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知識,對聯常識,對聯知識大全

2021-03-26 17:13:42 字數 6692 閱讀 4909

1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1、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

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

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

2、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佈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

同樣的客觀物件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3、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幷蓄,熔鑄創新。

4、楹聯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擴充套件資料

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

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2、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

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2樓:睢寧一指禪

一、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

對聯知識大全

3樓:

對聯又稱為楹聯,是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應用文體。它要求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更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

4樓:

對聯知識講解

一、 關於對聯的一般常識

對聯,又稱春聯、楹聯(貼在圓形木柱上的對聯,又稱抱聯)

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今體詩)。古體詩分為古風、樂府兩部分。而近體詩(今體詩)的近(今)是針對唐朝人而言的,分為絕句(四句)和律詩(八句)兩種。

詩以兩句為一聯,律詩由此分為首、頷、頸、尾四聯,其中頷聯、頸聯必須對仗,而對聯即源於這兩聯。

最早人們在房子門口懸掛桃枝,用以驅鬼,後來改用桃木板,並在板上隨意畫圖案,有「鬼畫桃」一稱。古代桃板上多寫兩個神的名字:神荼(shēng shū)、鬱壘(yù lǜ),後來慢慢變成了對聯。

五代後蜀時期,國君孟昶在桃木板上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兩句詩。有人說這是最早的對聯,並由此認為五代後蜀是對聯的發源地。後蜀距今已有一千餘年,但2023年的考古發現,唐代就有了對聯,據此對聯的誕生至少又提前了三百年。

二、 對聯的格式、體律

1、 對聯講究平仄

南北朝的沈約提出「四聲」,即平、上、去、入。而在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中,「平分陰陽、入派三聲」,今天的「四聲」乃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古:平、上、去、入

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例: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 對聯講究對仗

從嚴格與否來分,對仗分工對、寬對兩種。工對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

例:想當年初來兮也曾是油頭粉面少年英俊

到而今將去也只落得肺病砂眼老氣橫秋

從內容上來分,對仗分為正對,即上下句意思相近,例: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反對,例:杭州岳墳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上品的對聯多是反對;流水對,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要注意的是,對聯中是不允許出現流水對的,這種大忌稱為「合掌」,例: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滕王閣序》

序,分三類,書序、贈序(唐宋)、序記(多記於宴會後)。

3、 對聯講究格

格是一種修辭手法。通過舉例來了解格。

例1:**萬稅 天下太貧 (諧音)

例2: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迴文)

(西安一茶樓,名叫天然居,所貼對聯)

例3:豔色天下重 秋聲海上來 (嵌字)

(四大花旦之一的陳硯秋,當年在上海唱紅後,到北京演出時,別人給他寫的對聯)

(豔、秋,每句開頭的第一個字,稱「鶴頂格」)

例4:普天同慶,當慶當慶噹噹慶

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反覆)

(寫於抗戰勝利後)

例5: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浮雲長常常長常長常消)

(北戴河 孟姜女祠堂上的對聯)

例6: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閒看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太平天國以理髮店為掩護,作為聯絡據點。其理髮店的對聯,石達開的改寫。須:等到。及:趁。)

5樓:浠欌潳鎳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語言藝術,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在生活中對聯隨處可見,如春聯賀聯輓聯等,

6樓:匿名使用者

左邊:四季平安如意春、右邊:五福臨門福貴家、是這樣嗎

7樓:abcde暮鼓晨鐘

回禪房蓋禪堂一心參禪

8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是一種由字數相同兩句話組成的句子

9樓:我的幸福家人

感慨感慨健不健康發發發讓他尷尬放大飛機灌木叢不及格剛回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放大假想法v好剛發沒法v吃%v多大估計u顧發發發格式工廠發貨看吧v經濟嘰嘰嘰嘰勾搭噠噠噠釣大魚分居還發個好吧雖然

關於對聯知識大全

10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基礎知識大全

11樓:睢寧一指禪

一、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眾遇到婚喪喜慶、節假、壽辰等重要事件或時刻,都喜歡用它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種對聯在春節時期應用最廣,稱之為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當時的「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

「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

」據說,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

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

另外,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

「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因為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對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二、對聯的特點:

對聯的特點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上下文的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絡。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對聯的特點概括起來是「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

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儘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

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桃花流水之曲,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

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片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

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型別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時令、 地理、官室 、草木 、飛禽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

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儘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岳陽樓聯: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上下聯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應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

當代聯家餘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迴文、諧趣、音韻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六是內容相關。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

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中有一種形式叫「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上下聯意思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於清末民初人稱怪才的何淡如以廣州方言俗諺「一頭霧水不知宗」對唐詩名句「四面雲山誰做主?」就很有特色。

文學知識對聯有關對聯的文學常識

因為你沒有說清楚題目我就答了些關於對聯的知識.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至 一 從內容來說,約可分下列二十種 1 人名對。如 草生元亮徑,花暗子云居 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 2 地名對。如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 史事對。如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 雲邊雁斷胡...

對聯的知識

平對仄,仄對平。平仄兩分明。有無與虛實,死活並重輕。上去入聲皆仄韻,東西南字是平聲。虛對實,實對虛,輕重莫偏枯。留心勤事業,滿腹富詩書。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開萬卷餘。尋義理,辯聲音。呼吸務調勻。宮商角徵羽,牙齒舌喉脣。難呼語氣皆為濁,易紐言詞盡屬清。須熟習,莫閒嬉。講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硯,堅下董生...

關於對聯的知識,有哪些關於對聯的基本知識?

有哪些關於對聯的基本知識?對聯的基礎知識 1 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就是說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同。2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每句之內詞與詞之間,平仄儘量交替。3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也稱為 虛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