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人都得到了,為什麼沒有安天下

2021-03-20 21:48:52 字數 6423 閱讀 5263

1樓:皇族世紀

鳳雛死的早,是因為他對臥龍有猜忌。

按照「三國演義」後來的描述,如果劉備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建議,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關羽死後,劉備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給兄弟報仇,而後又犯了嚴重的戰略性錯誤:部隊多,戰線長。

而且他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小熟讀兵書」,將大軍停於草木繁盛的彝陵,並且連營來壯聲勢,才慘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使蜀國元氣大傷。

如果劉備一直肯用諸葛亮的建議,那麼平天下肯定沒問題,沒能那樣的原因都出在劉備身上。

後主無能,諸葛亮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已經是不易了。

反駁樓下觀點:

娑婆訶的說法我不同意,怎麼說失荊州遍失去了的天下的機會,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而事實證明,諸葛亮在北伐時是有取勝的可能的,只是天意弄人,沒有達成罷了。

而吳國在臥龍死後不久,便降了魏,那麼如果臥龍戰勝了魏,那麼他必然是要降蜀了,那是不就是「得」天下了嗎?

而且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知你有沒有注意,有一次,諸葛亮帥大軍直逼魏都許昌,魏國儼然無力反抗,魏人怕了諸葛亮,便放出流言,說諸葛有不臣之心,後主愚蠢,召回諸葛亮,才釀成這次戰役的失敗。或問如果劉備在世,憑他對臥龍的瞭解,他會信這種流言嗎?恐怕那時天下早已姓劉了。

還有留關羽一人守荊州為何為不妥,事實證明,關羽守荊州是非常到位的,他將曹軍打得聞風喪膽難道書中沒有寫道?照你的意思是鳳雛的死是蜀不能「得」天下的原因,那我們只能理解你的意思是隻有臥龍鳳雛都在時,才能得天下了?畢竟《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既然是**,他就可以從某種角度上進行誇張,而我認為《三國演義》這部**在我們所討論的這個問題上所作的誇張,是極其成功的,也是該**的一大亮點,如果你單純用歷史的眼光來評價**的內容,我想你未免對文學的理解太淺薄了吧。

我非常同意絳雪軒的觀點,不得天下,如何安天下,那還不如蜀國舉家遷徙,移到大漠戈壁,乾脆與世隔絕,那還用「安」嗎?乾脆亡了算了,更不如蜀國人乾脆回到樹上當猴子,那就不用考慮怎麼和人打仗了,到那時如果我是魏王,我才不會和猴子一般見識。

wuzengxi的說法我也不甚同意,鳳芻恃才傲物不假,但他絕非心胸狹隘之輩,光憑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或是他開始的一點點行為,我覺得有些武斷,他是隻是沒有武侯那樣的眼光罷了,而就謀略而論,他絕對不遜於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戰中他的作用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小,光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說他不是心胸狹隘。熟讀三國的人一定知道,要沒有龐統給曹操「獻策」,就算諸葛亮借來東風又如何?這樣大的功勞,而龐統從未要功,甘當配角,以致後來劉備可能都不知道這件事,難道還能說他心胸狹隘,不能與諸葛亮同名嗎?

再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怎麼了?漢武帝不也是這樣,非常時期應用非常之計。當時正是天下大亂之際,不趁這時奪天下,難道等魏國坐穩江山在去打嗎?

漢武帝時,要不是靠窮兵黷武,統一諸侯國,打潰匈奴,現在中國還不知道是幾個國家呢。而武侯趁這時要一鼓作氣統一全國的戰略可以說是及其正確的,他與漢武帝的區別是前者勝了而後者敗了,這就是為何有些不夠客觀的人說他不對的原因吧?!

諸葛亮不是逆天下而動,而是因地制宜的採取戰略。正因為這樣,才表現出他的理智,這又有什麼不對。

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徽這樣說有誇張的意思,意在說明兩人才智過人,龐統之輩心胸狹窄,恃才傲物,豈能與諸葛亮同列,就算日後位列三卿,也會因樹敵過多而送命,諸葛亮沒有滅魏是因為劉備出動70萬大軍討伐東吳,使日後蜀國的國力衰弱,諸葛亮又未逢明主,司馬懿又不是吃素的,他只知道先主託孤之重,不知蜀國百姓之民生,劉備一句「取而代之」讓諸葛亮就像吸了***一樣精神抖擻地輔佐劉禪,什麼國力衰微都不顧,一心要報恩,所謂感情是理智的頭號天敵,諸葛亮對劉氏動了感情還談什麼理智?最主要的是魏國重視發展生產力,蜀國連年窮兵黷武,諸葛亮逆天而動,不敗才怪。

3樓:百度使用者

言」臥龍風雛,得一則可安天下」,可未言」臥龍風雛,兼得亦可安天下」嘛!!!

