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有什麼特色臺灣民居有什麼特點!

2021-03-08 08:47:01 字數 5296 閱讀 3849

1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建築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以下七個文化型別:

1.史前建築(西元7,000-500)、2.南島建築(7,000-1970s )、3.

荷西建築(1622-1670)、4.漢式建築(1640s-1950s )、5.西式建築(1860s-2000s)、6.

日式建築(1895-1950s)、7.現代建築(1990s- )。

「南島建築」即是由臺灣南島語族族群所興建的建築。其建築有浮腳樓、土臺屋、海岸浮腳樓及船屋四大類。臺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文化特徵與南島語族的其它地區類似,但是似未營建海岸浮腳樓及船屋。

在高山族中,除了魯凱與北排灣、賽夏與泰雅族之外,其餘各族擁有不同的建築文化。多數族群採取集村方式,居址自高山臺地、山坡地、河階臺地到平原,相當多樣。在各族中,以達悟族人兼有地下式(主屋)、地面或半地下式(高屋)及浮腳樓式(涼亭)三種建築型別,最有利於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族人的生活行為;以及魯凱與北排灣族以石板為主要建材最具特色。

其餘的多為以竹、木、卵石、石塊為建材,住屋采地面式或淺穴式,穀倉及會所則為浮腳樓式。

臺灣的平埔族群的聚落多采小集村分佈,並且定期性的遷移居址。平埔族群的建築,以大肚溪為界,以北多為浮腳樓式建築,以南者之住屋多為土臺式建築,其禾間(即俗稱之穀倉)則仍採浮腳樓式建築。無論是浮腳樓式或土臺式,其屋身及屋頂均以竹木為建材。

最具特色之處在於許多族群住屋採外斜式牆身,其形式令人聯想到船舷,或許與平埔族群之文化根源或文化傳播習性有關。

「荷西建築」有城堡(castle)、堡壘(fortress)、街市、公共設施、商館、住宅、教堂(修道院)、營舍及學校等。其中由荷人所興建的重要建築有以下各種:澎湖風櫃尾荷蘭城堡(1622-23, pescadores)、一鯤身熱蘭遮城(1624-43, orange, zeelandia)、一鯤身熱蘭遮市鎮(1628-, zeelandia 大員市鎮)、一鯤身烏特勒支堡(1635-40, redoubt utrecht )、北線尾島海堡(1627, 31-32, zeeburg)、赤崁普羅民遮市鎮(1625-, provintia)、赤崁普羅民遮城(1653-, 55, provintia)、魍港菲力辛根堡(1636, 46-48, vlissingen)、淡水安東尼歐堡(1644, anthonio)、淡水華工街市(tansay cinees quartier)。

由西班牙人始建、荷人改建並重新命名者有:雞籠聖薩爾瓦多城(1626, san. salvador ,後荷人改稱之為雞籠北荷蘭城(noordholland fort))、社寮島聖米樣堡))、社寮島聖安東堡( 1634, san anton ( la retirada ),後荷人改稱之為羅士騰堡( rustenburgh ))、社寮島聖路易司( 1626, san luis )圓堡( koevo, cubo ),後荷人改稱之為艾爾騰堡( eltenburgh )、淡水聖多明哥城( 1628, santo.

domingo ),後荷人於其附近新建安東尼歐堡( 1644, anthonio fort )、雞籠包裡市街( parian )、雞籠聖薩爾瓦多街( san. salvador )。

在歷經 350 多年之後,荷西殖民建築除了城堡( castle )、堡壘( fortress )、街市之外,其餘者多已遭改建或損毀。目前尚存者以淡水安東尼歐堡( anthonio fort )最為完整,而澎湖風櫃尾蛇頭山城堡( pescadores )、熱蘭遮城( zeelandia )及普羅民遮城( provintia )則僅部分存在。

臺灣的漢人社會以福佬人及客家人兩大支為主,兩者在建築文化上並無明顯的差異,所移殖來臺的建築式樣,均屬於閩粵一帶的風格,並因應臺灣特有的自然及人文環境,運用本地的建材,以及平埔族人的部分營建技術,建立了臺灣的漢式建築,此種建築式樣持續到 1950 年代以後才完全被近現代建築所取代。

漢人來臺主要是移民及定居,因而建築物涵蓋官民的各種型別,其中以厝、店及廟為主。由於漢人在早期透過倫常、風水、鬼神、禁忌等觀念建立一套剛性的形式、空間及營建體系,致使其主要的建築型別已發展出固定的模式,無論居住在何處,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即營建出形貌類似的建築,至多在細節上略有不同。漢人來臺之後,同樣地運用其模式來興建建築物。

