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

2021-03-19 08:16:37 字數 1451 閱讀 7701

1樓:太虛王道

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語

襁褓(qiǎng bǎo):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二、三歲的兒童。

總角、垂髫: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女子成年)。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也是成童的代稱。一般認為是十五歲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歲(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剛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耆(qí):六十歲以上。 古稀:七十歲。

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

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

期(jī)頤:一百歲。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年齡的代稱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髮,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將頭髮束成一髻。因此用束髮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髮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於十五歲就把頭髮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髮: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後稱元配為結髮。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迴圈,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指八

十、九十歲。《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後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求含「齡」字的古文詩句,求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陶淵明 責子 暫遊越萬里,少別數千齡。鮑照 代 行 既然是為千金取名,又帶齡字,莫非是想女兒成就先宋氏姐妹一樣的名媛麼慶齡 美齡 都太熟悉 另一個是藹齡 仿照之 也可 嵐齡 齡嵐 陶和齡都是平聲,所以另一個應該用仄聲,這樣比較上口,比如陶慧玲 齡 藹齡 智齡 愛齡 求古文中形...

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 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5歲 男 志學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二八年...

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 70古稀 80耄耋 襁褓 不滿週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 髫年 女孩七歲.始齔 齠年 男孩八歲.說明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 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 齔 齠年 或 髫年 總角 幼年泛稱.垂髻之年 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