一種支援,帶領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6樓:匿名使用者

讀散文得到的心靈的沉靜,是任何活動都難以換取的。比起**更容易代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卻不致像讀**時投入而感到沉鬱。一篇散文讀完,抬起頭來感覺周圍的空氣都變得不一樣了。

7樓:匿名使用者

閱讀**,一口氣讀完最好,以客觀之眼去觀察這個世界。散文重在平而不淡,重在其中的意境。讀詩歌,要與作者產生共鳴,要激情澎湃,觸動靈魂深處,進而有創造的慾望。

8樓:裝置一室

還是現實中來得更靠譜些。。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個觀點屬於文學觀念中的?

9樓:素衣何起風塵嘆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的文藝觀點 屬於浪漫主義文學觀念

「我詩歌中的意義是讀者賦予的」不知道是誰說的 但是應該是 現代派

10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學觀念。

處的時代,立場,環境的不同,會內對你的觀點有很大的容影響。

但是,有些觀念永遠不會變。

比如,親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你說,這個世界,只要有些良知的人,無論過多少年,會變麼?

好吧,跑題了。

你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美國現代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文學四要素理論,即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

而從「讀者賦予的」可以看出,這句話應該是文學觀念。

如何體會詩歌教學中的情感

11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是文學的驕子,詩歌教學是最好的文學教育手段之一。詩歌是情感的形式,作為文學教育的詩歌教學有什麼特點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一種情感體悟。

學習詩歌,首先要有情感體悟: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燕子是怎樣痴戀著綠楊?

詩歌渲染、張揚詩人真誠、自然的情感世界來呈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學詩要先有情感體悟。那麼在詩歌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進**感體悟呢?

情感體悟的途徑之一是:誦讀悟情。吟誦把文字的美與學生領悟的美融合到一起,因為接受

者與詩人之間一旦產生心靈對話,就會產生強烈的共鳴。以吟誦方式表現的誦讀注重涵泳、

體悟、意會,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培養了大批學子。詩歌教學尤其要

注重吟誦,略去相對次要的視覺形式實際上我們許多學生是通過聽朗誦而獲得最初經驗的強烈快感的。不難看出,詩的感性形式主要在於聲音的組合模式。適當的吟誦不僅迫使學生把注意力傾注在詩的**效果和意義之上,而且有助於學生的最初的理解。

情感體悟的途徑之二是:意境把握。所謂意境,就是客觀物象同詩人主觀感情高度融合的結

晶和語言呈現。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但偉大詩人總是能超越文字的羈絆,在詩歌中把語言文

字幻化成直觀的視覺的美。

情感體悟的途徑之三是:悟理。在重視情感教育時,許多論者忽略了理性因素。藝術的情感

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情致、合理的情緒。裡面有情感有思想,情感與思想實現了合一。

熱情永遠是人的心靈裡為思想點燃起來的激情,並永遠向思想追求。劉勰說:情者文之經,

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的確,文學的情感不是人的天生的慾望,是經

過理性梳理過滲透過的那樣一種情感。它是具體的,感性的,動人的,同時又有深刻的蘊含。

詩歌情感教學中一定要有理性認識,悟理是很重要的情感體悟。

《越中覽古》和《蘇臺覽古》兩詩在主旨,寫法上的異同

主旨上 越中覽古 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 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 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 結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飛。而 蘇臺覽古 中描寫了姑蘇臺的今昔變化,突出了春光依舊,而窮奢極欲的帝王已無處尋覓的現實,表達了作者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寫作手法上...

畫眉鳥》這首詩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

歐陽修的嗎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本篇借詠畫眉以抒發自己的性靈。畫眉是聲音婉轉的鳴禽,可見他對 林間自在啼 多麼欣賞,這兒以 鎖向金籠 與之對比,更見出詩人掙脫羈絆 嚮往自由的心理。詩人本在朝為官,後因黨爭牽連,貶為知州知縣,此兩句有所寄託。前兩句寫景 畫眉...

《臺城》這首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弔古詩多觸景生情,借景寄慨,寫得比較虛。這首詩則比同類作品更空靈蘊藉。它從頭到尾採取側面烘托的手法,著意造成一種夢幻式的情調氣氛,讓讀者透過這層隱約的感情帷幕去體味作者的感慨。如果你是高中學生,那麼標準答案應該是 借古抒懷,擬人,借景抒情 劉禹錫的 臺城 與韋莊的 臺城 從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上各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