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青的意義由來,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2021-03-19 00:05:44 字數 2665 閱讀 9233

1樓:此木呀此木

「偷青」一種民間習俗,每逢農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晚上到別家地裡去「偷菜」。流行地區在四川 廣西北海 。

2樓:xhj北極星以北

1、 舊時的廣東農村,一直流行著一種神祕而浪漫的習俗:偷青。在舊社會,未婚女子受禮教禁錮,是一年也不能走出家門幾回的。偷青正是源於人們嚮往自由思想的釋放。

在廣西北海的鄉下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偷青」的古老習俗,每逢農曆十二至十五日晚上,人們可以暫作一下「賊」,「偷」一點別人菜園裡的蔬菜。據說,如果偷菜挨菜園主人詛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則寓意「生財」,有蘿蔔菜頭則寓意「彩頭」,有青蔥則寓意「人聰明」,有大蒜則寓意「好打算」……[1]

這種習俗的由來已不可考,民間傳說紛紜。有一種解釋是這樣說的,在舊社會,窮苦百姓熱盼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討個「生財」的「彩頭」,過上一個「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偷」是不光彩的事兒,但這也能說明在舊社會老百姓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對窮苦命運的抗爭精神。

2、 春節是中國農村最重要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一天既是中國「情人節」,也是嶺南農村的開耕日,過了這天,一年的忙碌又將開始了。

3、正因為如此,正月十五這一晚,青年男女們是可以自由狂歡的,他們以鄰朋為伴,邀請心儀的姑娘,常常在月光下故意「偷」人家的青菜,來表達自己的癲狂,俗稱偷青。

4、 「偷」來的青卻又有一定的規矩:一是不得攜帶進屋;二是不得存放過夜,需當晚野炊。篝火下,青年男女們歡聚暢談,互表衷情,別有一番風味,許多姻緣由此而成。

5、 偷青的另一風俗便是在偷青菜時一旦被人發現,將給對方帶來來年好運,因此各方往往均樂在其中。在父輩的默許下,偷青在嶺南漸成習俗,迅速傳遍了湘、桂、贛等地。

6、 20世紀80年代開始,偷青逐漸為人們所淡忘,現在,它已是一種模糊的歷史。但在中老年人心中,又怎能忘掉這往日的情懷呢?嶺南的多少風情,在等待著我們重新領略。[2]

3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鄉下人正月十五會打著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情)」。相傳這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小夥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她家的菜,這樣,姑娘就知道有小夥子愛上她了。

小夥子回家把摘上幾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媽媽手裡,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不動聲色的媽媽煮上一鍋清香的陽春麵,讓兒子飽飽的吃下,期待兒子好運長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親的時候一帆風順。但是,在石南卻另有說法!

偷青的物件一般都是田地裡面的農作物,但都是有寓意的,普遍體現在粵語上,偷到菜,粵語寓意財,偷到蔥,魚魚聰明,偷到蒜,寓意會算數,如此種種。

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4樓:湘雪晨晨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5樓:小英英小陽陽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擴充套件資料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6樓:null_錯誤

清明節一開始是沒有寒食節的地位高的,後來在漢朝時有人反對寒食節禁火,這個習俗就慢慢地消失了,清明節自然就提升了地位。

7樓:曉秋槓槓

明來自「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

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清明節的來歷 意義 紀念方式,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1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 清明節的意義 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 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 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的由來20字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元 上元 中秋。公曆的四月五日 端午 清明,清明之日不動煙火,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立夏,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種瓜種豆 漸漸的,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冬至和除夕之一,只吃涼的食品,但其節期很長,清明一到,有十日前八日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