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坐立行走的禮儀規範有哪些

2021-03-23 13:20:59 字數 5535 閱讀 4659

1樓:面對or轉身

俗語有云:「坐有坐樣,站有站相。」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勢」也都皆有禮儀規範。

1坐姿禮

在宋代以前,無椅凳,人皆席地而坐。坐姿也與現在不同,是以兩膝著地,兩股貼於兩腳根上,類似於今日的跪,但跪是兩股不貼兩腳。根據《禮記·曲禮》等古籍記載,坐的禮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坐如屍屍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屍居神位,坐必端正嚴肅。要求一般人在公眾場合,或會見客人時,必須要腰直胸挺,雙目正視,容貌端莊,即所謂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

箕坐又稱為箕踞,其姿勢是兩腿叉開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這是一種隨意輕慢的坐式,古人認為不合禮節。

(南朝畫像磚中箕坐不羈的魏晉名士)

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編織而成的薄墊,多是長方形,鋪於地上,可坐可臥。一張席可坐四人,共坐時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間,坐在中間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行為。

同時也不能橫著膀子坐,擠凌別人。尊者可以獨坐一席,居中而坐。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坐不中席的**,獨坐一席的孔子)

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須放正。席的四邊必須與四面牆平行,位置適當。因此,《論語》記載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時候,從席的後邊或旁邊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從席上踩踏而過。

(東漢壁畫《夫婦宴飲圖》中偏席不坐的夫婦)

虛坐盡後

除吃飯以外,坐席要儘量靠後,以表示謙敬。吃飯要儘量靠前,這是因為古時用小几放盤吃飯,只有靠前才便於吃飯,不失禮。在席上拿東西交給站著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變成跪式,因為那樣會顯得自己低賤。

如果是拿東西給坐著的人,則不能站起來,那樣會使接者仰視而自感低下。

(打虎亭漢墓壁畫中靠前而坐的宴飲賓客)

座次尊卑

在坐的禮儀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長幼之別的體現。場所不同,所會會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區別。

這種區別主要是通過方向體現出來的。古代貴族的房屋是堂室結構的,堂與室只是一牆之隔,前(南)為堂,後為室。堂多是舉行慶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

室與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內座次以居西面向東之位為尊。

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後是居東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為最尊。所以皇帝是「南面稱孤」,眾官是「面北稱臣」。

居西面向東或東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異。史家考證,夏商周三代,以左為尊;春秋、戰國時期以右為尊;漢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後尊左;清朝尊左。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南面稱孤的君主)

2立姿禮

站立站立要「立如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前齋戒時那樣端莊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腳踏地,另一腳虛點地,像瘸子一樣身體傾斜。要體現出謙恭有禮,明辨尊卑上下。

也不能站在門的**,妨礙他人的出入。當已經有兩個人並立時,更不能插在他們中間站立。

拱亦稱拱手。其儀姿是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內、另一手在外地疊合。拱手禮有吉凶之分。

行吉禮,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則右手在外;**喪之禮,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男為陽,尚左;女子為陰,尚右。吉事為陽,凶喪之事為陰。

故兩手疊合有別。拱禮常用於見面或答謝時致敬。既可以用於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於禮敬長上,尊長者也可以用拱禮作答。

(唐閻立本《步輦圖》中拱手而立的大臣與吐蕃使者)

揖與拱禮相似,也是身體站立,左右兩手在胸前一裡一外疊合。行拱禮是身體不動,手也不動,即所謂「垂拱」「立拱」。揖禮則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

揖禮是表示輕微敬意之禮。因此,根據施禮的物件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區別。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稱為「時揖」;揖身份低於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稱為「土揖」;揖身份尊於自己者,行「長揖」之禮,即行禮時站立俯身,拱手高舉,從上移至最下面。

單獨對一個人行揖禮,叫做「特揖」;向群眾行揖禮,叫「旅揖」;向左右兩側的人行揖禮,叫做「還揖」。揖禮與拱禮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禮。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對君主行揖禮)

唱喏為男子相見禮。是對揖禮的一種發展。古代行揖禮只是舉手而無聲,東晉時期,人們在行揖禮的同時又口頌敬詞,如「久仰久仰」「敬請光臨」之類,稱為「唱喏」。

後來又有問候起居寒暖之類的客套話,稱為「寒暄」。據宋人陸游說,唱喏是始於東晉王子猷。由於唱喏是邊揖邊頌,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於被人們所接受。

