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中,於連的角色是怎樣的?這部小說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2021-03-27 07:13:16 字數 5694 閱讀 4287

1樓:匿名使用者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勳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

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勳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的主旨提供了基本資訊。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勳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

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裡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盪。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

『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劃。

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

《紅與黑》的主題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的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法國批判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軍職和聖職,夢想與現實,主人公於連用紅與黑的色彩譜寫了一首靈魂的哲學詩。自尊與自卑,野心與彷徨,司湯達用雄渾的筆力描摹出一位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曲折人生。

紅與黑中於連的人物分析

3樓:感性的我是

1、性格的複雜性及其根源

於連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隸,父親是農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視。自小就身體瘦弱,臉色蒼白,不適於勞動。

西朗神父和拿破崙的老外科軍醫從相反的兩方面為他指引了兩條道路:參軍或當神父。拿破崙的騎兵遠征義大利的雄姿「使他發狂」「熱血沸騰」,拿破崙的垮臺又使他憑藉才幹做將軍的美夢破滅。

他懷著要出人頭地改變自己貧賤地位的強烈願望,在不斷的嚮往和屈辱中養成了孤獨、內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視、反抗的複雜性性格。

於連的多元化性格是從自幼生活時就埋下種子的,隨著他在複雜社會中的淬鍊,表現得越來越鮮明、複雜。

當於連由皮拉爾神父援引以祕書身份出現在拉莫爾侯爵府時,他的忍耐與偽善更加成熟了,在這社會竹竿的第三高度他達到了人生階梯的最高峰。

他的野心迫使他以征服上流社會的決心征服了瑪蒂爾德小姐。終於觸犯了這個以金錢門第為基礎的社會。

於連生活環境的複雜性造就了他思想性格的複雜性。**在不同的社會層次上向我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不同角度映照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各種扭結的社會矛盾。

既提示了於連的生活軌跡,又寫出他性格走向的社會歷史原因。給他提供了一幅厚實的社會鬥爭的立體背景。

2、多元性格呈現的矛盾性

於連的性格具有複雜的多元性,多元性在他的性格表現中又是矛盾的。他既反抗又妥協、既自尊又自卑、既有雄心又有野心、既正直又虛偽,多重性格交替演變,相互依存又相互滲透。

於連的反抗性格是其突出的特徵,他的反抗貫串於他的全部生活歷程。於連從小受父兄的歧視,反抗性格就基本形成。

在維裡埃爾城、貝尚鬆神學院和拉莫爾侯爵府這三個典型環境中,既定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強化。在等級門第觀念的刺激下,他自尊自傲的性格引發他對貴族社會強烈仇恨和反抗。

總之,於連複雜矛盾的性格是王朝復辟時期貴族資產階級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投機取巧、腐化享樂的社會風氣和第三等級復辟逆流的革命情緒組合的時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

抗衡和反抗是複雜的環境造就的複雜典型。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3、複雜形象具有的社會意義

於連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卻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像自己所向往的那樣一節一節地爬上去了。

但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無論是世俗社會還是宗教社會,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每一次成功都要遭到嫉妒和打擊。

他對上流社會的仇恨和反抗使上流社會對他難以容忍。他的悲劇命運是註定了的,於連扮演的是一個叛逆平民的角色。

於連的奮鬥史概括了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他的反抗體現了平民階級對特權階級的**,對復辟社會的否定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於連是在頭腦清醒時接受死刑的。如果他把野心看得高於一切,他可以在貴族小姐並未完全拋棄他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苟活下來,然而他選擇了死亡。

於連這個藝術典型,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他我們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批判地吸收精華,至於糟粕應毫無疑問地剔除。

《紅與黑》中於連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紅與黑》取材於一樁刑事案件的報道,描寫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平民青年於連的個人奮鬥史。

於連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和衝突的人。他最敬慕的人是拿破崙,卻害怕別人知道而對之閉口不提;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裝出一副虔誠的面孔;把全部《聖經》看作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背誦如流。為了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保護虛弱的自我,於連淹沒了內心真正的聲音,戴上了沉重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榮格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它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說,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並且絕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會出現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人類共有的,甚至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均建立在自卑情結之上。但是過於強大的自卑往往會造成行為的偏差,這種人格結構是極不穩定的,所以於連面對多彩的世界,心理能量彼此壓抑和湧現,內心始終處於矛盾和衝突之中,這與他的人格不夠整合密切相關。

自負與自卑在於連身上交替出現。一方面他靠外在的努力來給予補償,發奮學習拉丁文,在自我遭受他人蔑視和打擊時,便可以背誦一大段拉丁文的聖經,來博取尊敬和驚歎,自尊的需要暫時得到緩解和滿足;另一方面,他採取了「投射」的防禦機制,以免自尊受傷害。於連長期生活在敵視和冷漠的環境中,性格變得異常敏感,甚至認為連一個孩子的親熱舉止都是一種對他的憐憫和同情,毫無疑問,這是自己的情感投射,這給他自己的冷漠和敏感找到一個最恰當不過的理由:

不是因為我對他們有偏見,而是他們對我敵對和蔑視。

於連的第一次愛情產生於德·雷納夫人,面對德·雷納夫人的關心和幫助,於連穿著層層包裹的鎧甲,以敵視和冷漠相向,因為層層鎧甲下包裹的是他敏感弱小的心。而德·雷納夫人對於連的感情最初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她對於連的愛與其說是情侶間的愛,不如說是母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更為合適。

於連的第二次愛情是與雙方各自目的相聯絡的。於連想通過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實現他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理想;瑪蒂爾德想通過與於連結合完成她充滿英雄主義愛情的夢想。雙方都不是真心地愛著對方,而是頑固地表現著「自我中心意識」,這愛情是理智的、功利的,不是真摯的心靈之愛!

