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強自主創新之路,建設高鐵,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哪些重

2021-03-27 04:57:36 字數 5484 閱讀 4914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從運輸

發展理論上分析,我國加快高速鐵路建設是必然要求   運輸發展理論認為,運輸化是工業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伴隨工業化而發生的一種經濟過程。在運輸化過程中,人與貨物空間位移的規模由於近代和現代運輸工具的使用而急劇擴大,交通運輸成為經濟進入現代增長所依賴的最主要的基礎產業、基礎結構和環境條件。經濟發展的運輸化過程有一定的階段性。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從原始牧經濟、傳統農業會到工場手工業階段,各國經濟一直處於「前運輸化」狀態;與大工業對應的是運輸化時期,而運輸化本身的特徵又在「初步運輸化」和「完善運輸化」這兩個分階段中得到充分發展;隨著發達國家逐步向後工業經濟轉變,運輸化的重要性在相對地位上開始讓位於資訊化,從而呈現出一種「後運輸化」的趨勢。中國的運輸化仍舊處於需要擴大運輸能力的初級階段。

運輸發展理論還認為,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給經濟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益嚴重的威脅。唯一的出路是實現可持續運輸。可持續運輸策所要取得的效果應該包括:

保證有合適和安全的運輸服務滿足會需求;提高運輸系統的效率,降低對各種資源的耗用;減少運輸活動對環境的各種汙染;保證高速鐵路這種環境友好型運輸方式獲得優先發展,鼓勵利用公共交通和環境損害小的運輸方式;推動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促進全會的福利。

二、從國情實際出發,我國加快發展高速鐵路也是必然選擇  一是我國正處於經濟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鐵路「瓶頸」制約矛盾非常突出。

的十六大以來,鐵路運輸生產力快速發展,改革不斷深化,運輸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但鐵路運輸能力緊張問題仍然很突出,嚴重不適應經濟會發展的需要,鐵路網規模的擴張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2023年至2023年,我國gdp由 3645億元增加到24.

95萬億元,增長了67.5倍,年均實際增長9.8%。

2023年至2023年,我國工業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速增加,煤炭增長了3.1倍,粗鋼增長了14.4倍,石油增長了79.

1%,發電量增長了11.8倍,水泥增長了19.9倍,化肥增長了5.

7倍。改革開放30年來,鐵路雖然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相比,發展是滯後的。2023年到2023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從5.

17萬公里增長到7.8萬公里,增長50.9%,年均僅增長1.

4%。二是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加快形成的重要時期,鐵路運輸遠遠不能適應工業化發展的迫切要求。運輸發展理論表明,鐵路先行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運輸化初級階段,對鐵路運輸的需求更大。在運輸化初級階段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數量大,對鐵路的依賴性強。

據有關測算,生產1噸棉紗能夠引起2.5噸至3噸相關運量,生產1噸水泥引起4噸至5噸的相關運量,生產1噸鋼引起7噸至8噸的相關運量,生產1噸銅要引起50噸至100噸相關運量,鐵路運輸是降低這些產品運輸成本的最優選擇。據鐵路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煤炭產量10.

45億噸,鐵路煤炭運量6.5億噸,產運係數0.62,2023年產運係數下降到0.

60;2023年鋼鐵產運係數0.42,2023年產運係數下降到0.21。

正因為發展滯後,鐵路運輸能力嚴重不適應會需求。許多煤炭、礦石等初級產品通過公路運輸,大量消耗石油這一高階能源,不僅增加了會運輸成本,還加重了環境汙染。

三是我國正處在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時期,鐵路網布局難以適應城鄉和區域發展的迫切要求。

鐵路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中肩負重大責任。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會目標的難點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儘管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與城鎮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農業的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後,農民增收仍然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支援農村發展是鐵路義不容辭的責任。鐵路的發展,可以直接促進城鎮化率的提高。據**,到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將由2023年的44.

9%提高到60%以上。城鎮化率的提高,離不開鐵路這一基礎設施的支援。統籌區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會的戰略任務。

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初步形成了東中西優勢互補、共同加快發展的可喜局面,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一個重要原因是鐵路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西部12省區市佔我國國土面積的71.5%,集中了我國50%以上的煤炭儲量和81%以上的天然氣儲量,但進出西部的鐵路能力十分緊張。

沒有鐵路大通道的保障,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難以想象的。只有在各區域之間構建起運力強大、方便快捷的鐵路通道,實現**、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快速流動,才能更好地把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是我國正處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鐵路發展遠不適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迫切要求。的十七大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會的基本國策,提出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交通運輸是用地、能源消耗和汙染大戶,需要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發揮各自優勢、協調發展。

鐵路具有佔地少、能耗低、汙染小的比較優勢,加快鐵路發展,對於我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具有特殊意義。由於鐵路發展滯後於其他運輸方式,節約資源、有利環保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2023年至2023年,公路里程增長了3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增長了14.

