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的中西合璧

2021-03-17 02:38:23 字數 4446 閱讀 5836

1樓:lr父

在尼雅廢墟中的犍陀羅文化屬於古印度北方文化,深受古代波斯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影響。犍陀羅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和克什米爾;在古波斯帝國強大時期,犍陀羅地區成為波斯的一個省。因此,波斯文化很快傳入犍陀羅地區。

古代印度通用的文字是梵文。佉盧文是僅用於犍陀羅地區的地方性文字,**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屬於拼音文字,其書寫的格式是從右向左,上下轉行。在貴霜王朝時期佉盧文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和發展,並傳入新疆南部,成為古代于闐、鄯善的通用文字。

隨著貴霜、于闐、鄯善的衰落,佉盧文停止了使用。在史書中雖然有記載,但是後人都不知道佉盧文究竟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使用等有關問題。在19世紀後期人們才在和田地區發現了漢二體錢,這是古于闐國製造的佉盧文與漢文合璧的銅錢,由於文字太少,學者仍然無法進行深入研究。

自本世紀初以來,在和田、尼雅、樓蘭、安迪爾等地,發現了佉盧文木牘,總數約在1000件左右,其中80%出土於尼雅廢墟。

佉盧文在古代印度早已失傳,保留下來的實物資料極少,僅限於錢幣和碑銘。然而人們卻沒有料想到,在尼雅廢墟中竟出土了數以百計的佉盧文木牘,於是在西方國家出現了研究佉盧文的熱潮。經過許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佉盧文已成為可以譯讀的活文字。

犍陀羅藝術,是古代希臘藝術與印度藝術結合的產物,其內容主要是佛教,故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古希臘藝術的東傳,與亞歷山大的東征有關。在佛教興起之初,是根據印度民間流傳的鬼神像來繪製佛像。

在犍陀羅文化興起之後,人們則參照希臘的人物肖像來繪製佛像。佛像臉部呈橢圓形,眼睛深凹,高鼻樑,頭髮作波浪形,有髮髻。實際上是以希臘的宙斯(主神)、阿波羅(太陽神)、雅典娜(智慧女神)為模式製作。

在建築上,多葉板裝飾,柱子多中間鼓起的圓柱子和人物像柱子。

在尼雅的壁畫、傢俱等器物上,都可以看見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尼雅出土的木牘封泥上,通常捺有兩個封印,其左側多為雅典娜、普羅米修斯的側身像,右側則為漢文印章(有時只有人像,而無印章),這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最好例證。

在2023年對尼雅遺蹟進行保護性發掘中,從收集到的6個木棺內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還發現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的錦帛,曾轟動了中外考古界。

它的最主要的繪畫特點是什麼?犍陀螺藝術

2樓:翰林學庫

犍陀羅造像藝術

所謂犍陀羅藝術,是佛教藝術的專有名詞。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國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進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紀,殖民地的歐洲人後裔,與原來居住在中國河西走廊的月氏(rouzhi)人一起,建立起強大的貴霜帝國,定都犍陀羅(今馬巴基斯坦白沙瓦與阿富汗東部地區)一帶。貴霜帝國的第三代君主迦膩色迦開始提倡佛教,並將希臘雕刻神像的手法用來雕刻佛像,於是,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由於希臘人對神的觀念不同,他們認為人神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中天國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觀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當地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下,自然地與佛教的精神相交融,產生了最早的佛教藝術—犍陀羅藝術。犍陀羅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當地的造像風格略帶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強調自然的寫實性,外觀上則是高鼻,深眼、捲髮、嘴上有八字鬍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會表現肌肉線條。

犍陀羅(梵 gandhara, gandhara, gandha-vati ),又作健駝邏、幹陀衛。意譯香行、香遍、香風。位於今西北印度喀布林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