一般而言,臺灣漢式建築具有對稱的配置、注重空間位階、封閉式的院落、斜屋頂、以土木磚瓦石為建材組砌而成等特徵。

西元 1858 年「天津條約」後,臺灣城(安平)、滬尾、雞籠、打狗開港通商,隨後英、西、德、法等國之稅務司署人員、領事館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醫生等),以及其他洋商、傳教士,甚至於自然科學學者、冒險家、旅行家、攝影家等洋人陸續進入臺灣。此外,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後科技長足發展的影響,地方官也延聘外國專家來臺協助營建相關設施。在這個時期,共有以下各種近代西式建築:

(1) 洋關與領事館的建築; (2) 洋行、傳教士的住宅、學校、禮拜堂、醫院、墳塋; (3) 本地富紳番仔樓; (4) 洋務運動的建設: (a) 交通建設:道路交通、航運、郵政、電報、鐵路, (b) 產業建設:

煤礦、油礦、金礦、樟腦、硫磺、鹽業, (c) 軍械機器建設:軍裝機器局, (d) 教育建設:西學堂、電報學堂, (e) 國防建設:

近代西式炮臺。其中之住宅及辦公廳舍多采陽臺殖民地式樣( colonial verandah style, bungalow )。

西元 1895 年日本治臺之後,原居住於臺灣的一部分洋人持續地興建西式建築,另方面,日本**及民間引進了另一波的西式建築。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派遣留學生前往歐洲學習,另方面聘請英國建築師 josiah conder 等至日本以歷史主義為基礎教授歐洲建築史,其學生辰野今吾得其真傳,辰野氏的一部分學生,如:野村一郎、長野宇平治、森山鬆之助、井手薰等人,加上慄山俊

一、鬆?崎萬長、近藤十郎、鈴置良一等優秀的建築技師來臺,因而將歐洲建築風潮引入臺灣,如: (1) 新古典式樣:

如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2) 歷史主義:如臺灣總督官邸及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等; (3) 近代西式風格:如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等; (3) 漢和洋混合風格:

如大溪店仔厝; (5) 裝飾主義:如臺南警察署等; (5) 近代建築中的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 art nouveau :如臺北公會堂等。

西元 1945 年,國民**來臺,此時的西式建築因強調創造性,在式樣上快速轉變,而屢見新形式,在美國文化影響下,自中國遷臺的建築師們及其後的建築師將國際式樣( international style )、地域主義式樣、後現代建築( post-moderni** )式樣、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 )式樣等引入臺灣。

自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基於統治、居住環境品質、產業開發及移民等需求,在全臺各地建設工作,數量及種類均很多。當時來臺的建築技師們除了引進了近代西式建築風格之外,另外也興建了許多日本本土所習見的建築式樣,較常見者有: (1) 雨淋板式:

具備有木作、以長條木板為牆身、低幹闌、褟褟米及木框糊紙隔間等特徵,雨淋板式建築源自於歐洲,日本系自美國引進,運用於其國內,隨後再引入臺灣,成為許多官舍的建築形式,如:梅屋敷、宜蘭廳長官舍、角板山薰風閣、澎湖廳長官舍、草山御賓館及麻豆總爺糖廠招待所等。 (2) 木作或混凝土作仿宋式:

以日本國內常見、源自於宋《營造法式》的形制而有的形式,有木作或混凝土作,如:曹洞宗兩大本山別院、臨濟宗護國禪寺及北投鐵真院等。 (3) 和漢混用及改良式:

為改變自漢式的和風建築,如:大溪武德殿、臺南武德殿。 (4) 神道教式:

如桃園神社。 (5) 帝冠式樣及興亞式樣:「帝冠式」為於西式古典建築的屋身上新增日式屋頂,「興亞式」為於現代建築的屋身上新增日本屋頂,如:

澎湖廳舍、高雄市驛所及高雄驛等。

1945 年之後,國民**來臺,遷臺及少數的本地的建築師們除了沿續西式建築風格之外,也因民族主義的影響自行地或在**推動下,以西式方法及現代建材興建宮殿式樣或臺灣漢式的建築,如:臺北圓山大飯店、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指南宮凌霄寶殿、臺中孔廟、高雄孔廟及高雄佛光山等;少數的建築師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如同日治時期的「帝冠式」或「興亞式」般,試圖設計出既實用,又具有中國風味的建築物,如:科學教育館、孫逸仙紀念館及善導寺慈恩大樓等。

這類建築多見於**或宗教建築,對於民間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

1980 年代,因本土認同感的追求,本地的建築師開始嘗試以西式建築為主體,將臺灣歷史建築元素新增於形式或空間上,由於喚起了共同記憶,而受到社會的矚目。如:澎湖青年活動中心、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大安國宅及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等。

