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怎樣變化的

2021-03-08 09:22:47 字數 5167 閱讀 255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長江流域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

(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地區

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歷史發展悠久,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流域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超過50%,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我國自然地理空間格局及經濟空間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二十世紀以來,長江流域旱澇轉換頻率加大,旱澇加重

對近兩千年長江大旱大澇的初步研究表明,長江流域自公元100年到2023年共出現大旱113次,大澇176次,澇多於旱,大旱大澇的總頻率在15 左右,即每6~7年出現一次大旱大澇。有關文獻還分析了我國近千年旱澇型頻率的長期變化,指出中世紀暖期(95o一2023年)多全國性旱,小冰期(1550-2023年)多全國性澇,2o世紀大旱、大澇、旱、澇出現次數均居各世紀之首,是一個旱澇頻率較高、轉換較快的世紀。

在這種氣候背景下,2023年長江上游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大旱。長江中下游水位較歷史同期多年平均水位低2.4米左右,為有水文記錄142年以來非常罕見的低水位。

其中,漢口站11月下旬平均水位為14年以來同期最低,也是有水文記錄142年以來第四低水位。

分析表明,長江上中游的嚴重乾旱與全球氣候變暖也密切相關,全球氣候變暖,氣候系統的因子出現異常,青藏高原2023年春天的積雪非常少,環流形勢發生變異,副熱帶地區得到的熱帶、副熱帶的水氣減少等等,導致川東盆地的降水量減少。

(三)流域經濟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上游流域的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明顯,以2023年上游流域的乾旱影響為例,乾旱除了使上游流域本身遭受嚴重損失外,還使下游流域受到明顯影響。

1.乾旱造成長江中上游流域水資源減少。截止2023年8月底,四川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29.1億立方米。

其中大中型水庫現蓄21.5億立方米,佔應蓄水量60%;小型水庫現蓄7.75億立方米,佔應蓄水量57%。

缺水最嚴重的遂寧市現蓄水1億立方米,只佔計劃的33%,比去年同期偏少2.1億立方米。據統計,四川全省,1394.

67萬人飲水困難。重慶市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幹旱,高溫及持續過程創歷史最高水平,重慶市40個區縣均不同程度受旱,750餘萬人出現飲水困難。由於受長江上游地區乾旱少雨影響,長江主汛期出現反常枯水現象,長江重慶、宜昌、沙市、武漢水位均降至100多年來汛期的最低值。

雖沒有對武漢各水廠的取水構成實質性威脅,但已經大大增加了飲用水取水難度。在安徽,7月底8月初,全省平均降雨量僅為46毫米,淮河、長江水位大幅低於常年同期水平。

2023年入春以來,長江中上游再次陷入嚴重旱情。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主要江河上游來水偏少10%~30%,導致引水工程引水不足,引水灌區春灌用水形勢嚴峻。成都市3月下旬蓄水總量僅有1.

48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0.49億立方米,減少25%,是近10年來同期最低值,全川有112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重慶市主城江面陸續有多艘船舶擱淺。同時,春旱還導致全市近150萬人、98萬頭大牲畜缺水。

2.影響長江及其支流航運。長江流域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區,河湖港汊,都是當地的重要的航運通道。就航運而言,按國際通用換算方法,一條有正常水量的長江干流長江相當於12條鐵路的運輸能力。

而2023年長江超低水位對航運影響極大,長江上游部分河段,3000噸級的貨輪,最多隻能裝載2000噸,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長江中下游地區,如安徽蕪湖長江外貿碼頭,月外運集裝箱1萬個,煤炭等貨物年運輸量達1億噸,長江中下游水位走低,對航運能力造成較大影響。

3.影響長江流域工農業生產。2023年長江上游流域出現歷史罕見的旱情,葛洲壩電站發電量同比減少9.96%,三峽電站發電量同比減少6.

