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的陰陽是什麼意思

2021-03-28 10:24:15 字數 1708 閱讀 643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陰陽的定義 在《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1]」;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章中有:「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狀。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記憶體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菸酒以及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祕、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結合內在情況,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

這種分類為有關**提供了依據。

**「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

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洩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並不奏效,反而誤事。

3樓:asd陳殿富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互相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出現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

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如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怒、或迫精、性慾亢進,舌紅而乾、脈細數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光明中醫教材中是這樣解釋陰陽的,算是比較權威的 了。不過內容比較多,看後面的連結有全面的說明:

中醫的陰陽學說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這樣一種規律,即自然界的每一種事物都有與其相對應的另一方面事物存在,如男女、水火、晝夜、日月、寒暑、晴陰等,因而形成了最早的陰陽概念。在成書於西周時的《易經》中就出現了明確的陰陽概念,——(陽爻)和——(陰爻),並由此演化為八卦。不過此時並沒有使用陰陽兩字。

至西周末期才使用陰和陽二字來表示相聯絡而又對立的兩方面事物。如《國語·周語》中就記載了伯陽父用陰陽運動失去平衡來解釋**產生的原因:「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

《左傳·昭公元年》還記載了秦國醫生醫和,以陰陽代表寒熱,他說:「陰淫寒疾,陽淫熱疾」。在此期間並有一些學者,闡述了陰陽的對立與相互轉化關係。

如《國語·越語》說:「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

《荀子》說:「天地之變,陰陽之化」。《易傳》在總結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時提出:

「一陰一陽之謂道」,等等。總之,陰陽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並盛行,對於當時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陰陽學說,貫串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指導臨床診斷和**。說明人體組織結構: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髒為陰,腑為陽。

萎症在中醫中是什麼意思中醫萎症是什麼意思?

痿證是以肢體筋脈 弛緩,軟弱無力,日久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症專,臨床上以下肢痿屬弱較為多見。痿證在中醫歷史上故稱為 痿躄 痿 是指肢體痿弱不用,躄 是指下肢軟弱無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見於現代醫學的重症肌無力 格林巴利綜合徵 運動神經元病 周圍神經損傷 急 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腦癱 外傷性...

陰陽師中ssr是什麼意思

在陰陽師中,ssr是用來表示陰陽師手遊中卡片所抽式神稀有度的。陰陽師遊戲中,只有藍色劵 100勾玉可以有可能抽取ssr。ssr卡牌一般獲取機率為1 左右。式神稀有度由小到大分別是n r sr ssr。稀有度級別一般為 ur ssr sr r n 部分遊戲設定中最高階別為ssr 不限於某個或者某幾個遊...

陰陽調和是什麼意思陰陽互補陰陽調和是什麼意思?

陰陽的概念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自然觀察,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相互矛盾又相互關聯的自然現象,如天地 日月 冷熱等。得出陰和陽代表所有事物最基本的對立面的結論,陰陽互補也是一種量變,陰陽轉換是一種質變,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融合 相互轉化。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