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以下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

2021-03-22 05:16:38 字數 2063 閱讀 7503

1樓:詠秋之致

遼,西夏

遼和西夏

保護髮先進中原文化的政策。

閱讀以下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指中原)土地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政治制度、選官制度、文化、法律等方面向中原學習。好處是:加速了北方 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自契丹國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問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問材料中提到那兩個政權? 20

3樓:匿名使用者

北魏:拓跋鮮卑族

遼:契丹族

4樓:冷凌_瑩

遼:契丹族

西夏:党項族 (此處拓跋譯為党項族)

5樓:匿名使用者

三樓正解,遼國和西夏

6樓:秋凡主

北魏 契丹

自契丹取燕薊以來,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

7樓:匿名使用者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這是慶曆四年(2023年)屢次使遼的富弼上書仁宗所說的內容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遼國取得了燕雲十六州,党項人拓跋氏取得了富饒的河套地區,在這些地方培育出的英傑人物都被兩國採用了。奪取了這些地區,獲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宮廷禮制,社會制度都在模仿著中原的政權,由此可知遼國和西夏制度、文化的趨同發展之快,使宋人反而產生了危機感

七年級歷史問題

8樓:還鄉夢

1.契丹的遼國和党項族的西夏。

2.中國指的是北宋政權。由於兒皇帝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即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遼東半島)割讓給契丹,所以北宋並沒有統一中國。

3.契丹學習漢文化,訪漢族設立政權機構,重用漢族人才,貴族**學習漢族儒家經典。史書上契丹人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國」。促進了契丹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七年級歷史問題

9樓:禁止插隊

1遼,西夏2北宋3制度,農業,文字;有利於少數民族管理,鞏固政權,和民族漢化,以及中原文化的保護

歷史中的二敵指什麼政權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遼和西夏。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0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指遼、西夏)所為,皆與中國等。

從民族關係的角度看,這側材料說明了什麼?

11樓:威猛金剛

說明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化了很多少數民族,促進了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

12樓:仁者二人

(1)講述的是契丹,党項二族佔領漢族土地,並且接受漢族政權統治模式,學習中原先進位制度與文化。其積極作用是使其有落後的奴隸制遊牧文化向先進的封建文化制度過渡。

(2)文化方面,改變漢字創造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學習中原文化,接受中原的思想。

政治方面,學習中原王朝**集權君主**,郡縣制,官吏制度等。

13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54年的統治歷程。

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求材料作文根據以下材料寫左右的作文自

企鵝在數千年演化中學會的這種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領 沉潛,看似笨拙,卻很有成效。企鵝的這種沉潛精神具有極好的借鑑和示範意義,給予我們深刻啟迪和思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沉潛,從字面意義來說,即在水中潛伏 沉沒。從引申意義來說,即思想感情深沉,不外露,集中精力,潛心研究。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說,它是一種...

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2023年列寧說在遭受帝國主

1 戰時共產主 義政策。2 推進社會主義,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3 以新回 經濟政策代替戰時答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4 由商品交換 以物易物 退到發展私有經濟,發展商品生產。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5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或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

閱讀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作文。可以發揮想象,對材料進

想寫好中考作文,在我看來,無非有以下幾點 1.嚴謹的佈局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不過只要開了個好頭,這篇作文就會很好寫了。鳳頭 是文章的首段,是閱卷老師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與首段上下連貫,緊密結合,要通過開頭使下文有可寫之處,開頭要達到讓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