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複習提綱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2021-03-08 14:46:59 字數 6255 閱讀 1673

1樓:小唐鵬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瞭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物件: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

第二課 秦朝**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的地方行政設定,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2、**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

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集權**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處理**與地方的矛盾

(1)漢初:漢武帝加強**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3)宋初**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

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

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定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處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1)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祕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稱為中朝,而丞相淪為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2)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最高統治機構

(4)唐朝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分宰相軍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為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地區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日益集權於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階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後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也等同於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

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於**)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後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採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強

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定等史實,認識君主**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定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諮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定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誌著君主**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闢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2樓:貓妖丫丫

這位童鞋。。其實還真的是網上貼的提綱比較有條理。。其實看書最好。現在考的東西都很細,提綱上內容太少了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2023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2023年9月22日,國民***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誌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誌:2023年9月22日,國民***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誌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2023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建立民主聯合**。

(2)中國國民黨 2023年召開六大 主張準備發動內戰、堅持****和拒絕成立聯合**。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

①2023年8月,「重慶談判」——2023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2023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誌:2023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2023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2023年夏,依照***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2023年9月——2023年1月,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資料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2023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2023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2023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2023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佈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佈加強了人民民主**,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佈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高考歷史複習提綱,高中歷史必修3複習提綱

必修有三冊bai 都是考查內容du,在高考的選擇zhi 題和問答題dao中都有涉及。必修版一政治模組權 必修二經濟模組 必修三思想模組選修有 六 冊 選修一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二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於實踐 選修三 20世紀戰爭與和平 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五 探索歷史的奧祕選修六 世...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必背內容高一必修一的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1課 夏 商 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 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 夏朝的建立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夏。中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家天下 的局面逐漸形成。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後,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2 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最高統治者為鞏固自...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 知識點歸納

人民出版社的高一歷史的必修一.主要是社會經濟史.抓住經濟這一重點比較好.中國內史部分 中容國古代經濟發展史 原始農耕.奴隸制井田制.小農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中國近代經濟發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髮展破產和歸宿.中國現當代經濟發展 建國後的經濟建設.建設中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