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初二走親戚給長輩拜年,不送禮還要不要處

2021-03-21 17:44:50 字數 5258 閱讀 2153

1樓:諦聽者

這樣的情況讓你爸去做決定,這不是你操心的事情。你也可以在這個關係的處理中去表態,但是因為別人不送禮了就斷絕關係,斷絕感情,這好像也有點太讓人覺得不能接受。

2樓:青春張狂不負我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過年走親戚是一件讓他們非常矛盾的事情,不去走親戚就覺得這個年少了一點什麼東西,一點熱鬧的氣氛都沒有,並且在外面工作了一整年,好不容易才有一個大家團聚的日子,肯定都希望能夠坐在一起說說笑笑的,畢竟過完年以後大家都要各奔東西,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等到下一次聚在一起就要明年了。

可是如果走親戚的話,為了應付各種七大姑八大姨就會讓大家身心疲憊,過個年感覺比上班還要累。並且這些七大姑八大姨會用盡辦法向你逼婚,結了婚的還會讓你趕快生孩子,有了孩子的還會讓你生二胎,已經結了婚還生完二胎的就會在你的工作上面找突破點,總而一句話,她們會把你逼瘋的。尤其是還在上大學的人,被逼問的更加的慘烈,這也導致很多的人在過年期間家裡面來客人以後就會躲出去,眼不見心不煩。

對於那些已經到了適婚年齡的人,在過年期間除了被七大姑八大姨逼婚以外,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相親,以前可以用工作當藉口,可是現在放年假了,每天都待在家裡面,相親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了,甚至有的人一天之內連續的見好幾個相親物件,忙的團團轉。這種種情況的發生讓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對於過年簡直就是又愛又恨。

3樓:匿名使用者

你們作為晚輩去給長輩送禮是正常,但是沒有聽說過長輩需要回禮的,要回禮也是應該回的你丈母孃家。而且孃家叔叔姑姑跑去你家不合適吧,他們回禮應該在去丈母孃家的時候會回。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不好說呀,其實大人的事我們還是少管,如果是你要是不想去就不去,他們哥幾個的是,我們小輩人是不懂的,因為我們的想法和他們老輩人的想法不一樣。過段時間他們就會忘了的,也就不會在意那些事啦。

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是一個屯的可以理解 要是遠地方的 不帶禮物 那真有點小氣了 還差這點錢嗎

過年期間去親戚家拜年有哪些講究?

6樓:李洪夥

拜年的時間,走親戚的順序,拜年的伴手禮都是有講究的。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的節日,也是走親訪友互道祝福的良日,更需注意拜年的禮儀。拜年的時間以正月初二到十六之間為宜,走親戚的順序當然根據血緣親疏來安排,但是正月初二是固定女婿女兒回門的日子。

至於伴手禮的貴重與否,自然也是根據與親戚關係的親近與否來選擇最佳。

春節期間,走親戚串門必不可少,但是什麼時候去?先去誰家?總不能兩手空空吧?所以,要去親戚家拜年,最應該講究的就是三件事:拜年時間、拜年順序、拜年伴手禮。

拜年的時間最好是在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之間。大年初一肯定都是自己家一家人在一塊兒,過了正月十六差不多春節就結束了,所以走親戚的時間最好就控制在初二到十六這一段最佳。

再說走親戚的順序,初二基本都是女兒女婿回門的日子,所以要走其他的親戚,肯定是從初三開始了。這時候,走親戚的順序可以根據跟親戚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平時的聯絡狀況決定先去哪一家,除了初二,其他的時間其實沒有專門的規定必須要先走哪一家,再走哪一家。

再說走親戚應該帶著什麼伴手禮。相對來說,去舅家、舅爺家送的禮物可以比走普通親戚稍微貴重一些。而且本來走親戚,最重要的就是那一份心意,所以送出的禮物不必太過於奢華,能拿出手就可以了。

畢竟過年,最重要的就是團聚。

7樓:被遺忘的守候

一定不要空手去,要拿東西,還要體面一點,不能穿的寒酸,穿著得體,要是親戚家有小孩子的,還要準備壓歲錢,留下吃飯一定要少喝點酒,高興歸高興,喝多了讓人煩,也沒辦法說。

8樓:么兒是個龍寶寶

30那天全家老小都會洗白白,據說這叫退窮殼,30晚上熬一宿初一,給長輩拜年,互送祝福,還會一起出門撿點柴,據說這個叫抱財回家初二,回孃家,姐妹兄弟,父母一家團聚,嘮家常初三,走親戚,一般晚輩會帶上禮物到長輩家裡拜年。

9樓:匿名使用者

初一拜本家,也就是自己的父母。初二到岳丈家。初三走親訪友。

10樓:匿名使用者

要有禮貌!而且要在初一拜年哦!???

11樓:就是封印

大年初一是不能走親戚的,要從初二開始

12樓:菏澤高建

磕頭。。。。。。。。。。。

春節走親戚有講究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拜年的形式

一是拜家裡長輩。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

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講究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

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

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

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此外還應注意節儉。

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階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

「是月也,**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

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

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

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很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

這段文字揭示了當時的一種社會心態。除了拜親友是由於實心實意,餘則大打折扣。官場往來,出於應酬,講究點的人家,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寫「接福」二字,為放置「飛帖」之用。

所謂望門投剌(送名片),有點像現今街上奉送小廣告似的,順手給一份,不問是否交往,與其說「心到神知」,不如說「有一搭無一搭」,所以就休怪看門人「卻人不納」、「閉門不納」了。最辛苦的要算那些跑官的人了,雖說按理應向父母先拜年,為仕途計,得往後靠,先給有職有權的「大人」磕頭要緊。

明朝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述道:「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

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剌,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僕應門,則皆卻人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

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後,始暇拜其父母。」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拜年等。

過年如何禮貌拒絕親戚來家裡「走親戚」

過年了親戚來家裡走親戚是很常見的,如果不想讓親戚來家裡我覺得可以用這幾個辦法。首先是先發制敵,其次是逃離營地,最後是半路截堵。其實我感覺過年了大家聚一聚也挺好的,可以和一年沒見的哥哥姐姐們聊聊天。但是在自己家的話肯定會把家裡弄得很亂,還是轉移戰場比較好。1.先發制敵 這裡先發制敵指的是沒等親戚到你家...

過年了媽媽要讓我去走親戚,她不去,朋友親戚問我該怎麼說,媽媽

過年了誰家裡都沒點事,就說家裡有事媽媽走不了,問你有什麼事,你就說不知道不清楚。本來家裡有什麼事大人是不會給小孩說的 親戚問了我一句過年上班不?我說了一句當然上班。就這親戚生我氣嫌我說話不好聽了 wtf?這 說話不好聽了,這種計較的人你還需要在意?把它拉到黑名單去,以後無視。你的回答沒毛病啊,親戚小...

年初二禁忌,大年初二的禁忌有哪些

找了一下,不能回孃家,不能洗頭,忌諱比較少 沒有請人吃飯 這事沒 聽過有什麼忌諱的。現在人很少忌諱這些 呵呵 關於大年初二習俗及禁忌有哪些 習俗一 回孃家 習俗二 吃開年飯 習俗三 祭財神 習俗四 食日晝 大年初二習俗禁忌有哪些 漢族 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 相互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