犍陀羅國的領域,經常變遷,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入侵印度時,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邏伐底,約在今天巴基斯坦白夏瓦東北之處。公元一世紀時,貴霜王朝興起於印度北方,漸次擴張版圖,並有喀布林河一帶。迦膩色迦王即位時,定都布路沙布邏,就是今天的白夏瓦地區。

王去逝後,國勢逐漸衰微,至寄多羅王,西遷至薄羅城,以王子留守東方。

在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前後

七、八百年間,佛教曾盛行於此國;阿育王派遣佈教師到此佈教,是佛教在犍陀羅的發端。此國原是上座部,尤其是說一切有部的中心,但後來國內的僧眾吸收了大眾部的學風,因此大乘思想也曾風行一時。迦膩色迦王統轄廣大的領土,當時犍陀羅是他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會的樞紐之地。

國王后來皈依佛教,在都城廣建寺塔,造立佛像,開啟了著名的希臘式犍陀羅佛教藝術。大致來說,犍陀羅屬小乘有部教派,世友、法救、脅尊者等,都是犍陀羅有部的傑出論師。公元

四、五世紀,世親造《俱舍論》三十卷,這部論書將有部繁瑣的教義予以整理、統

一、批判,歷來被視為有部學說集大成的論著。

世親之兄無著,出家於犍陀羅國,先在化地部修學,後轉赴東方,受教於一位羅漢,研習小乘空觀,但仍不能滿意,於是前往中印度學大乘空論,在阿逾闍國入禪定三昧,上升兜率天,會見彌勒菩薩,學習《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大乘經義,回到人間後,為大眾廣說妙理,又教化其弟世親皈依大乘。世親回小向大後,專研大乘教法,遍歷憍賞彌國等中印之地,宣揚大乘教,又作大乘論書百部,親炙受教的**約有一千多人。

無著、世親之時,犍陀羅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東晉的法顯、宋雲等人都曾到過此國,稱道該國國民崇敬佛教,好讀經典。宋雲曾把在犍陀羅等地的見聞撰成《宋雲行紀》。

在宋雲返回洛陽三十多年後,有犍陀羅國人闍那崛多來到長安,在四天王寺譯出《金色仙人問經》二卷、《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頌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見,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間,犍陀羅佛教與中國佛教間的來往交流已經逐漸受到重視。

自公元六世紀以後,佛教失去王室護持,後雖有突厥王一時再興,然而到第十世紀,又為回教徒所迫,佛教終於絕跡。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犍陀羅國的疆域,東西約千餘里,南北有八百餘里,東臨信度河(今印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邏,王族絕嗣,隸屬迦畢試國,市井空荒,人煙稀少。可見國力曾鼎盛一時的犍陀羅國,在七世紀玄奘大師西行之時,不但已荒廢沒落,且已臣屬於他國。

總括而言,西域佛教自公元前

二、三世紀到公元

四、五世紀之間,教派多屬小乘,當時盛行小乘的有疏勒、罽賓、犍陀羅等國;至於大小乘思想混合,而仍以小乘為主流的有安息、康居、龜茲等國;主要盛行大乘的則有大月氏、高昌、于闐等國。

四、五世紀以後,犍陀羅因無著、世親二位大乘論師的出世,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趨勢。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區,世人受婆羅門教影響,虔誠地對神靈頂禮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靈,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釋迦牟尼奉為教主,這大不利於佛教的流傳。伴隨社會的變化發展,一些佛教徒改變了自己的佛教觀念,他們自稱大乘,而貶低早期佛教為小乘。

大乘佛教把釋迦牟尼神化,稱其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時把佛教的神靈描繪**形,塑成華麗的雕像。由於公元1—2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後來的人們稱早期佛像藝術為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風格。據說貴霜地區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後,感到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相似,於是按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羅式的頭,臉上的笑容靜謐而安詳,披著希臘長衫模樣的袈裟。

後來,佛陀以健美體魄為特徵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觀念在裡面,從而使佛陀變得眼窩深陷,形容枯槁,醜陋不堪。但它通過肉體的瘦、醜反襯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說,成熟的犍陀羅藝術是用希臘藝術手法詮釋印度宗教思想。