7倍,管道輸油(氣)里程增長了5.6倍,而同期鐵路營業里程僅增長0.5倍,鐵路發展明顯滯後。

顯而易見,加快發展鐵路,對於優化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結構,以較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支撐全會的運輸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世界鐵路歷史發展證明,高速鐵路是經濟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2023年英國修建了世界第一條鐵路以來,由於運輸速度和運輸能量上的優點,鐵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各國的交通運輸骨幹。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公路和航空運輸迅速發展,使鐵路在速度上居於劣勢,長途客運受航空運輸排擠,短途客運被汽車運輸取代,鐵路進入「夕陽產業」的被動局面。然而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能源危機、環境惡化、交通安全等問題的困擾,人們重新認識到鐵路的價值。

特別是高速鐵路以其速度快、運能大、能耗低、汙染輕等一系列的技術優勢,適應了現代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

2023年10月,本在東海道新幹線東京至大阪高速鐵路以210公里/小時執行,法國在2023年修建第一條高速鐵路(tgv東南線),高速鐵路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於它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會效益,所以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興建、改建或規劃修建高速鐵路。據國際鐵路聯盟(uic)的最新統計,截止到2023年5月,全世界運營中的高速鐵路營業里程總長達13414公里,這些線路分佈在14個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發展高速鐵路已是當今世界鐵路發展的共同趨勢。

據統計,目前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已達到6800多公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整合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執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高速鐵路的發展在面向21世紀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產生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及措施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提高自主

創新能力的意義和途徑

呂 政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第一,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資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屬礦產等資源的人均佔有水平都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條件下,要實現工業化,使13億以上的人口普遍過上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並逐步走向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改變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增長的模式,走資源消耗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根本出路。

第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結構調整的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消除結構性短缺或過剩,二是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現階段我國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因此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是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而這種技術的獲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改善我國**條件,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措施。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大國,但在出口**中,55%的出口產品是加工**,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來自加工**。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只能是為跨國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組裝型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只能獲得微小的利益。

對外來技術的依賴程度,發達國家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國在50%以上。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裝置購置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高的關鍵裝備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進口。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當代一系列軍事變革。科技強軍是新時期我**隊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領土完整和實現祖國統一,必須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技術**面臨著軍事工業發達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因此即使花錢,也買不來國防現代化。

我們只能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

二.什麼是國家創新體系?

國家創新體系是從事科學技術創新活動的機構、體制安排、執行方式的總和。它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家實驗室,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學普及、技術推廣和技術中介組織等。國家創新體系既有基礎理論研究,也有應用研究,既有民用技術研發,也有軍用技術的研發,既有國有的企事業單位,也有民營的企業和研究機構。

因此,不應將國家創新體系簡單地理解為國家級的科研院所,它應當是覆蓋全社會、各領域、各地區的科技創新的網路組織體系。

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科技創新分為發現、發明和科技成果產業化三個階段。發現的目的在於揭示從巨集觀到微觀的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運動規律,主要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的責任和工作重點。科學發現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依據,但不應要求所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都能夠立即和直接地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發明的任務是根據科學發現所揭示的規律,通過工程技術手段,研製成新材料、新產品或新的生產工藝流程。發明主要是在工程技術層次上的創新。發現是基礎研究,發明是應用技術研究。

雖然二者不可能截然分開,但在多數情況下,二者仍然是有區別的,創新的目標不同、側重點不同,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

技術創新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和市場化是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科技創新成果需要有企業家把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並進行規模化生產。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不一定是優秀的企業家。

在社會化的分工體系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以及科學家、教授、工程師、企業家角色和職能各不相同,因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他們的分工也各不相同。

三.為什麼強調企業應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從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普遍經驗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多數的技術研發中心建在企業,科技隊伍的主體集中在企業。這是因為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具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推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經濟國際化的大環境中,企業始終面臨著競爭的壓力,不搞創新,企業就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企業具有重視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中,能夠使技術創新方向和目標的選擇更符合市場需求;企業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裝置、工程技術能力以及社會化的配套能力。企業能夠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資金要素、市場要素直接結合起來。

當然,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企業的制度安排具有追求技術創新的內在推動力;第二,已經形成競爭的市場結構,競爭機制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第三,具有追求技術創新的企業家及其經營管理團隊;第四,企業擁有一定實力的研究與開發力量和組織;第五,企業具有自我積累能力和外部融資能力。

為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實施了哪些戰略

1 必須深化教育和bai科技改革,把加速科du技進步放在zhi經濟 社會發展的dao關鍵地位,使 版經濟建設真正轉移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2 繼續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3 尊重知識,培養 重獎科學人才。4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學習和借鑑外國先進技術,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

如何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幾條建議

一是要緊bai緊扭住為國家發展服務這du箇中心任務,zhi堅持貫徹經濟建設必dao 須依靠科學專 技術 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屬建設的戰略方針,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著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著力提高保障 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努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各國的不斷掘起,我國競爭不斷增大,我國越來越重視經濟建設,在搞經濟建設的同時,創新成為帶動經濟的主導,同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培養有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來建設新中國,我們要自主,要富強,人民要過上美好的日子,我們就要堅定不移的走創新之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展視新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