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這首詩的內容出塞是誰寫的什麼朝代

2021-03-09 19:29:27 字數 6993 閱讀 4256

1樓:樂為人師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6166《示兒》這首詩的內容是:

《示兒》

宋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

原文:《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延伸:一、《示兒》:

註釋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本來。在蘇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詩第一句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為「死去原知萬事空」,因為是通假字,所以並不影響本詩的意境,尚有爭議。人教版等教材多為「元」,不常用通假字。

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但:只是。

悲:悲傷

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北定:將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無忘:不要忘記。

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

譯文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作者簡介:

陸游(2023年—2023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

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

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詩人」。

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二、《出塞》:

註釋: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英勇善戰。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胡人(古時指匈奴等少數民族)的戰馬,此處借指數軍。

6.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7.不教:不叫,不讓。

8.度:越過。

譯文:明月還是自古以來的明月,邊關還是自古以來的邊關。

只是那些遠離家鄉,長期駐守在邊關的戰士還沒有回來。

假使像李廣這樣的將軍還在的話。

敵人就不敢再來侵犯我們了。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

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2樓:匿名使用者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凡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出塞》

唐朝詩人王昌齡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sǐ qù yuán zhī wàn shì kōng死 去 元 知 萬 事 空 ,

dàn bēi bù jiàn jiǔ zhōu tóng但 悲 不 見 九 州 同

專 。wá屬ng shī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rì王 師 北 定 中 原 日 ,

jiā jì wú wàng gào nǎi wēng家 祭 無 忘 告 乃 翁 。

4樓:匿名使用者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出塞 示兒 這兩首詩表達啦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樓:喪狗

《出塞》表達了明月還是自古以來的明月,邊關還是自古以來的邊關。只是那些遠離家鄉,長期駐守在邊關的戰士還沒有回來。假使像李廣這樣的將軍還在的話。敵人就不敢再來侵犯我們了。

中心思想則是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

《示兒》表達了詩人臨終前的心情。詩人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悲;在即將與家人永別的時候,他也不悲,而只悲「不見九州同」。悲中含憤,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其中既充滿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對屈辱求和、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的不滿和譴責。這種拳拳愛國之心,殷殷愛民之情,感動天地,蕩人心懷。突出了詩人完全以國事為念,而置家事於九霄的寬廣高潔的情懷,悲中見壯,既催人淚下,又令人振奮。

一個「定」字,表明他對收復中原的堅信不疑,對九州統一滿懷信心。表達了詩人濃烈的愛國之情。

《出塞》【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示兒》【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6樓:匿名使用者

《出塞》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陸游(1125一2023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裡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

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

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2023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

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閒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幹、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

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

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裡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2023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訊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

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髮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訊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彙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緻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裡,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專案:

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範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

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儘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裡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

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

……過去的詩人裡,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2023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

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裡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

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裡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

「過去的詩人裡,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

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裡「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迴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示兒這首詩的意思,《示兒》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譯文 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譯文 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你們的父...

這首詩是誰寫的,《風》這首詩是誰寫的

2005年春復晚馮鞏和朱軍那個以 藝制術人生 為藍本的小品,馮鞏唸的詩 未曾清貧難 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醉生夢死誰成氣,拓馬長槍定乾坤。揮軍千里山河在 立名揚威傳後人。未曾清貧難 不經打擊老天真 未曾清貧難為人,不入凡塵太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 改編自 增廣...

陸游寫ltlt示兒gtgt這首詩時候的背景

陸游 1125 1210年 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 示兒 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 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