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君子有三樂中的王天下不與存焉

2021-03-09 01:52:55 字數 4529 閱讀 2356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第一樂乃「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所謂的「天倫之樂」。父母、兄弟俱在,身體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強得來的,所以君子特別珍惜,以此為至樂。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君子心地光明坦蕩,行事問心無愧,所以俯仰無愧怍於天、人,而胸懷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樂之處。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為國儲賢養才,共同濟助天下,實現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樂之。

其實孟子所稱的三樂,還是有先後順序的。「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第一樂。孟子曰: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親,事親是仁的具體表現。

「兄弟無故」,可以從兄,從兄是義的具體表現。所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不僅是「天倫之樂」,也是仁義具體的表現,可以讓人樂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屬於個人的修為,能達到這境界,其日常行為必定恪遵仁、義、禮、智;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懷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稱得上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豪傑之士,能成為「豪傑之士」,自然「無忝於所生」,此所以為第二樂。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學問必須能做到使學生心悅誠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對孔子。此所以列為第三樂。

至於「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以為一般人總覺得「王天下」應該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其實那是世俗的想法。權力、財勢,未必能使人感到快樂。因為一旦在位,如果是賢君,就必定是誠惶誠恐,時時以天下為念,不敢有絲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靈之樂?

如果是不賢之君,整天陶醉於權力慾的滿足,無思於治國安民,終必弄得**人怨,不保四海,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所以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樓:匿名使用者

前一個王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用武力)

後一個是大王,指他是以德行來征服天下,不在其中。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中的「王」應該讀作去聲(四聲),是稱王的意思,「王天下」就是能夠征服天下的意思。「不在其中」就是說得到天下之後卻不為之勞心勞力,不為天下所用。這就是老子全性保真的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是說當天下治理好了的時候,以不享受天下太平的快樂為快樂。這表現出一種有意彰顯自身清潔不染塵俗的獨有特點。還含有把功勞讓給(王)的一種理念。

5樓:諾建設衷亥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意思是:天下與否不重要,父母健在兄弟安好才快樂。

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一樂也;

6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後教育他們,三樂。

7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後教育他們,三樂。

8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後教育他們,三樂。

9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有三件樂事,然而與稱霸天下不能共存。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無事,這是一樂。

10樓:手機使用者

附:孟子三樂—— 正解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正確的解釋:父母兄弟都身心健康,一樂也;做人對得起良心,二樂也;得天下英才並教育他,三樂也。

而統治天下的人,就沒有這三種快樂了。

統治天下的人,如果上有太上皇,自己就不能為所欲為,如兒皇帝光緒;如果中有兄弟,就要防著爭權,如李世民;如果有天下英才,那就還要防著篡位,如王莽。所以統治天下的人,是不會有這三種快樂的。

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①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11樓:zxj清歡

翻譯: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樂事,但稱王天下不包括在內。

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病,是第一樂事;

抬起頭無愧於天,低下頭無愧於人,是第二件樂事;

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能教育他,是第三件樂事。君子有這三件樂事,但稱王天下不包括在內。」

拓展資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

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回來呀,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我才發現是真的不可能發生過的生活狀態是因為我們是自己最美好時光,我在外面玩手機

文言文翻譯!急啊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

13樓:發了瘋的大榴蓮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

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

14樓:不吃豬肉了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用王道統一天下沒有關係。父母都健在,兄弟都安好,是一樂。上無愧於天,下不愧對於人,是二樂。得到天下的精英才子然後教育他們,這是三樂。

重點的實詞,存,無故,愧怍,英才

重點虛詞,而,表順接

之,代詞,代指天下英才

15樓:劉北緯

【註釋】

①故:事故,指災患病喪。②怍: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然而稱王天下是不在樂事之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 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16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後教育他們,三樂。

17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 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18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有三大快樂。而稱王者不在內。父母健康。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 樂。上不佩於天下不配一人。

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19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意思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什麼都是我

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一樂也;

20樓:雲遮世說

1、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

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

文言文翻譯!急啊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

21樓:強寶的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用王道統一天下沒有關係。父母都健在,兄弟都安好,是一樂。上無愧於天,下不愧對於人,是二樂。

得到天下的精英才子然後教育他們,這是三樂。重點的實詞,存,無故,愧怍,英才重點虛詞,而,表順接 之,代詞,代指天下英才

課外閱讀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

1 1 都 2 慚愧 2 擁有天下有才華的人並教育他們,這是君子的 第三樂。3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一樂也 譯文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 仰不愧於天,俯不...

文言文翻譯!急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 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 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用王道統一天下沒有關係。父母都健在,兄...

交響樂中雙管編制與四管編制有什麼不同,三管編制與雙管編制及四管編制有什麼不同

管絃樂隊的規模也不盡相同,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五六十人甚至上白人。一般以小號或是某種木管樂器的數目為參考標準,分為兩管編制 三管編制 四管編制等,並搭配相應數目的其他樂器,以保持樂隊聲部的平衡。也就是說假如規定了某種管樂的數量,就也同時規定了交響樂隊的規模。單管編制是規模最小的,有二三十人,四管編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