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怎麼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021-03-16 22:25:28 字數 5207 閱讀 689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引導深入生活,感受數學知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易懂。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丟擲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絡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說:「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電閃」,「可能會颳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有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

「同學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通過這一創設情境的匯入,使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性,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聯絡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

例如, 在學習了米、釐米以及如何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對米、釐米的理解。如測量桌子的長度,測量床的長度,測量教室門和窗戶的寬度,測量身高等等。通過這些動手實踐活動,有效得達成了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資料。特別是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長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例如: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基礎上,教師經過引導便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問題的有力**;同時也獲得進行數學**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三、開展生活實踐,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

弗來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

課堂上我們可以根據農村小學地方實際,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來組織教學。讓課堂變成社會生活的舞臺,學生們在充滿新奇的課堂中大膽地進行著創新性的思維活動。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後,我讓學生回到家裡去計算一下水缸(長方體的)、木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積,並進行比較。教學簡單的統計後,問學生統計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問題?並讓學生製作一張本校各年級人數的統計表,使他們知道課本例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做到學以致用。

1.課堂中人人動手,品嚐數學的精彩

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農村教學中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操作緊密聯絡起來,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動**流,尋找規律和方法,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在探索交流中品嚐數學的精彩。

2、校園中人人蔘與,感悟數學的魅力

小學生愛玩、愛動手,教學中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常規,利用生活特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校園中人人蔘與,利用情景再現的方法,變抽象為具體,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易於接受,然後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感悟,使學生學習思維處於積極主動狀態,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中,採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和情景再現的方法,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人人「登臺」表演,把各種相關的抽象的數學術語具體化,使學生迅速理解了「相向」、「相背」、「同向」「相遇」、「速度和」等概念,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解決了數學問題,獲得新知。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之餘設計出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數學遊戲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習方式,從而也更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

總之,數學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絡,教師要善於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思想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

怎麼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樓:彩虹

這個「通道」是什麼呢?又怎麼「對接」呢? ◆多年來,我們經常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究竟怎樣結合的問題,人們關注的比較少,主要停留在提法上,「口號式」的比較多,嚴重製約了理論的實施。

這也同時說明一種情況,就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對此理解透徹的。理解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從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理論與實踐」的理解層面,這首先要弄清楚理論與實踐究竟是什麼關係,這是首要的,也應該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這種情況。那這麼說是理解的層次嗎?我認為是輸入和輸出的關係吧?

還是指導和研究的關係呢? ◆也可以這麼理解。理論能夠有效指導實踐,而實踐又能驗證理論的可行性。

在當前,我們所從事的是現代教育,現代教育是以一定理論作支撐的,並以理論作指導的。如果哪位教師拒絕理論,實際上就是拒絕進步。因此,有專家提出: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指出了理論的重要性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但是在實踐層面看,儘管都在強調理論指導實踐,實際上理論和實踐卻常常是剝離的,很多實踐不被理論所指導,出現理論和實踐「兩層皮」, 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做到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對接。

◇是這樣的。有時理論和實踐之間不是對接的,那麼實行起來有偏差怎麼辦? 教學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解決呢?

◆你以上所說的,就是下邊我想要說的另一個角度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實踐不用理論指導,理論也不能指導實踐的現象。究其原因,不是理論不對頭,也不是實踐不需要理論指導,而是在操作層面,人為地將理論與實踐拉得很遠,儘管有理論指導實踐的願望,卻是事與願違。

◇那就是我們實踐理論的人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了,讓理論的力量在實踐的層面上開花結果。 ◆以上只是一種現象分析。事實上,理論確實距離教師所能接受的程度有相當的距離。

出現這種現象怎麼辦?這個時侯,就要想到理論與實踐有效對接的問題。如果再劃分層次,那就是將理論進行有效、透徹地解讀,甚至是分解,讓理論形成在與教師教學實踐接近的另一個層面上。

就象鑑賞文藝作品一樣,剖析內涵,挖掘主旨,增強感悟,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 ◇就是縮短理論和實踐的距離,應該是對接的交點吧? ◆是的。

再進一步講,當前專家所進行的指導與引領,與我們普通教師所能接受的程度還有相當的距離。聽了專家的講座,往往出現「聽起來感動,說起來激動,做起來不動」的現象。為什麼呢?

不是專家引領的路子不對頭,而是很多專家並不十分清楚我們基層普通教師的業務素養究竟有多高,專家們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判斷比較理想化。因此,專家所進行的專業引領往往和我們教師的實踐找不到結合點,也就不能做到相結合。 ◇教師沒有找到和自己實際情況相應的結合點,這是實際情況,專家們或許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感覺吧。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在培訓時,也往往對很多理論照本宣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傳匯出的理論當然也就大打折扣,更談不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了。這個時侯,我們就不能等待觀望,就要尋找哪個層面適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合點。 ◇理想化不能只作為一種追求,應該快速找到結合的方式方法才對,不然就成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遙遠目標了嗎?