1990 年代以後,由於文化活動蓬勃發展,以地方自然及文化為主體的建築設計逐漸地受到矚目。稍後,許多強調本土文化風格的大型文化性建築的興建也依次,如傳統藝術中心)、臺灣歷史博物館。

充實歷史文化內涵,為創造自有風格的基礎,自 1990 年代以後,接受完整教育的臺灣年青建築師,逐漸揚棄抄襲西方及日本式樣,接受本土文化的洗禮,開始建構出臺灣現代建築的風格。

2樓:匿名使用者

方塊狀 都往最大使用面積蓋的-.-...很醜

騎樓也是臺灣一大特色

3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多臺風**,這和日本很像,又被日本統治了50年,所以臺灣的街道建築和日本很像。

臺灣民居有什麼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民居...有個很大特點...騎樓。

因為臺灣常下雨,還有其他因素,所以早期蓋的樓都是把一樓的門面往內縮,空出一條走道給人們行走。

但因為臺灣的摩托車很多,所以騎樓有一半又變成摩托車的停車場。這種早期的樓一般都是方正的,沒啥特色,大約四~五層,頂樓加蓋,沒有電梯。新式的樓和內地小區型態類似,但公共設施比較少(畢竟臺灣地少)。

臺灣信奉道教+佛教的人很多,而習俗是每一個村就會有有個土地神管理,因此土地廟非常普遍,但北部因為城鄉差距已經不明顯,土地廟多半會隱藏在社群的一小角落。

另外還有所謂的宮廟,很多"自稱"有神靈感應的人,說是領天命要開宮,也會在社群裡開宮廟,平時固定時間會"辦事",所謂辦事就是起乩幫信徒解惑、收驚、斬桃花...甚至還有問簽賭明牌之類的。

到桃竹苗一帶,早期蓋的房子大約都是兩三層透天厝,而且多半習慣用木質橫推門,這一帶屬於客家人聚居地,所以是農田和透天厝並存,市區也就類似北部。(我是客家人)更早期的古街會保留殖民時代建設的西洋樓,外表都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石雕裝飾,這個在臺灣一些早期比較發達的地區都有。

另外就是還會保有一些閩南式的四合院建築,和少數客家早期建築,這種都相對漸漸稀少,因為多數都拆了蓋樓房。(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早期移民的大宗,現在也是人口的多數,但閩南人最多,大約有70%)

再往南,民居間的距離就漸漸拉大,中間多半是農田。除了中心都市有高樓和小區以外,一般房子也是兩三層的透天厝。

原住民的部落建築就比較難描述了...因為現存的也少了,多半都是為了觀光事業又重新蓋的,這種建築多半分佈在臺灣東部山區。(看下東南亞的屋子,有些類似)

整體來說,臺灣的早期建築除了保有閩客先民文化,還兼有外來民族的文化洗禮。矮樓房的建築其實比較乏善可陳,也沒有具體的都市規劃。不過新一代的高樓層建築就各有特色,內部裝置也先進。

另外,臺灣不管什麼樣的房子,在建築時都會考慮到防震,畢竟臺灣似乎沒有哪一年不發生有感**的。

臺灣有什麼特色美食,臺灣都有什麼美食啊?

jb毛炒蒜毫,巴子肉炒土豆 三杯雞,玫瑰大蝦,滿掌金錢,炒掛竹筍,荷葉香魚,麻油雞 還不都是從大陸學去的 臺灣都有什麼美食啊?臺灣美食聞名世界,散落在民間的小吃成千上萬,臺灣匯聚著來自中國各地的人們,他們帶來家鄉的飲食,與當地食物和烹調相結合後,發展出獨特的美食料理。現在就向大家推薦幾種臺灣美食。1...

臺灣特色小吃有哪些有哪些臺灣特色美食你一定會推薦?

臺灣小吃有很多,而且很多都是 於大陸,或者西方,但是又經過加工進化,具有了自己的特點。比較著名的有如下 1.林家肉圓 就是糯米皮,裡面包有叉燒肉,北方是蒸的,南部或中部有炸得,味道略微發甜.2.肉燥飯 就是滷肉末澆在飯上,很香。3.飯糰 有9種餡,魚鬆,香菇,肉,可口的早餐。4.大腸包小腸 大腸是用...

這個是臺灣的什麼建築,臺灣這個建築叫什麼?

我高雄85大樓 tuntexskytower 又稱東帝士85國際廣場 東帝士建臺大樓 tuntex chien taitower 世界著名高樓。位於臺灣高雄市苓雅區,緊鄰著高雄港和新光碼頭,是南臺灣最高的摩天大樓。不僅是南臺灣的地標,也是世界第13高的摩天大樓。樓高347.5米,加上天線共高3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