掩卷沉思,現代社會中,有許多「於連」式的人物。他們雄心勃勃、鬥志昂揚,很少有求助的願望和需求。儘管對權力和優越的追求是大多數人的基本生存動力,但每個人卻是以不同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由此便產生了人的性格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對權力和優越的過分追求必然或多或少地顯示出對他人的攻擊性,而在遭到他人的抵制或反對時,他要麼致力於征服他人,要麼便是傾向於毀滅自己。這種性格特徵的人不可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與滿足;他們的性格是畸形的,他們的成功是暫時的、有限的;在不能與生活和諧一致的情況下,他們的自卑感會不斷強化,他們追求權力、追求優越與補償的野心會無限膨脹,而最終只會遭到更大的挫折和失敗。

假如於連沒有死又會怎麼樣呢?聰明的讀者也許會想到:他得到了瑪蒂爾德小姐,也贏得夢想已久的榮譽和地位,一時間春風得意……但是,若干年過去了,他功成名就,望著身邊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女人,心底卻想起德·雷納夫人,他感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這種狀況就是榮格所說的中年危機,面對自己多年苦心爭取並且已經得到的東西,卻突然發現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讓於連的悲劇不再上演,首先是幫助「於連」瞭解自己人生的目標以及樹立這些目標的深層次原因,剖析自己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方式。有的人以控制他人,獲取他人最多的愛為目標,因他小時候缺乏關愛和安全感;有的人不惜一切代價以掠取財富為己任,因為他曾經為出身貧困、經歷貧窮而深深自卑過……在瞭解自身人性的基礎上,才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動機和意圖,才不至於成為自己無意識行為的犧牲品。其次,培養良好的社會興趣,形成健康的生活風格,包容自己劣勢的一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瞭解自身人性的基礎上達到人格的整合。

5樓:匿名使用者

斯丹達爾的長篇**《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是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個人奮鬥者的典型。

1 於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

出生地位低下,於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崙,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後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於連以虛偽為**、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鬥式的道路。

2 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後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貝尚神學院:為了出人頭地,於連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對教會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卻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長的寵兒。

在這裡具有對抗意識的青年逐漸成了一個和教會同流合汙的野心家。

在木爾侯爵府:於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3 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

入獄後,他開始反省,認識所走的道路的虛偽和痛苦。法庭演說是於連對貴族大資產階級的譴責和對社會的**,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發和悲劇命運的總結。

4人物形象的侷限性。

他的行動是個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一旦個人的追求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論述《紅與黑》的藝術成就。

斯丹達爾的《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材料,通過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來反映時代特徵。

**通過了3個典型環境(維立葉爾、貝尚鬆神學院、巴黎)中個人奮鬥的悲劇過程,揭露了復辟時期大革命的深刻影響,資產階級的壓迫、平民的反抗、貴族和社會的腐敗統治等時代特徵;又說明了個人奮鬥在**特權社會中失敗的客觀真理

2 特別善於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於連收到瑪特兒小姐約他半夜來的信時的心理活動。他即高興又懷疑,即猶豫又自責心理活動互相沖突,揭示了他內心的衝突和感情的瞬間變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準備戰鬥」)

3 情節緊湊、結構嚴謹。

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史為「經」,以他和德·瑞娜市長夫人、瑪特兒小姐戀愛生活為「緯」。

經緯交織、條理明晰。三個典型環境的轉換銜接自然順暢,出場的人物都與主人公有關。人物、情節和環境都顯得嚴整清晰,井井有條,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紅與黑中紅黑的含義各是什麼,《紅與黑》中的「紅」和「黑」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有人認為書名中的 紅 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 黑 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 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

紅與黑是講什麼,紅與黑講的具體是什麼

紅與黑這本書講述了什麼?紅與黑講的具體是什麼?紅與黑這本書講述了什麼?紅與黑 講的是什麼 紅與黑這本書講述了什麼?簡介 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 懂拉丁文得到了市長特 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在此過程中,他和市長夫人相愛了。最後,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

《紅與黑》的政治傾向是什麼,為什麼說《紅與黑》是一部政治小說呢?

它是一部敘述社會黑暗的 它主要表述了,世界被金錢 黑暗 權利主宰,那時候的世界的未來是無盡的渺茫,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司湯達寫下了 紅與黑 紅與黑復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by stendhal marie henri be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