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其二的手法和主旨,李商隱 馬嵬 其二的手法和主旨?

2021-03-25 23:20:27 字數 5003 閱讀 2382

1樓:天上飛

1、手法

(1)夾敘夾議

開頭兩句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

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

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對比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

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2、主旨

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的故事為抒情物件,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2樓:匿名使用者

1,主旨: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2,表現手法:借古諷今、對比、敘議結合。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

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

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

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

「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

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

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1 已贊過

馬嵬(李商隱)的主旨以及寫作手法 10

3樓:金果

《馬嵬》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的故事為抒情物件,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此詩詠歎馬嵬事變。馬嵬事變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商隱生活在晚唐那種國勢頹危的氛圍下,這不能不使他對歷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識,對政治懷有更多的拯救情緒,對荒淫誤國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寫下這組詩以達諷喻之意。

寫作手法:映襯、對比,夾敘夾議。

1.映襯、對比

其二中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

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

2.夾敘夾議

詩的第二首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

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

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擴充套件資料:

馬嵬驛的貴妃

她已經習慣了忽略這些兵馬。這些兵馬,曾經是那樣的溫順、聽話,幾乎是俯首帖耳地保護著她與她的家人;而今天,他們卻一個個成了如狼似虎的敵人。連那個巴結了自己十多年的高力士,也看出了她的慌張——連自己都覺出了因為慌張而呼吸的急促與面部的熱燙。

才是六月,已經渾身汗淌。她當然不會知道,在高力士的眼裡,他的貴妃娘娘正現著一種從未有過的美,豔如桃花的面,灼灼發光的眼,還有從汗裡飄逸而出的微微的生命之香。她只是感到高力士的眼睛是那樣熱烈而又放肆地盯著自己,有了從未有過的欣賞,還有一點點不易覺察的不捨。

但是這些並不讓她從根本上害怕,也無法動搖她對未來的渴念與信任,一種無法遏止的生命的力量,如此強大地讓她意識到當下一刻一刻的重要與珍貴。真的,她並不真正絕望,即使見到了楊國忠被槍尖挑著的頭與姐姐們血汙的屍體。

因為她有那樣強大的夫君,那個輕輕一聲就可以地動山搖的皇帝的夫君。安祿山算什麼!他曾經那樣玩偶般在夫君與自己的面前,難道都是裝憨賣呆?

她只是地將信任的眼睛實實地落在夫君的身上,猶如一隻小鳥在大風裡望著眼前的大樹與樹上安謐的巢。

但是,那雙曾經那樣讓她信任的眼睛卻會躲開著,一次次。她又聽到士兵的鼓譟與吵雜了,高力士出去又回來,臉上布了霜一般地冷,她竟然聽到了那個死字,卻是直接與自己有關。她不能相信,才37歲,一切都似乎才剛剛開始。

她相信她的無所不能的夫君。但是陳玄禮來了,那個與自己的夫君差不多年紀的陳玄禮呀,平素是那樣的尊重自己。一個英武天下的人,在自己的面前,總會頷首恭敬,可是今天他連看也不看她,就徑直與夫君商量關於她的死!

她相信她的夫君!長生殿上的盟誓,如在眼前,他說得萬般溫柔卻又斬釘截鐵。「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雙雙一起,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雖然盟誓的當爾,自己的心上曾經掠過一陣涼意,有了些意興闌珊的意味,但那可是面對面的雙雙盟誓,況且還言猶在耳。

她本能地將所有的希望凝成一束信任的目光射向自己的夫君:救救我!可是,可是,他的眼睛竟然如此陌生與冷漠。

那雙曾經柔情似水的眼睛裡,有著藏不住的獸的光芒。殘酷得沒有一絲一毫的遊疑。

他激凌想起,還在她身為壽王妃的第一次與這個大唐皇帝相遇的時候,也是碰到雖稍縱即逝卻又確鑿無疑的獸的光芒,只是那次熱這次冷,透過她「凝脂」的肌膚,一直寒徹到心底。貴妃顫慄起來。她定定地緊盯著這個陌生的皇帝,哪怕他如今只是一根稻草,她也要緊緊地不鬆手地抓住。