4樓:槿姬

按照邏輯來看這句話,它只是說得一人可安天下而非兩人,而劉備得到了兩人,超出了一人的數量,所以失天下。

所謂木匠多了房子歪。

5樓:匿名使用者

皇族世紀的觀點有點偏激了哦~~

我認為皇族世紀同學的最後一個觀點是錯誤的,我認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是有道理的,而且樓上舉的例子漢武帝好像舉錯了啊,美國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就認為,正是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導致了西漢後來的衰退,這是現今世界中國史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即使說這個觀點還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援,但是至少可以說漢武帝是否窮兵黷武是一個論題,樓上把他引為例據似乎不太妥當。

6樓:百度使用者

司馬徽還說過臥龍得其主,未得其時呢

所以劉備就算兼得也難安天下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備時運不好,得到這兩人的時候,大局已定,任兩人有多麼聰明,可惜曹操已平定北方,而且北方人才輩出,在一個司馬懿就可以擋住你一個孔明.再加上後期的鄧艾,鍾會等人,而蜀國呢?只有一個姜維可以說比較厲害,但就算他也是從魏國搶來的,人才短缺,任你劉備得到諸葛亮和龐統,也是枉然.

8樓:匿名使用者

三家終歸魏,是有許多原因的,諸葛自己的分析——北讓天時,南讓地利,己方只有人和。三國後期,曹魏不但有天時,地利人和方面也大有改觀,姜維與宦官的矛盾使得蜀漢原有的人和破壞殆盡,此消彼長,結局必然,其時伏龍鳳雛皆亡,即使他們都活著,也無力迴天。

9樓:猛獸小心

一山不容二虎,人多瞎打亂。

10樓:百度使用者

未得天下,如何可安?有子如此,即安且喪。

11樓:百度使用者

那你說如果一個跟了劉備一個跟了曹操,天下會怎樣?一定安不了了吧。所以說這句話是有毛病的。而且劉備實在不是個做大事的人,太依靠別人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得一個可以安天下,得兩個就適得其反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他得了兩個啊!!那還安個什麼東西

14樓:百度使用者

現實和理想是有距離的

15樓:蘇亭山人

廣告和產品本身總是有差異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1箇中國人是龍,2箇中國人是蟲啊

17樓:百度使用者

有時候人多了真的不是什麼好事。

鳳雛確實是肚量太小了。

或許,能夠包容萬物的只有天和地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這是** **必有假的畢竟羅貫中不能篡改歷史呀

第二 不要聽算命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說的是得一人,得兩人就麻煩了

20樓:匿名使用者

臥龍風雛已幫劉備得天下,劉氏因仁心太厚,意氣用事,霸氣不足,幼主低能導致天下得而復失,三國歸晉,怪不得英雄美名!

三國時,徐庶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兩個都得到了怎麼沒有得到天下? 30

21樓:新傑國際漢語

其實這裡說的安天下是治理天下之意

首先三國當中,

劉備不佔據天時

天時在曹魏集團一邊,中國的形式從來都是自北而南劉備集團也不佔據地利

地利在孫權集團一邊,中國南北分治的形式都是劃江而治劉備集團佔據的東西只是人和

而且佔據的面積不過是當時國土的六分之一

開發程度也並不算高

人口總數也並不是很多

而且臥龍 鳳雛,在政治和行政上或許建樹很高但是在軍事計策方面並不是當時天下翹楚

所以劉備在得了兩個的情況下都沒有完成他的統一天下夢想希望能夠幫到你

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22樓:春光明媚哈

徐庶這話,只是誇讚臥龍鳳雛的。他倆之前誰也沒有安過天下。

23樓:停留在這裡

他說的也不一定準吧。

《三國演義》是站在蜀國立場上進行編寫,而且很多都是虛構。

曹操在當時是很厲害的,其他兩個都不是他的對手。再說後期蜀國算是窮兵贖武了,蜀國是三國中綜合實際最弱的。

24樓:不負責任的在下

後來人說是,只能得一人,多了就不行了

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都得到了,也沒有安天下?

