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關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書籍,並做以上的點評要

2021-03-17 07:53:32 字數 5157 閱讀 4551

1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我用了三個月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

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為「正史」的書。

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

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採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

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

這些早期史料,按後世分類,主要屬於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澱為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

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彙。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

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後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裡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

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鑑》)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

但更準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儲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

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敘事、編年敘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

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

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巨集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儘量儲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

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儘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

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讀一本歷史課外書,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我讀了《不忘歷史》這本書,內心湧動著一份感動、一份自豪、一份欣喜。我們中華民族愛國志士的高大形象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還記得王二小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用鮮血為我們鋪平大路。

他面對敵人的殺心毫無恐懼之意,他是個抗戰小英雄。一個與我們同齡的孩子,本應依偎在父母的懷抱中享受天倫之樂,而他卻遭遇了戰爭,遭遇了殘酷的敵人。他本可以逃過一劫,但因為對敵人的仇恨,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奮不顧身。

當鬼子的槍口對準他的時候,他沒有畏懼,沒有哭泣。多麼勇敢的小英雄啊,我為此震驚。相信他的父母在天上也會為他感到高興自豪的。

他們有個這樣的好兒子此生也無撼了!我們和二小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是多麼幸運,又是多麼幸福啊!

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戰爭,沒有仇恨,有的只是幸福美好。我們有父母的疼愛,老師的呵護,祖國的培養……我們可以讀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這一切都是像二小一樣的捨生忘死的英雄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的!

抗日英雄們,你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是你們鋪出了今天的陽光大道。「喝水不忘挖井人」,你們的恩德我們牢記在心。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我們要踏著先輩們的足跡,在我們的時代裡,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騰飛吧!在這裡我衷心祝願你更加繁榮昌盛。

讀《南京大**》有感

南京大**—一件令中國人民心寒的事; 南京大**—一箇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南京大**—一個駭人聽聞的名字; 南京大**—使南京變**間地獄的真正元凶; 南京大**—一座千古奇恥的紀念碑;南京大**—300000中國人生命的終點; 南京大**—一個「國窮民窮被狗欺」的有力見證。2023年12月13日,一個可怕的身影--南京大**充滿了南京的每個角落。日軍--一支毫無人性的軍隊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周的血腥**。

他們採用種種滅絕人性的手段來殘殺中國人民。昔日繁華的南京城屍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裡,處處都有中國人民的屍體,頓時,南京城成了人間地獄,魔鬼的天堂,侵華日軍在中國,在南京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一頁。更可恨的是日本現在將當時殘殺我**民的鐵證事實美化了,戲稱那是為日本增光,光宗耀祖的事!

現在,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我們這一代是中國的希望,中國未來的支柱!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這一臺」大型起重機」將中國託向輝煌的明天!

中國當初為什麼那麼弱?為什麼任一條瘋狗在她身上留下無法**的傷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洗去那千古奇恥。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by: 楓葉如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湧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鬆……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

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裡,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說過: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裡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英雄無愧!

提到諸葛亮,不由讓人聯想到一個羽扇綸巾、足智多謀的形象。世俗文化中的諸葛亮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在民間成為了智慧的化身。但若縱觀三國,諸葛亮卻難以稱得上是曠世奇才,比起曹操、孫權他還稍遜一籌。

首先諸葛亮目光不夠長遠。他隱居隆中,本意是要選擇賢明的聖主,可劉備三顧茅廬後,他便投向了劉備。我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他應當跟隨曹操。

曹操文武雙全,又善用人,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劉備志向不夠遠大,文才武略並不出眾,他不過是靠他那皇親的身份和幾個結義的兄弟罷了。況且張飛有勇無謀,關羽太重義氣,都難成大事。

在隆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三國鼎立前還可以,而對三國鼎立後預見不當。三國鼎立後,他多次出兵進攻兵強馬壯的魏國,可他的出征對魏國根本沒有威脅,相反,他屢次出征都規模浩大,消耗的國力是難以估計的,這就使得原本不是很強的蜀國遭到了一次大削弱,從另一種角度講也是加速了它的滅亡。

其次,諸葛亮也不會用人。他明知關羽重義氣,又和曹操交往很深,卻還讓他守華容道。關羽雖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領,但最後還是放走了曹操,使蜀國喪失了一個取勝的大好機會。

馬謖是個言過其實、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劉備臨死前也對諸葛亮交待過,但諸葛亮卻並未奉信劉備之言,把守街亭這樣重要的任務交給他,最終錯過了這個滅魏最好機會。

此外,諸葛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做法也不可取。這樣做雖然精神可嘉,但只會使手下養成懶惰、事事依靠的心理。當出現問題時,只會請示,拿不出解決問題方法。

諸葛亮自己最終也操勞過度英年早逝。由於死後沒有合適的**人,後來蜀國最終被魏國所滅。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中國是被抬得太高了。我們看諸葛亮,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從可靠的文獻史料中去了解,不可聽信**中的描繪。

以歷史事件為話題的作文,以某一歷史事件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從羊斟以私害國談起 青龍職中 廖 飛 左傳 中,有一個羊斟以私害國的記載 魯宣公二年,宋國和鄭國將要作戰的時候,宋國的主將華元殺羊犒勞士兵,沒有給他的戰車的馭手羊斟吃。對此,羊斟懷恨在心。到了作戰的日子。羊斟心裡想,那天殺羊給誰吃不給誰吃你 華元 說了算,今天打仗,戰車往哪兒駛就該我說了算,於是故意...

武則天的歷史故事,關於武則天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哪些?

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 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 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 後封韓國夫人 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 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

荊軻或燭之武的歷史事件,不能寫荊軻刺秦王

燭之武退秦師 九月甲午,晉文公 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沒有用應有的禮儀來接待他,並且在依附於晉國的同時又依附於楚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 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 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 現在老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