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在哪個朝代?鄭和遠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與西方有什麼不同

2021-03-27 05:10:05 字數 4852 閱讀 3641

1樓:老杜有孫

鄭和,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字三寶。據傳,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去朝聖。

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有所耳聞。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太監。《明史》鄭和有傳,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

鄭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2023年)賜姓鄭,從此名鄭和。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人員有水手、官兵、採辦、工匠、醫生、翻譯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效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

船隊中較大的船舶稱為寶船。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櫓至二十櫓,舵重4810公斤。

2023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明寶船廠遺址發現巨型舵杆,鐵力木製成,全長11.07米。經測算這支舵的高度應在6.

25米左右

鄭和船隊有寶船六十二艘,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里蘭卡)—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主要為今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他們頒賜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

鄭和的船隊航行至暹羅(今泰國)曼谷灣時,曼谷海濱高大蒼翠的椰子樹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旭日升起,火紅的朝霞灑遍鄭和的龐大的船隊。鄭和在其助手的簇擁下走下舷梯。

碼頭上人群熱情地向他致意。僧侶們向他膜拜。人群中來自中國福建、廣東的中國商人跪迎鄭和的光臨。

鄭和向當地**贈送禮品。

鄭和船隊航行到錫蘭時,今日的科倫坡只是一個小海港。當時錫蘭科提王國的首都就在這裡。鄭和登上了錫蘭海岸,當地**、僧侶、商人(包括中國商人)在碼頭歡迎中國船隊的到來。

鄭和對錫蘭佛寺進行佈施,並立下碑記。碑文中寫道:「謹以金銀織錦、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

」事隔500餘年後,該碑在錫蘭島加里鎮發現,現儲存於斯里蘭卡博物館中。碑文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僅是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珍貴文物,而且是鄭和登上錫蘭海岸,並在錫蘭佛寺進行佈施的見證。

鄭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遠航中,最遠航行至非洲東海岸。途經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裡、甘把裡、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地夫群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僕刺喹、蘇祿、沙裡灣泥、竹步(今索馬利亞)等。鄭和歷經艱險,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訪問。榜葛刺國王帶著**及迎賓的禮儀用品,騎著馬,排起長長的佇列歡迎鄭和上岸。鄭和與國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軍士護衛下,向王宮走去。

王宮大殿前設孔雀翎傘蓋百餘,又有百餘頭大象列隊,歡迎的場面降重而又熱烈。鄭和宣讀明成祖的詔書,國王拜接,並叩頭謝恩.隨後國王舉行盛大宴會款待鄭和。

鄭和船隊的訪問在亞洲、非洲沿海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激起這些國家對明朝的強烈想往。他們想看一看中國,想見一見明成祖。當時,渤泥(今加裡曼丹)和滿刺加的國王和王后都到過我國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們。

東非的麻林國王哇頓親自率眾訪問中國,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樂十九年(2023年),有十六國的使臣抵達南京。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護送忽魯漠斯等十六國使臣返回自己的國家。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還特地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沿海各國的聯絡和交流,亞、非許多國家的人民都非常懷念中國友好的使者三寶太監鄭和。至今,一些亞、非沿海國家還保留著許多有關鄭和的遺蹟。

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三寶壠市和三寶公廟。在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博物館裡還珍藏著鄭和當年建立的石碑。

當時,中國以南海為界,把通往各國的海路劃分為東洋和西洋。鄭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線,到達的國家大都是西洋國家,所以人們稱他的航行為「鄭和下西洋」。鄭和是明成祖永樂皇帝信任的太監,人稱「三保太監」,佛家語音轉為「三寶太監」。

因此「鄭和下西洋」在史書上又稱「三寶太監下西洋」。

2樓:匿名使用者

明成祖朱棣期間

目的好多:正的據說是炫耀大明國力,為開疆擴土做準備小道訊息,尋找朱三太子,就是朱允文

西方遠洋是為了尋找新大陸,尋找新殖民地,原料產地,說的直白點就是碰到弱小掠奪,碰到強的通商賺錢.明朝當時國力世界第1,沒那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3樓:南非烏雀

鄭和下西洋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

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

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有些書上說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

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

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第三件事是與南海(今馬六甲海峽)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總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條原因: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充套件朝貢**(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各國的聯絡。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

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

4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

鄭和下西洋與西方航海先驅的遠洋航行有什麼異同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不同: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文化傳播,宣揚中國的國力,與外邦建立友好的關係。而西方航海先驅航行的目的是追求財富,譬如『東方**熱』,開拓疆土與殖民地,以擴張為主。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6樓:※淡茗

1、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2、歷史意義:

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充套件。

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7樓:匿名使用者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絡。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鄭和是哪個朝代的,鄭和是哪個朝代的人,那時的皇帝叫什麼

鄭和 1371年?1433年?明朝人,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 三保太監 又作 三寶太監 雲南昆陽州 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人。明朝太監,航海家 外交家。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 永樂三年 至1424年 永樂二十...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 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 政治目的 2.擴充套件海外 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軍事目的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 個人目的 1405到1433年 先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