◆你理解得很正確。從你的說法上,可以引出現在正進行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那麼我們所做的具體工作是不是在運用科學發展觀呢?其實也是。

如果按照條文去生硬套用,也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當它們出現兩層皮的現象的時候,問題就很多了。我在部落格中所作的分析與表述,其實就是對一些理論進行二次解讀,降低一個層次,與教學實踐更為接近,讓教師容易理解和運用。

◇我認為也是這樣。我看到了那些博文,完全是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指明瞭方向。 ◆那麼這個「對接」由誰來進行呢?

我想還應該由教育教學管理層的人員進行解讀、分解、細化來完成。只有這樣,才更接近教師的實踐層面。在這個層面,如果教師能夠理解和運用,也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

反過來說,「對接」上了效果就一定出現了嗎? 那也不一定,還需要教師進行內化,化作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工作行為。因此還需要教師積極參與進來才能真正完成。

◇明白了。就象您以前說的那樣,不能抱怨,明知條件和實際情況已經這樣了,只能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才是最佳途徑。 ◆是的。

實際上,對於很多概念與要求,教師還都沒有真正理解到位。比如,「有感情朗讀課文」,很多教師理解為就是流利地讀課文,或者是有節奏地讀課文,或者是「拿腔作調」地讀課文,使情感遊離於文字之外,只是注重了朗讀技巧,而情感極其蒼白。其實不然。

這個要求,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當中,以情促讀。課標中有這方面的要求,但是教師在理解上還與課標要求有距離,類似的問題這也需要進行二次解讀的。 ◇我打個比方理解這件事,就象唱歌的人不是僅僅識譜、定調,還要有洶湧澎湃的真情,這樣的歌聲才能感人。

共鳴從這裡說起吧? ◆是的。唱歌講究聲情並茂,讀課文的要求也在此。

共鳴是文藝作品的內涵與欣賞者產生理解的一致性,並出現非常強烈感受的那種體驗。 ◇教學不也應該有共鳴嗎?我覺得良好的教學氛圍也可以出現的。

◆是的,可以這樣說。與文字對話,如果產生共鳴,那將是最佳效果。我認為,只有對一些理論和理念進行深入解讀,破解條文性的表述,讓教師能夠充分分解到教學實踐當中,那才實現了有效對接。

否則,只是對理論的翻版。因此,我所說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對接工作,主要要由管理者來做,由不同層次的管理者來做。

◇那就是深刻的理解了,影印的效果沒價值,任何東西都要靠自己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受益。謝謝您富有哲理性的解釋,我懂了。 ◆是的。

我曾經和有些人說過,說起理論表述,好象誰都能看懂和理解,因為誰都認識字。但是其實內涵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會的,所理解的往往是表層意義,缺乏深刻性,也就不能領悟到內涵。認識——瞭解——理解——領會——掌握——運用,這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環節。

因此,從這幾個環節上來分析,很多人對一些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前幾個環節上,並沒有深刻到後幾個環節。 ◇我今天還和學生說呢,「天下文學一大抄,抄到妙處最為高,妙在何處?」我解釋為您說的那樣,就是內化衍生出自己的新的東西, 這也是別人所拿不走的。

◆有一定道理。就象古人的背誦,其實也是一種內化過程,背的東西多了,自然而然地也會寫了。 ◇真是這樣的。

如何平衡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係,在大學如何平衡上自習與參加社會實踐的關係

我個人認為學習為主,實踐為輔。在學習任務較為繁忙的時候,應該集中精力學習。在空閒實踐較為充裕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對自己今後的發展有幫助的社會實踐。那種對自己沒有什麼價值的社會實踐,我認為是沒有必要花時間去參加的。當然,也不乏有那種好的實踐機會,但是當時的學習也有那麼點緊張,這時候你就要自己判斷...

學習與實踐的辯論賽,我是反方(實踐重要)。但有幾個問題不知道

我認為 實踐比學習更重要 對方辯友可曾聽過,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 宮刑 偷笑 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就是說先要實踐 狂笑 好了入正題哈 你可以圍繞 1.紙上得來終覺淺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兩個方面闡述學習固然是脫離不開書本等教材的,但是我們不可僅僅侷限於此。既然是學習,那就需要將學到的...

如何與孤獨相處,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與孤獨相處,如何與時間為伴

在孤獨時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寫日記,打掃衛生,和朋友聊天,一起去吃個飯.孤獨,何為孤獨,你要先了解其含義,然後你就會明白如何與其相處。孤獨的時候,可以玩玩電腦,出去散散步。學會,享受 學會,面對,其實一切都 挺 簡單的!要說孤獨你沒我孤獨,沒有 孤獨!孤獨的人多半成就偉大!如果你無法忍受孤獨,那你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