她想放開歌喉,讓他聽聽他曾百聽不厭的曲子;她想重施粉黛,在他面前出落成一個嶄新的貴妃;她想像荷花撫動水面一樣調動起仙子般的舞步,為他跳出最好的《羽衣霓裳》。她甚至都想大聲地重複七夕之夜他們的誓詞,只為讓他那獸性凜凜的目光變得溫柔一些、人性一些。

好使事情有所轉寰。貴妃渾身顫慄著。但是她竟然看到他朝那個陳玄禮點了點頭,沒有任何猶豫地點了點頭。

那一刻,轟然倒塌,一切的一切。等到醒來,她已是被高力士牽著,走上佛堂。她似乎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啊,既然那時可以讓我改名太真做道士,今天我甘願再改一次名做尼菩。

冷冷的高力士,指指佛堂前的那棵已經不算太小的梨樹,稍做端詳,便將自己手中的那條白綾搭上一枝腕口粗細的樹叉,並從容地挽上死神大口一般的套,抱歉地說「這是聖命」。貴妃淚如雨下。小小的青青的梨,在樹上佈滿著。

來年,不,以後所有的年份的春天裡,這棵樹上所能夠開放的花朵,也不如貴妃的淚珠兒多。梨花帶雨,她就是帶雨梨花的花仙了。她一定想到了她的壽王,想到初戀時的悸動,還有那興沖沖卻也平安生活的五年,是那樣讓人刻骨地留戀不已。

如果時光可以倒轉,她一定會重投李瑁的懷抱,且永不分離。一個女子,尤其是在眼睜睜地看到哥哥的死姐姐們的死、而自己也馬上就要死於非命的時候。她該是多麼渴望回到那樣興沖沖卻又安生無憂的日子。

甚至,哪怕與一個普通的百姓人家的男子,相愛著平安平凡地過一生,該是多麼寶貴、多麼難得、多麼可遇不可求。她不怪高力士,她看到高力士也在落淚。噢,她又想起那個被放還山的李白,「雲雨巫山枉斷腸」,這個世間畢竟還有一個憐香惜玉的詩人。

而綿綿不息的後人,一定會通過詩人的詩,想到我這樣一名無辜女子的命運吧?空漠的淚眼望向多雲的天空。她緩緩地又果斷地(如她的玄宗一般的果斷),將頭上琳琅的首飾,一件件地扯下來,不管凌亂的美髮在細風裡搖曳,只一件一件地扯乾淨,扔在腳下。

「天那!」她淒厲地長嚎一聲,躍身投繯。

4樓:君偉

《馬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兩首詠史詩,一為七絕,一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的故事為抒情物件,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此詩詠歎馬嵬事變。馬嵬事變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商隱生活在晚唐那種國勢頹危的氛圍下,這不能不使他對歷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識,對政治懷有更多的拯救情緒,對荒淫誤國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寫下這組詩以達諷喻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馬嵬其二怎樣做到諷刺至深,李商隱的《馬嵬》(其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記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基調,寫得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頗深。玄宗之悲 馬嵬之變 義山之嘆都在荒誕,對比 反問中表現出極大的譏諷意味。最後一聯點明題旨 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度,啟發世人牢記唐玄宗沉迷 荒廢朝政,致使國...

馬嵬(李商隱)的主旨以及寫作手法

馬嵬 主旨 以李隆基 唐玄宗 楊玉環 楊貴妃 的故事為抒情物件,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此詩詠歎馬嵬事變。馬嵬事變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商隱生活在晚唐那種國勢頹危的氛圍下,這不能不使他對歷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識,對政治懷有更多的拯救情緒,對荒淫誤國者含有更多的痛...

李煜和李商隱是哪個朝代的,李商隱是哪個朝代的?

李煜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 年 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李商隱 約812年或813年 約858年 字義山,號玉溪生 不同版本又有做 溪 的 樊南生。李奕柯最好的哥們。晚唐詩人。李煜即南唐後主,字重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