11%。四川東部、重慶大部7月至8月中旬。乾旱強度和範圍明顯大於往年,波及了四川122個縣市、重慶34個區縣。

作物遭受高溫、乾旱的雙重危害,導致結實和灌漿不良,糧食減產500萬噸以上。經濟作物的產量、品質也有所下降。同時,農業基礎設施也損毀嚴重,對農業的持續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同時長江上游來水偏少導致長江中下游水位偏低導致,漁民失業,水位罕見偏低,對漁業、養殖業造成很大影響。

4.影響中下游湖泊生態。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眾多,生態多樣。氣候變化加劇著湖泊生態的變化,以2023年洞庭湖面積變化為例,就可以看到這個事實。

洞庭湖跨湘、鄂兩省,位於荊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承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荊江洪水,是長江中游重要的調蓄洪湖泊。20世紀30年代,洞庭湖最大水域面積曾有近5000平方公里;50年代減少到不足4000平方公里;70年代銳減至2960平方公里;80年代至今雖減少速度放緩,但如今的水域面積僅剩下不足一千平方公里。2023年上中游流域的乾旱,使這一水域面積急劇減少。

2023年10月15日衛星遙感資料顯示,洞庭湖面積僅有878.30平方公里,與去年同期的1837.32平方公里相比,減少了959.

02平方公里。分析原因,主要就是2023年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降水持續偏少,洞庭湖流域5—9月降水總量比歷史同期偏少兩成,承納湘、資、沅、澧四水水量減少,造成水域面積明顯減少。洞庭湖的另一個功能是吞吐荊江洪水。

2023年長江上游川渝等地出現特大幹旱,5—9月降水比歷史同期偏少3—5成,上游來水銳減,長江中游監利站10月水位僅為25—28米,比2023年明顯偏低。此外,三峽水庫關閘蓄水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長江對洞庭湖的補水。

而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2023年底鄱陽湖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而鄱陽湖附近從不缺水的都昌等縣城都受到了鄱陽湖乾旱的影響,大部分水塘水庫乾涸,且乾旱持續的時間卻是歷年來極為罕見的。

5.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物多樣性減少與植被退化。水位過低致使白鰭豚、江豚等珍稀水生物的活動和覓食空間都隨之減少,它們被船隻螺旋槳打死打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持續近半年的罕見低水位,使得胭脂魚等瀕危物種失去了產卵的淺灘,本就瀕危的命運更為雪上加霜。

長時期的低水位使得長江珍稀動物面臨生死存亡,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也因多年來資源日漸衰竭,如今已臨近滅絕。

6.水質惡化、水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影響。每年冬季11月至次年4月是長江的枯水期,上游江水的流量、流速不足以稀釋東海鹹潮帶來的大量海水,加上枯水期長江水位下降低於東海水位,極易發生鹹潮倒灌「入侵」長江域末梢的情況。2023年入夏以來,長江上游遭受百年一遇的伏旱天氣,七八月份洪水季節來水量屢創新低,大通流量從20800立方米/秒下降至18000立方米/秒,為歷年所罕見。

上游來水減少,加之潮汐和地球引力作用,2023年9月鹹潮提前入侵長江口。

7.溼地減少,生態受到考驗。長江中下游是亞洲最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也是中國溼地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但是肆意的開發使之不斷乾涸,建國後,長江流域的溼地消失了40%,現存的溼地還在不停地萎縮、退化。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原先100多個通江湖泊如今只剩下洞庭湖、鄱陽湖、石臼湖3個。其直接後果是湖泊面積逐漸變小,江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水路交通受阻,內澇經常發生。

而長江中上游乾旱,更加使得中下游湖泊難以蓄水,溼地環境的面臨的多種威脅與破壞,湖草比往年提前枯萎,飛來過冬的鳥類因為沒有食物,而不在溼地棲息,鳥類生存面臨多種危機。

二、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共同構建長江流域影響評估協作格局,促進流域經濟和諧發展

