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國平的短篇散文,周國平的短篇散文

2021-03-25 23:39:52 字數 5051 閱讀 1935

1樓:匿名使用者

我開始喜歡周國平的書是八年前,今年已經32了,還是喜歡!

2樓:匿名使用者

習慣於失去 周國平

出門時發現,擱在樓道里的那輛新自行車不翼而飛了。兩年之中,這已是第三輛 。我一面為世風搖頭,一面又感到內心比前兩次失竊時要平靜得多。

莫非是習慣了?

也許是。近年來,我的生活中接連遭到慘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丟輛把自行車真是不足

掛齒 。生活的劫難似乎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在世,必須習慣於失去。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 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

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 文化的培養。長大**以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 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 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 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 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彷彿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 誤。

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 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 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 ,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 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

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 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 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佈施一說。照我的理解,佈施的本 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 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佈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 第一座橋樑。俗眾借佈施積善圖報,寺廟靠佈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 。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

佛 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 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 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儘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

有 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丟車引發這麼多議論,可見還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樂意承認。試 想,對於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財,大至死亡,沒有一點阿q精神行嗎?

由社會 的眼光看,盜竊是一種不義,我們理應與之作力所能及的鬥爭,而不該擺出一副哲人的姿態 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風是否會好一些呢?那麼, 這也許正是我對不義所作的一種力所能及的鬥爭罷。

3樓:湖底的夢

散文集《善良豐富高貴》

周國平的短篇散文

4樓:快去學吧

短篇散文:

《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

周平國:

周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2023年生於上海,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

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5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不清楚, 是要他的短篇散文集麼

周國平的短篇散文有哪些?

6樓:緣之空

《翠鳥》

夏日午後,一隻小翠鳥飛進了我的庭園,停在玫瑰花樹上。我正在園裡拔除雜草,因為有棵夜百合花擋在前面,所以小翠鳥沒看見我,就放心大膽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剛剛長出的葉芽來了。

我被那一身碧綠光潔的羽毛震懾住了,屏息躲在樹後,心裡面輕輕地向小鳥說:」小翠鳥啊,請你儘量吃吧。只求你能多停留一會兒,只求你不要太快飛走。」

原來在片刻之前還是我最珍惜的那幾棵玫瑰花樹,現在已經變得毫不重要了。只因為,嫩芽以後還能再生長,而這隻小翠鳥也許一生中只會飛來我的庭園一次。

面對起這一種絕對的美麗,我實在無力抗拒,我願意獻出我的一切來換得它片刻的停留。

對你,我也一直是如此。

《喜鵲》

在素描教室上課的時候,我者見兩隻黑色的大鳥從窗前飛掠而過。

我問學生那是什麼?他們回答我說:

「那不就是我們學校裡的喜鵲嗎?」

素描教室在美術館的三樓,周圍有好幾棵高大的尤加利和木麻黃,茂密的枝葉裡藏著很多鳥雀,那幾只喜鵲也住在上面。

有好幾年了,它們一直把我們的校園當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在高高的樹梢上鳴叫飛旋之外,下雨天的時候,常會看見它們成雙成對地在鋪著綠草的田徑場上慢步走著。好大的黑鳥,翅膀上鑲著白色的邊,走在地上腳步蹣跚、遠遠看去,竟然有點像是鴨子。

一篇周國平的短篇散文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灑脫周國平

**:周國平自選集 出版社

求一篇周國平短篇散文

8樓:九絮揚

習慣於失去 周國平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2353334

出門時發現,擱在樓道里的那輛新自行車不翼而飛了。兩年之中,這已是第三輛 。我一面為世風搖頭,一面又感到內心比前兩次失竊時要平靜得多。

莫非是習慣了?

也許是。近年來,我的生活中接連遭到慘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丟輛把自行車真是不足

掛齒 。生活的劫難似乎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在世,必須習慣於失去。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 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

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 文化的培養。長大**以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 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 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 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 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彷彿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 誤。

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 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 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 ,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 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

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 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 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佈施一說。照我的理解,佈施的本 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 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佈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 第一座橋樑。俗眾借佈施積善圖報,寺廟靠佈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 。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

佛 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 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 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儘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

有 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丟車引發這麼多議論,可見還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樂意承認。試 想,對於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財,大至死亡,沒有一點阿q精神行嗎?

由社會 的眼光看,盜竊是一種不義,我們理應與之作力所能及的鬥爭,而不該擺出一副哲人的姿態 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風是否會好一些呢?那麼, 這也許正是我對不義所作的一種力所能及的鬥爭罷。

周國平短篇散文

周國平有哪些短篇散文?

9樓:快去學吧

短篇散文:

《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

周平國:

周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2023年生於上海,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

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從周國平散文看哲學與文學的關係

散文沒哲學嚴肅,但是更適合作為初學者,引導思維,增廣見聞的作用。話說回頭,周國平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你說他是優秀的散文家啥的都行,他並沒創作過什麼哲學,充其量是個哲學學者,難承 家 之名。1 經典大學生人生規劃的書籍 成長比成功重要 做最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 2 大學生必讀的史學書目 全球通史 ...

老舍的關於讀書的散文,老舍短篇散文

茶館 只有三幕,卻分別寫了三個時段,通過形形色色 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近50年的變遷史,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與腐朽,真實展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群眾苦難生活,突出了表現了分別 葬送了三個舊時代 這一主題。在這三個舊時代裡,廣大人民群眾無法擺脫封建主義...

周國平文集中好句,周國平作品裡的好詞好句10句

在一個熱愛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觀 執著 超脫三種因素始終都存在著,沒有一種會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於它們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勞永逸徹悟人生的 無上覺者 如果有,他也業已涅磐成佛,不再屬於這個活人的世界了。摘自周國平 悲觀.執著.超脫 生命感悟篇 安靜的位置 有兩種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