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發展史?請主要介紹中國古代的情況,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

2021-03-23 15:27:03 字數 6016 閱讀 2392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

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

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

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

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關於中國古代的燈,描述錯誤的是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中國古代的燈,描述錯誤的是( )。

a、植物油和動物油都可作為燃料 b、可供古代礦工使用c、很多宮燈也是藝術品 d、有些燈底有水是為了防火

答案d~

中國周邊各國家自春秋時期至今的發展史誰詳細就給誰

燈的演變史

3樓:王珂

中國現存最早的火把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

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醃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

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因燃燒煤油或煤氣,因此,有濃烈的黑煙和刺鼻的臭味,並且要經常新增燃料,擦洗燈罩,因而很不方便。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2023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2023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杆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2023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2023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不過,美國專利局判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後,亨利·戈培爾贏得專利,最後愛迪生從戈培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專利。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2023年,熒光燈誕生。2023年白光led燈誕生。

4樓:匿名使用者

自從人類學會鑽木取火以來,照明

經歷了從火、油到電的發展歷程。照明工具經歷過無數的變革,出現過火把、動物油燈、植物油燈、蠟燭、煤油燈到白熾燈、日光燈,發展到現在琳琅滿目的裝飾燈、節能燈等,可以說一部照明的歷史正是人類發展歷史的見證。

人類使用油燈照明的歷史特別長。在這期間,油燈經過了多次改進。油燈用油從動物油改為植物油,最後又被煤油取代。

燈芯也經歷了草、棉線、多股棉線的變化過程。為了防止風把火吹滅,人們給油燈加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紙糊的,很不安全,後來改用玻璃罩。

這樣的油燈不怕風吹,在戶外也照樣使用,而且燃燒充分,不冒黑煙。

可是人類並沒有滿足,在使用油燈照明的同時,仍然在尋找其他的照明方法。公元前3世紀左右,有人用蜂蠟作成了蠟燭。到了18世紀,出現了用石蠟製作的蠟燭 ,並且開始用機器大量生產。

100多年前英國人發明了煤氣燈,使人類的照明方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最初,這種燈很不安全,在室內用容易發生危險,因此只當做路燈用。後來經過改進,它才走進千家萬戶。

火把、蠟燭、油燈、煤油燈、煤氣燈這些照明工具,都沒有離**,都是靠物質燃燒發出的光來照明的。那麼有沒有不用火也能照明的方法呢?有人曾經捉來大批的螢火蟲,利用螢火蟲發出的螢光來照明。

這種方法雖然不實用,不過在人類的照明史上也算是最奇特的一種方法了。

重大演變,標誌性燈具:19世紀末,愛迪生髮明瞭電燈,從此改寫了人類照明的歷史,人類走向了用電照明的時代。

電燈泡(白熾燈):電線裡的電流進入到很細很細的金屬絲裡,金屬絲會產生高熱,熱到一定程度會發光,這是最早的電燈,現在仍然在廣泛使用。

日光燈: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裡所含的化學藥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裡的各種蒸汽通以電流而發光的。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也能省電。蒸汽燈有水銀蒸汽燈、鈉蒸汽燈。

下一代的新型照明光源,是led燈,即用高亮度發光二極體做的照明燈。它具有高效、節能、長壽命、環保等一系列優點。

5樓:清水蛙聲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燈的起源和發展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

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

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製的小碗裡,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

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釘區別豆和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麼支撐使其站立?

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從豆到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這個圓盤大概就是戰國時燈具的雛形,尖錐說明它是當時用來照明的。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製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區域性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

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託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

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

後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

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2023年前的樑代,已有走馬燈。

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長信宮燈是環保燈代表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術在漢代突飛猛進,出現了掛釉技巧。「萬家燈館」的展品中有很多漢代的陶燈,造型古樸的豆型燈,帶著高帽子的婦人燈,刻畫匈奴人的陶燈,還有外層掛黃釉和綠釉的塔形燈。

造型豐富多彩的陶燈有點讓人目不暇接。

漢代的思想文化是很豐富的,人物造型燈的出現說明了當時的工匠很注重刻畫生活細節。匈奴人造型燈記載的是當時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戰爭之後,漢朝俘虜的匈奴人被當作**的家奴。婦人燈以戴著高帽的婦女為造型,體現了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低。