唐、宋時期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禮儀。唱喏不僅與揖禮相配合,也常與鞠躬、拱、叉手等禮相配合。

(元張渥《雪夜訪戴圖》中的王子猷)

道萬福女子行禮時,口稱「萬福」,表示禮敬祝賀。女子的道萬福與男子的唱喏是屬於同一性質的禮儀。流行於唐、宋時期。

王涯《宮詞》雲:「新睡起來思舊夢,見人忘卻道勝常。」勝常,就是萬福。

道萬福的儀姿是: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紅樓夢》中道萬福禮的林黛玉)

鞠躬鞠躬為敬懼恭謹之容。鞠躬的儀姿是身體曲斂,形如彎弓。但先秦時期的鞠躬與後世不同,可以是走路時的儀姿,嚴格地說它還不是一種致禮之儀。

大約魏、晉以後,鞠躬始成為一種致敬的禮儀。金、元、明、清時期,鞠躬禮為拜天地鬼神、君主、長上的重要禮儀之一。其儀姿是身體直立,腳跟靠攏,兩臂下垂於兩腿側,五指合掌,目視受禮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為一禮。

2樓:瀲

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3樓:王爽

做如鍾,站如鬆,行如風

古代的日常禮儀

4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中國網-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後的文化心理

5樓:牛奶巧克力

古代日常禮儀體現以下方面:

一、 儀表舉止

首先是儀表禮貌,講究「正」、「潔」,冠正,衣潔。行冠禮後的男子,出門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視為無禮。當眾免冠表示請罪、謝罪。其次是禮節,有各種用於交際的拜禮和揖禮。

二、 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卻極受人們重視,不僅把它作為社會交往的禮節,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德。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襪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

古人不僅講究坐相,也很講究立容,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

三、 語言稱謂

語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於傳達思想,也用來交流感情。

語言稱謂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禮儀的重要方面。這在人們的相互稱謂上表現最為突出,即謙稱自己,敬稱對方。使用謙稱來稱呼自己,表現了說話者的謙虛和修養,也是對對方的尊敬;出言不遜或大言不慚,則被視為無禮、輕浮。

古人常用的謙稱有愚(愚兄) 、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竊(竊聞、竊笑)、猥、僕;

在謙稱自己的同時,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稱的方式稱呼對方。敬稱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彩。古人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稱「聖」,如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到後來專門用於皇帝,皇帝的諭旨稱聖旨、聖諭。

對皇帝有一個特定的敬稱:「萬歲」,「駕」,陛下。「萬歲」原是古人飲酒慶賀及祝壽的歡呼語,帶有濃厚的祝願之意;「駕」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認為天子以四海為家,不以宮室為固定居所,應該乘車行天下,因此用「駕」來尊稱帝王。

如聖駕、尊駕、晏駕、駕崩。陛,是進入廷殿的必經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邊,以防發生意外。群臣向帝王進言時,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於是陛下一詞成為對帝王的專稱。對諸侯稱 「千歲」,太子稱「殿下」,將軍乘「麾下」,使者稱「節下」,兩千石官吏稱「閣下」,一般表示對對方尊敬之意時都可用。

古代語言的文明和禮貌不僅表現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也體現在家庭中。家庭中,稱呼自己一方親屬:家、舍、先、亡。

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長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輩分高的或年長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輩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稱呼對方親屬:令、尊、賢等。

令,不受輩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愛、令婿、令兄、令妹…「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

四、 迎賓宴客

不僅禮貌待客,更要賓至如歸,因而熱情、坦誠、和諧、友好便是好客的舉止。古人十分重視人際間的相互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有來訪,必有回訪,這才稱得上禮節。遇有賓客到來,首先迎於門外,施禮,互致問候。

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中國古代有哪些禮節

1 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裡,跪拜 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 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 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稽首 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

關於古代禮儀,中國古代禮儀有哪些

中國曆來被稱bai為 禮義du之邦 禮儀zhi在古代社會的政治文dao化生活中有著極其重 回要的地位,閃答耀著古代文明的燦爛光華。作為記錄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蘊涵大量的古代禮儀,中學語文教材上也涉及許多。瞭解它,不僅欣賞到古代禮儀文化,而且幫助讀者,特別是中學生掃除閱讀文言文的一大障礙。古代禮儀,包括...

中國古代夫妻有什麼禮儀中國古代夫妻有什麼禮儀?拜託各位了3Q

1 過大禮 訂親之最隆重儀式,約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進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2 安床 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 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 桂圓 荔枝幹 紅綠豆。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