(一)依託流域氣象中心,構建氣候變化應對協作格局

從流域氣候變化特點和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氣候變化包含著自然變化和人為影響兩個因素,而氣候變化的影響,除了對自身的社會、經濟、生態等造成影響外,上游會影響下游,全球會影響區域,局地變化到一定程度可能改變區域氣候變化特徵,同時各個因素是互相影響的。因此作好氣候變化應對,必須構建多方協作的機制,包括氣象部門內部的協作以及氣象與其他各部門合作。依託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設立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專門機構,負責流域氣候變化檢測,同時負責氣候變化應對研究與協調,為**規劃、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是上下結合,流域省內氣象部門合作,加強和提高氣候與氣候災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功能,努力提高預報準確性和對極端事件的預見性;二是進一步弄清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尤其是某些主導地位與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做科學的評估;三是與能源、交通、農業、水利、水產、林業、環保等部門結合,進而弄清學科交叉的層面,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主要「結合部」,為各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氣象服務;四是與相關部門結合,**制定各類措施,如農業溼地修復、重建措施,採取寓工程措施(水利建設)、生態措施(退田還湖、還殖、還林、還草;或應用生態學原理,用系統工程方法,按照生態序、時空序、產業鏈序,對作物實行連、間、套、混作)、生物措施(如培育轉基因抗蟲、抗病、抗逆作物品種、生物防治等措施)、農藝措施(栽培、水肥管理等措施)於一體的綜合措施,優化農業或農田生態系統;五是為當地黨政領導提供對未來氣候趨勢變化的預估和可能對農業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及對策建議。

(二)流域開發利用,應同時設立長期的立體氣候監測網路

流域經濟開發方興未艾,三峽大壩投入使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上馬,金沙江下游河段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座電站的梯級滾動開發,長江上游已進入開發的高峰期,20年內長江干流及岷江、烏江、雅礱江、嘉陵江等支流將建上百座電站。

而重大工程不僅需要進行前期論證,還必須同期進行監測和模擬,科學評價其影響。近百年來,人們利用強大的技術手段,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但結果並非都盡如人願。諸如用人工運河溝通五海、修建大型水庫堤壩水力發電等,工程完工後,雖說當時效益顯著,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所以重大工程的建設必須進行同期的監測模擬,及時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的負面影響。

(三)建立中游生態監測系統,構造生態保護新架構

國內外區域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生態環境系統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支援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功能的弱化,必將導致區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生態環境系統的優化,則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由於氣候變化等各種原因對該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可利用空間逐步縮小。

梯級排程與開發,使得中游地區生態變化影響首當其衝。江漢平原是一個獨特的農業溼地生態系統,具有生物的多樣性、較高的生產力和巨大的資源(水土、動植物以及與之關聯的氣候等資源)開發潛力,該地是全國糧、棉、油、魚、豬、禽、蛋等重要商品生產基地,其產量在湖北省佔全省總產量的55-87%。長江三峽截流後,大壩攔截造成江水下洩量減小,使江漢平原上的分洪區失去分洪、蓄洪作用,除了江水提灌外,再不可能有大量的客水補給,又因南水北調工程,也將會使江漢平原缺少50億立方米的補償水,這兩大工程不可避免地會給江漢平原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

未來氣候變暖,水資源總量減少,昔日溼地農業生態區將如何演變?下墊面的「旱化」,對本地、區域乃至全國氣候又會帶來什麼影響?中游地區的生態面臨著新的問題。

通過中游地區生態監測網路建設,設立以衛星遙感為主幹,配合地面氣象生態監測網路和衛星地面監測校正基地建設,共同構成立體生態監測網路,開展由定性到定量的監測、分析,弄清氣候變化與流域梯級開發後,對中游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生態脆弱性的表徵,為該地區生態系統改善、修復、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天氣的變化是由什麼形成的,天氣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天氣是一定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狀態 如冷暖 風雨 乾溼 陰晴等 及其變化的總稱。天氣系統通常是指引起天氣變化和分佈的高壓 低壓和高壓脊 低壓槽等具有典型特徵的大氣運動系統。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 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範圍的天氣形勢,構成半...

海水溫度是如何變化的,海水的溫度變化是怎樣的?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由於太陽輻射首先到達海水錶面,海水溫度隨深度而發生變化。海水越深,水溫越低,而且深層海水的水溫年變化幅度也越來越小。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1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經常保持低溫狀態。不過,在大洋底層的海水由於受到地殼內岩漿活動的影響,溫度有時候也會出現異常的變化。海水溫度是海水的...

變化電場是怎樣產生磁場的,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磁場的方向怎麼判斷?

簡單的說,一個靜止的電荷周圍可以認為存在一個靜電場,因此靜止的電荷周圍沒有磁場。而一個勻速運動的電荷周圍是一個動電場,會產生磁場。電磁理論除了庫倫定律無法解釋 作為公理 別的已由狹義相對論進行了深刻的解釋,代價是承認相對論為更基本的理論。相對論的基本假設已有大量實驗驗證,是可以上升為公理的。在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