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2021-03-09 08:24:11 字數 4929 閱讀 1681

1樓:有你在真好

下雪的時候雪不會吸收空氣中的熱量,雪融化的時候,會吸收空氣中的熱量,導致空氣中的溫度降低,人就會感覺到冷。

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雪從雲端飄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寒冷的水分子要形成冰結晶。化雪時往往是晴好天氣的時候,低空受冷氣壓控制,氣溫則開始下降。

因而雖然陽光明媚,但氣溫仍然處於「冰點」;同時積雪融化本身也會吸收周圍環境大量熱量。

2樓:紅亮庚癸

下雪是水蒸氣的

凝華過程,凝華是放熱過程,放出熱量使空氣的溫度升高,人感覺不冷;

化雪是熔化過程,熔化是

吸熱過程

,從周圍的空氣吸熱,導致空氣溫度降低,人們感到寒冷.祝您一切順利!!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表示認可,請點一下「採納為最佳答案」,表示對我的鼓勵,謝謝!!

3樓:燓uk牅岤

解答:答:下雪是水蒸氣的凝華過程,凝華是放熱過程,放出熱量使空氣的溫度升高,人感覺不冷;化雪是熔化過程,熔化是吸熱過程,從周圍的空氣吸熱,導致空氣溫度降低.人們感到寒冷.

4樓:潘苑陰天欣

固體融化成液體要吸收熱量。固體:雪。液體:水。

5樓:延藹衛採波

d下雪時凝固放熱,化雪時融化吸熱

下雪之前的水汽凝固已

經釋放了熱量,氣溫在那時已經上升了;

而雪融化時需要吸收空氣熱量,所以空氣溫度會降低,與之前下雪前(和下雪時)的溫度相比,確實冷了

所以有了這句話: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何原理?

6樓:匿名使用者

下雪的時候是空氣中的水分子直接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過程也就是凝華過程,凝華過程是放熱的現象,所以不冷;化雪的時候是雪融化或昇華的過程,雪融化成水或者直接蒸發成水汽會大量吸熱,化雪通過熱傳遞方式從周圍物體中吸取熱量,於是使周圍的物體冷卻,所以會冷。

例如捏一把雪放在手心,過一會你就會感覺手特別冷,就是這個原因。

7樓:笑笑科普

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為什麼下雪的時候不冷,而化雪的時候卻很冷呢?

8樓:匿名使用者

雪都是由水蒸氣凝結來的,物理上講過,凝固的話過程是放熱過程,所以下雪的時候不但不怎麼冷,有時候還感覺有些悶;反過來,溶化是需要吸收熱量的,所以雪化的時候會比平時要冷。

9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都不對。

試問,下的

是雪,雪的存在至少要零度以下吧?說明當時的氣溫是零度以下的。雪的融化要零度以上吧?

說明氣溫在零度以上了。不考慮氣溫長期的變化,就頭一天和後一天,下雪和化雪的對比,化雪的那一刻肯定比下雪的那一刻溫度高。但是為什麼會冷呢?

原因主要在於,空氣溼度變大,會使衣服變得不保暖,也會使體感更冷。

這也是南方零下五六度,比北方零下二十度,更容易產生凍傷的原因。

10樓:夜貓子乁

偷偷的告訴你們,你們都被騙了,水份只會儲存熱量不會產生熱量的。

就好比南極零下50度發生暴風雪,很冷是吧!這叫下雪。

當全球氣溫上升,南極有些地方氣溫超過0度,熱量傳導下,冰雪融化。這叫化雪

所以下雪,比化雪要冷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化雪冷是因為雪化的時候需要熱量,只有從外界吸收熱量,所以空氣中溫度會降低,人就會感覺冷。

12樓:匿名使用者

化時由於要吸熱,所以比下時冷

13樓:易書科技

民間傳統觀認為「下雪不冷化雪冷」。水結冰要放熱,而冰融化為水要吸熱,但根據熱力學基本定律:物體的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

水與冰雪的相互轉化溫度為0℃,水結冰放熱到環境中會使環境溫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過0℃,否則熱量的流向就會「掉頭不顧」;另一方面,雪融化為水要吸熱,使環境溫度下降。但環境溫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以下,否則低於0℃的環境就會使冰雪融化的過程產生「逆轉」。因此,從理論上講,下雪絕不可能比融雪溫度低。

那麼實際生活中,下雪或融雪與環境溫度之間又有何關係呢?一方面,冰雪與水轉化的物理規律不變,但另一方面,由於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氣溫不同,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如向陽處和背光處)的氣溫也不一樣,加上白雪和髒雪吸熱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環境溫度高於0℃,雪的融化也有一個過程,還有風速和溼度的影響,使人感覺到的冷熱與物理學上的溫度高低並不完全一致。這樣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問題大大複雜化了。

要科學地判斷「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下雪,什麼叫融雪。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時,因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氣溫遠低於0℃,但這時地面溫度常在0℃以上。這樣,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

雖然在下雪但雪隨下隨融,溫度始終在0℃以上,這種情況是算下雪還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情況很常見,如果這種情況僅歸為下雪天,那麼就會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天氣,不宜僅歸納到下雪天的範疇。為了便於對氣象資料進行統計歸納,能不能這樣對下雪天和融雪天進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積雪,儘管頭天下雪時最高氣溫在0℃以上,還是定為下雪天。

而有積雪未降雪,最高氣溫高於0℃的天氣都看成融雪天。」

現從某市近十年降雪過程的資料統計,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氣溫為1.5℃,平均最低氣溫為-2.76℃,平均下雪天氣溫為-0.

63℃。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氣溫為3.2℃,平均最低氣溫為-1.