25樓:匿名使用者

這也太絕得了,想要統一天下 ,除了人力外,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劉備沒有統一的原因當中,失掉荊州是很關鍵的,後來諸葛亮屢次伐魏之所以會失敗,沒有荊州的戰略支援是很嚴重的

2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既有劉備、孫權、曹操之類的一方霸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意圖統一中國。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將急於扶保明主,建功立業,拜相封侯。

這些能人志士雖有真才實學,但難保不遇伯樂,隱藏山野。他們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大力宣傳,以引起霸主們的重視。「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

其實,當時諸葛亮、龐統在扶保劉備之前,並不是很出名的,如諸葛亮、龐統之才者,也為數不少,如曹操陣營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發新野討伐劉備之前,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遮也說:

「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

「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愛才如命而聞名的曹操,卻不知諸葛亮是誰,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當然更不會知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了。

二、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龐統本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久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魯肅在向孫權推薦他時說:

「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孫權嫌其貌醜未加重用。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雖久聞「鳳雛」大名,卻也嫌其貌醜只給了他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

多虧張飛去耒陽縣「興師問罪」,發現龐統大才,大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又拿出魯肅、諸葛亮的推薦信來給劉備看,魯肅在推薦信中寫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諸葛亮推薦他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

至此劉備才相信龐統是個人才,封他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龐統只因貌醜,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擊,事業旺盛期才是個副軍師中郎將,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產生「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理呢?他隨劉備南下西川,如魚得水,一心想著大展雄才,諸葛亮夜觀天象,千里之外給他提出了「切宜謹慎」的建議,他卻理解為:

「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對劉備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爭強好勝之心害了龐統,他一心急於進兵,結果中了蜀將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前。

「鳳雛」跟隨劉備,才真正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痛折劉備一臂也。 第

三、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劃遇到了重重阻力。1、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如關羽在立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敢在華容道私放敵猷曹操,劉備講情才把他饒了,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別的將領怎麼看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是馬謖就心中不服,你諸葛亮執法如山,怎麼不「揮淚斬關羽」呢?2、關羽帶頭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兩面拒敵,結果丟失戰略重地荊州,使蜀國喪失了半闢江山,關羽個人作為蜀國的第一猛將也**遭斬,損失何其大也;劉備不顧大局,被「為弟報仇」的心情衝昏了頭腦,二次破壞「聯吳抗曹」的既定方針,結果張飛被小人所害,黃忠戰鬥犧牲,七十萬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也又氣又病,一命歸西,此役使蜀國大傷元氣。 第

四、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他對與關、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

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劉備、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斗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

「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司馬昭、鐘相、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一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此二人為何沒有得

水鏡先生也曾言道孔明雖的其主 未得其時.可見孔明出山不是時候.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都得到了,2人雖才學不相上下,但沒有考慮他們的性格,最後龐統不聽孔明勸告死在落鳳坡,才使孔明離開荊州,讓關羽代替以至失了荊州.關羽死後,劉備欲伐吳,孔明等苦勸本也有些憂鬱,可惜被張飛壞了大事,張飛再死事已無可...

司馬徽不是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得天下 那為什麼在第2次

徐庶不也是司馬微推薦給劉備的,司馬微的通天的本事是很又根據的,其一 徐庶離開劉備背忠救孝,當時司馬微就斷定其母必死。其二 徐庶也有可能是司馬微送給劉備作以試探然後交予臥龍鳳雛。不然為什麼第一次和劉備交談時沒有說出臥龍鳳雛的名字。至於你說的 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我看說的應該是時間的上的問題,之後可...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到底說大了沒有

在 三國演義 中,水鏡先生 司馬徽曾說過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而這句話事實上是被誇大了。事實證明得一個並不能夠得到天下。當時的劉備將龐統,諸葛亮二人都招攬到自己手上。作為讀者也對劉備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可是龐統卻早早戰死在了雒城,而諸葛亮因為無法阻止劉備與東吳之間的戰爭,導致兵敗。劉備只能盤踞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