隨著佛教的流佈,佛塔、雕刻、繪畫等佛教藝術也因而發達,佛像多以泥土、漆灰為原料,佛畫以壁畫為主,樣式則多為融合希臘、羅馬、波斯、大夏、印度等風格的犍陀羅藝術,此外還有回紇式、喇嘛式等。七世紀以後,中國美術色彩漸濃,遺物多見於吐魯番一帶。至於取材範圍,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觀音、文殊等菩薩,繪畫以《賢愚經》、《六度集經》的故事為物件。

經典的編纂、書寫、翻譯也極盛行,僅高昌、于闐二地,就發現了中阿含、般若、祕密等二十餘種。

隋唐之際,穆罕默德在大食(si)創立回教,由於用武力傳教,馬蹄所到之處,佛教盡為所滅,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溼彌羅、犍陀羅、疏勒、于闐、龜茲、高昌等各國的佛教,從三國時代到明代之間,先後被祆教、回教侵略吞併,西域佛教也因而從此沒落。

犍陀羅佛教藝術特徵

乃印度佛教藝術之一派。又稱犍陀羅藝術、希臘佛教藝術。以印度西北部犍馱羅(巴gandha^ra ,約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方為中心而發展,即亞歷山大侵入印度後至貴霜王朝滅亡,盛行於印度河與喀布林河會合區域之佛教藝術。

其藝術之表現,主要為宮殿寺廟之建築、佛菩薩像之雕刻、繪畫,其內容大多以佛教題材為主,而採用希臘系統之表現方法,歷史性價值極大,影響廣及印度、中亞、我國、日本等處。蓋以印度傳統藝術,吸收希臘、波斯、大夏、羅馬之風格,鎔為一爐而自成一派。  佛像造立之起源及年代不得其詳,部分學者推測為紀元前後始行於犍馱羅地方,然依史實難以確認。

依道行般若經卷

九、卷十載,可知西元二世紀中葉以前,犍馱羅地方已盛行造立佛像;又從法顯、惠生、玄奘等之著作中,對於那揭羅曷國之佛影及布路沙布邏城之雀離浮圖等之遺蹟皆有描述。  建築方面,以佛教之伽藍、塔為主,式樣以印度傳統建築為基準,佛塔沿襲中印度古覆缽形式,然由其柱頭可見所受羅馬、希臘之影響。佛塔塔身極高大,伽藍則大致呈方形之高牆,內有中庭,四周有房室並立,建材均以石塊拼成,而不使用磚。

至於雕刻方面,其題材頗多,有佛、菩薩,或取自佛傳、本生譚,數量極多,乃犍馱羅藝術之中樞,多以浮雕表現,少有圓雕之作品,背面削平,身體比例不夠勻稱。其式樣模仿希臘人之骨相,一反中印之螺發,而呈現波狀發紋,面貌亦不同於印度人,高額、尖鼻、薄脣、人中短、衣褶厚重。繼承此風之雕刻為現今北印度及土耳其斯坦(俄屬中亞)。

  犍馱羅藝術越過北方蔥嶺進入現今新疆地方,傳至中原,影響北魏佛教藝術,又經由朝鮮傳入日本,顯著影響飛鳥時代之建築、雕刻。另一派則傳及緬甸、暹羅、交趾等地。第五世紀中葉,印度受咽噠族之侵略,犍馱羅藝術亦因之衰頹。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輪上寫的什麼內容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和佛頂尊

寫的就是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他們是一個內容 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咒輪,只是把咒語,按照順時針方向,以圓形的 樣式,書寫出來,稱為咒輪,方便製作張貼。至於咒語的意思和內容,從古至今,都不翻譯出來,只作音譯,也不提倡特意去弄清每句咒語的意思,因為那樣的話,不利於集中思想持咒,容易產生分別心和妄想。咒語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