8℃,化雪天日平均氣溫0.7℃。可見一般說來下雪天比化雪天氣溫低。

因此,所謂「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學上講並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氣溫比化雪天低,那麼為什麼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呢?民間對此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乾燥保溫說;(2)化雪風大說;(3)輻射散熱說;(4)矯枉過正說。

下面對這幾種解釋我們逐一分析。

(1)乾燥保溫說。這種觀點認為下雪時空氣溼度低,相對比較乾燥,使空氣和衣物的保暖效能相對較好,而化雪天空氣溼度相對較大,空氣傳熱性強,使人感到冷。

對此我們說:下雪時雪花漫天飛舞,化雪時到處積雪積水,這兩種天氣中,相對溼度都很大,而且0℃時冰的飽和蒸汽壓和水的飽和蒸汽壓相同,因此下雪天與化雪天的相對溼度應該相差不大。從南昌地區的氣象統計資料看:

下雪天平均相對溼度為81.8%,絕對溼度為4.8毫米汞柱。

而化雪天平均相對溼度為83.6%,絕對溼度為5.38毫米汞柱。

雖然化雪時溼度略高,但對空氣熱傳導係數影響幾乎為零。至於衣物的保暖性也應該區別很小。因此,這種很小的溼度變化不會產生明顯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

以上說法雖然有道理,但依據還顯得不足。

(2)化雪風大說。「化雪時往往風大,所以顯得很冷。」根據上述某市近年氣象統資料,下雪天平均風速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風速為1.1米/秒。因此這一理論依據不足。

(3)輻射散熱說:「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陽,這樣夜間地面熱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溫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據上述某市地區的統計資料:

下雪天平均氣溫為-2.76℃,化雪天平均氣溫為-1.8℃。

最低氣溫還是下雪天低,因此這一理論也不成立。

(4)矯枉過正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為強調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種矯枉過正的說法,實際上還是下雪比化雪冷。類似這樣的矯枉過正說法,在我國天氣諺語中還有很多,如:

「立秋後還有十八個秋老虎更厲害。」這就是強調立秋後天氣仍很熱。

縱觀以上各種解釋都不太合理。對此,有人根據在農村調查的結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釋。

首先,能總結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應該是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因為那些達官貴人,出入有馬轎裘衣,在家有錦帳火炕,隨時有人伺候加減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凍冷的時候。而中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住的多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這就使他們能體會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農村農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溼了就很容易腐爛,也不保溫,所以住草房的農民,秋收以後,都要把原來屋上蓋的禾草換成當年的乾草。至今農民雖然住上了瓦房,但還保留當年習慣,每年立冬前對牛欄的禾草都要徹底換一次。

問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換草,牛會凍病凍死。」由於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

所以立冬前後換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會保持乾燥的狀況。特別是黃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過雨,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晒風吹也應該比較乾燥了。這樣下雪時屋面的茅草應該是相對乾燥的。

但在化雪時,由於日溫差的變化,不可能當天就把屋面的積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積聚在屋面,從而使水有充分的時間滲入茅草之中。由於茅草保溫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動空氣,一旦這些空氣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溫性大大下降。據測試,水的導熱性是空氣的60倍,儘管下雪時平均溫度要比化雪時低1℃,但只要茅草溼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時室內溫度更低了。

由於燒飯等人類活動,室內產生的熱量還是不少的。加上門窗封閉較嚴(秋天要糊窗紙)熱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幾度,由於雪本身的良好保溫作用可以使茅草與接觸的介面上,溫度在-1℃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溼,熱量大量外洩,從而使室內溫度接近室外溫度,結果使室內溫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紛飛時低,自然在室內的人會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對於外出者來說,雖然橡膠在國外應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國橡膠雨鞋「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事。40年代前,上層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雙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錯了。

而這些鞋子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不防水。這對達官貴人來說無所謂,反正出入坐轎騎馬,但對中下層人士來說,化雪天不得不將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結果雪水浸溼鞋襪,使雙腳冰冷接近0℃。而下雪天,雖然氣溫更低,雪卻是「幹」的,不會溼鞋。

這樣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雙腳的溫度比化雪時鞋襪踩在雪水中高出許多。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有體會的。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冷不僅會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還容易使人因此生病。

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綜上所述,直到不久遠前,由於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襪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還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觀感到更冷。因此,在過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題是成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下雪天的氣溫反而比化雪天氣溫高。

而傳統的「下雪放熱,化雪吸熱」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俗話說 大丈夫之類的話,俗話說 但俗話又說

錢財分明大丈夫.大丈夫能屈能伸 豈能隨便遭指責,涕泗橫流大丈夫 大丈夫何患無妻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妻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大丈夫一言九鼎 大丈夫生於亂世之間,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大丈夫不拘小節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寧死不屈。大丈夫生於亂世之間,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大丈夫不拘小節。大丈夫...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請談談你的看法

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文化在日常生活有時就是一種氛圍,經常在一種氛圍中,就會潛移默化的對人的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結交經常相處的朋友,會在相互之間產生一系列共鳴的關係與影響。如果自持能力強,就會以自己的行為舉止影響別人,如...

關於俗話說的「木指甲」問題

糖尿病 免疫低下 營養不良 年邁等群體均為甲真菌病的多發群體。甲真菌病一般無自覺症狀,合併甲溝炎時可出現疼痛 瘙癢等。病甲會出現顏色 形狀 質地的改變,如變厚 變形 小凹 失去光澤等。顏色改變視不同菌種而易,最常見的顏色為灰黃色,後者也是 灰指甲 的來歷,另外,也可為黃色 紅色 白色 綠色等。患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