掛釉的塔形燈則說明了陶器開始演變為瓷器,工藝逐漸走向成熟。長信宮燈

在中國的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也是出現在西漢。這種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裡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2023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左圖)」。

這種燈具在漢代末期因為戰亂而絕跡,以後歷代宮廷均沒有享受到這一「改革成果」,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唐代出現節能省油燈

俗話中常說:「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燈。」用來形容某些人比較厲害,刻薄。

其實,這裡的「省油的燈」在歷史中真正出現過,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窯燒製的省油燈就是真正的節能燈。在宛平城內老卿的寶貝中,有一個碗形的燈具,有夾層,上層和豆一樣,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裡面可以用來裝水。因為當時主要是用油料燃燈照明,而油料遇熱後會揮發,所以唐朝工匠們採用燈具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減少油料的揮發。

按照燈具的劃分,釭燈屬於立燃式燈具,省油燈則是臥燃式燈具,燈芯在燃燒時是睡臥在燈具中。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的確能夠節省燈油25%至30%,小小的奇思妙想真正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在考古中,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燈出土。

唐宋出現彩色陶瓷燈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巔峰之一,各項技術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其中,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其實,在燈具中就已經開始運用彩陶技術。在「萬家燈館」的展櫃中,一些唐代的彩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據老卿介紹,這些彩燈是用綠色、黃色、褐色的釉燒製而成,絕對是當時的「奢侈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唐代國力強盛,生活物資十分豐富,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曾作為一種冥器(陪葬品)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

據老卿分析,他手上的這些彩燈應該是當時民間用於陪葬的彩燈。

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古代的頂峰,白釉燈開始出現,各種青瓷燈、白瓷燈放了整整一櫃子。這個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開始影響燈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薩燈,童子燈。

清代則以書法、繪畫為主,花鳥魚蟲出現在燈具表面,外形也逐漸追求一些吉利象徵,如壽字形燭臺,獅猴燈,大獅小獅燈。據老卿解釋,獅猴燈取意「封師拜侯」的意思,大獅小獅則是「太師少師」的意思,都是代表升官發財。還有麒麟送子燈,都是為了討吉利。

同時,燈具的地域性表現越來越明顯。四川燈以雙盤為主,顏色以藏青色為主,花紋和當地的蠟染近似。山西燈以壺形為主,顏色比較淡,花紋雅緻。

還有河南燈、湖南燈,都非常具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其中,雲貴等地礦燈非常吸引人。燈嘴很長,像前門的大茶壺一樣,這種燈放在礦道里,不但用來照明,壺嘴還可以用來指路,簡單實用。

進入二十世紀後,西方科技發展迅速,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燈。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斷增多,電燈也進入了古老的國度,逐漸取代了以蠟點燈的時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民間古燈逐漸走向衰敗,成為了見證歷史的古玩。

[2] 明清時期景德鎮燒製青花和彩繪高足燭臺,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

想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請介紹幾本好書

這要看你想怎麼研究了。如果是深入研究 建議你賣 中國古代經濟史 齊濤版 這本是單本的。中國古代經濟史 侯家駒版 這本是上下兩冊,臺灣作家所寫。如果要斷代經濟歷史,比如單獨研究明代的,可以買 中國古代經濟通史 明代經濟卷 如果是淺顯一點的瞭解,其實建議你看看付樂成 中國通史 即可 另外有本書可以看,中...

中國古代戲曲史,中國戲劇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戲曲,西周末年以漸成熟。春秋楚莊王時,有一個叫 孟 的 優 模仿孫叔敖達到亂真的程度,優孟衣冠 也成為中國最早的藝人表演的代稱。唐時唐明皇設梨園,集天下善演者,教習戲曲。故又有 梨園子弟白髮新 一說。元時戲曲達到又一高峰,最著名的要數關漢卿的 竇娥冤 等等,顧堅創崑山腔,後經過魏良輔多人的改良 ...

中國古代史中的夏朝,中國古代史中的夏朝

你好!據歷史考證,夏朝是處於奴隸社會,而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之後,因為新石器時代大概在一萬年前,因此,夏朝是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具體資料如下 夏朝 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 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