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應,有什麼寓意嗎

2021-03-18 20:04:19 字數 3734 閱讀 7061

1樓:伊蓮夏荼

寓意: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這句詞寫了雨過天晴的景象,與詞句上片所寫風雨對應,表達了即使遭遇風雨仍樂觀曠達,不懼險阻之意。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應」應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詞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2023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全詞的詞作賞析: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2樓:矽谷創業快訊

意思是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

出自宋代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全詩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如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3樓:猴琴步

出自於:《風波.莫聽穿林》一詞,表面雖寫雨行,實則表現出詞人不懼風雨的抗爭精神。

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該詞表面寫風雨,實則有所寓意,風雨應指詞人所受的打擊或施虐者。

上片,以「穿林打葉」來形容雨,可謂奇語也。「何妨吟嘯且徐行」表現了詞人不懼風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

一聲「誰怕」表現了詞人的無所畏懼的氣概。「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說,是詞人的處世哲學;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擋風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表現了詞人被謫後的樂觀心態。雖然有點冷落,但卻有山頭斜照相迎,此處寓意應該是詞人受到轄地人民的歡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

「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寫出了詞人的平和的處世心態。蕭瑟之來處,寓意京城。

歸去,寓意再度回京。縱使如此,詞人亦會平和對待,故云「也無風雨也無晴」。

4樓:篤萌

《定風波》 蘇軾 原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賞析:

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閒,在這裡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

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並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

誰怕,有什麼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並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

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

玩味詞意,這個「輕」字並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鬆,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鬆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麼,有什麼可怕的呢?況且,我這麼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

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下片寫雨晴後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溼而並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複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

「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 在蘇軾現存的360多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了100餘次,這是深可玩味的現象。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

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

5樓:落顏顏

在失意,彷徨的時候,忽然料峭的春風將微醺的醉酒吹去,微微的寒意下,山頭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寒意被驅除。作者的切身感受令我們知道,彷徨失落(酒、微冷)在料峭的春風,山頭斜照面前都不可怕,都會被驅散,人生的境遇在改變,聯絡當時蘇軾先生屢遭貶謫,卻能夠表現出如此曠達的情懷,正是因為這樣的切身感受,在大自然的面前,東坡先生陶醉了,世間的愁苦也化解。 賦予現代人的是一種曠達的精神,一種能夠在跌倒之後,爬得起的精神!

方大同的《春風吹》歌詞方大同的春風吹的歌詞

歌名 春風吹 演唱 方大同 作詞 周耀輝 作曲 方大同 吹紅了桃花 吹綠了柳樹 你在路上總會安慰誰 吹醒了青蛙 吹來了燕子 我在城裡剛好缺了誰 你縱然帶來地下的玫瑰 能否收回地上的滋味 有人唱胡不歸 春風一吹想起誰 有所謂無所謂 只要不後悔 春風一吹忘了誰 我上一次流淚又幾歲 你會退我想追 會不會對...

楊柳枝詞城外春風吹酒旗

一 塞北 梅花 羌笛吹1,淮南桂樹小山詞內2。請君莫奏前朝容曲,聽唱新翻 楊柳枝 3。二 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桃紅李白皆誇好,須得垂楊相發揮。三 鳳闕輕遮翡翠幃,龍池遙望麴塵絲4。御溝春水相暉映,狂殺長安少年兒5。四 金谷園中鶯亂飛6,銅駝陌上好風吹7。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五...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寓意是什麼

這是一首唐詩中的一句,作者白居易,全詩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解釋 原野上的草長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榮。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過來又滋生起來。遠處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陽光照射下草色青翠連線著荒涼的城堡。又要送你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