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是透過哪些制度的變革來強化皇權

2021-03-08 04:09:06 字數 5056 閱讀 3979

1樓:快來響亮星空

一、秦朝創立**主義**集權制度

1.皇帝制度

特點:皇權獨尊、大權總攬、皇位世襲、至高無上

2.三公九卿制

特點:以皇權為中心;**官吏相互配合、互相牽制,大權集於皇帝手中

3.郡縣制

實行的原因: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國家**;加強**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二、漢朝鞏固**主義**集權制度(「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1.在**,實行三公九卿制,開創「中外朝」制度

①「中外朝」制度

兩漢時期**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

在**行政設三公九卿,秦時即有,漢朝亦設,但到漢武帝時又形成了「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顯重要。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被稱為「外朝」。東漢光武帝時進一步剝奪三公許可權,擴大尚書檯的權力,「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些又是與秦時不同的。

2.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並最終以「推恩令」的頒佈消除封國的隱患

①.漢仿秦制,實行郡縣制,但同時懲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復諸侯王分封制。西漢初,郡設太守、國設相,作為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西漢建立後,很長時間裡,封國的勢力一直比較強大。

②.「七國之亂」後,雖然景帝採取了一些削弱諸侯王勢力的措施,但地方分權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③.漢武帝在位期間,採納主父偃的獻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體制上實行強幹弱枝。推恩的辦法易於為有關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不斷加強了**的統治,也不斷削弱了地方的力量,這對於封建君主****集權政治體制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三、隋唐**主義**集權制度的完善

1.在**,實行「三省六部制」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②.隋文帝時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書省下設六部。

③.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可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2.在地方,郡縣制發展為州縣制,中期始設節度使

①.唐朝前期在地方實行「州縣制」

②.唐睿宗為了加強西部與北部邊防,於710年開始設定節度使,以掌管地方軍政。開元以後,唐**在沿邊相繼設立了安西、北庭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經略使。節度使設定之初,對穩定邊疆形勢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但是,募兵制的實行,使邊將得以專兵,節度使的勢力不斷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尾大不掉,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

③.安史之亂後,唐**不僅對參加叛亂的節度使不予追究,而且還任命安史舊部擔任節度使。平叛過程中設定的節度使也大多保留下來。這樣,藩鎮割據的局面進一步擴大,史稱:

「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這些節度使名義上是唐**的節度使,但實際上「雖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集權嚴重削弱。

四、北宋**主義**集權制度的加強

這一部分內容較多,名詞概念既多且難,教材沒有充分,教師只需抓住****從軍事、行政、財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的權力,從而加強了**集權即可。

1.政治上:在**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在地方派遣文官到各州任知州,取代節度使對郡(州)的行政權,同時各州又設通判,主要負責監督知州,各州公文必須有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能有效。

2.軍事上:在**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分散統兵大將兵權,將兵權一分為三,只能統兵不能調兵;設樞密院負責調兵而不能統兵;

在地方上實行更戍法,定期讓軍隊調換駐地,統兵將領留駐原地;地方軍隊的精壯之士入選**禁軍;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達到「強幹弱枝、守內需外」的目的。

3.經濟上:在**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政權;

在地方設轉運使,將地方大部分賦稅收入運送**,斷絕地方割據的經濟支援。

4.司法上:規定地方司法人員由**派文官擔任,死刑必須報**複稽核准。

5.北宋加強**集權的特點: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②分割權力、互相制約;③強幹弱枝、守內虛外。

6.積極作用:加強了**集權,剷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消極影響:過分集權導致**機構重疊,財政開支龐大,軍隊指揮不靈,地方財政困難。導致北宋出現「冗官、冗費、冗兵」現象,成為「積貧積弱」的根源。

五、元朝**主義**集權的新發展

1.在**,設中書省,取代前代的三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構。

元朝後期,中書宰相的權力過大,影響皇權**。

2.在地方,設行省

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長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地區設宣慰司

3.行省制度的創立及意義。

元朝在地方設定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定宣慰司進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六、明朝君主**的加強

1.在**,廢中書省和丞相,權歸六部,皇權集中;

作為補救措施,明朝出現內閣;

①.明太祖設殿閣大學時做為侍從顧問,但大學時很少參與決策;

②.明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與機密決策,「內閣」形成;

③.後來大學士有票擬權,權力擴大;

④.明朝中期,為了限制內閣,皇帝以司禮監太監牽制內閣

但是內閣終究不是決策機構,僅僅是內侍機構,其權力並非源自地位和制度,而是皇帝的個人支援和信任。

2.在地方,廢行省,權分三司,大權統歸**

明太祖鑑於元朝地方行省權力過大,廢除行省,設三司

改元朝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

設提刑按察使司,統管地方監察、司法;

設都指揮使司,統管地方軍政。

七、清朝君主**的強化

1.在**,強化皇權

①.清初,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

②.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要事務,使中樞權力一分為三,皇權集中;

③.雍正設軍機處,參與軍國大事,但是沒有決策權,只能照旨擬文、跪受筆錄,從而使全國大權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發展到頂峰。

2.在地方,加強**集權

①.恢復行省制度,一省設一巡撫,兩省及其以上設總督,下設三司。全國共18個行省。

②.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分別設5個將軍轄區,2個辦事大臣轄區,1個蒙古盟旗。

③.加強對**地區的管理,冊封**、班禪,派遣駐藏大臣。

④.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實行「改土歸流」。

2樓:司馬鑄劍

(1)宰相制度的廢除: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明太祖認為丞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

2023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別隸屬於**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統領**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影響,有利於防止權臣**,鞏固統治;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使中國歷史上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延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君主**進一步加強;但是廢宰相,過分集權於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後的太監亂政.

(2)內閣的出現:明太祖設定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後來,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後期實際掌握了宰相的權力.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內閣是君主**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3)軍機處的設立:清初,**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康熙帝設定南書房,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加強了皇權.雍正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又設定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

軍機處的設定,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強,**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主義**集權發展到頂峰.

中國古代是怎樣從制度上強化皇權的

3樓:初級提問者

秦漢(公元前

221年~公元220年)

秦①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皇帝稱號,建立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

②從**機構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縣官吏,創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從而奠定了**集權制度的基礎.

漢 ①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並行制.

②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集權.後期分全國為13州(監察區),設刺史,負責監察諸侯和地方**.東漢時刺史權力日增,至東漢末年發展為州郡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年~589年)

掌握實權的顯示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

①隋初,隋文帝廢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唐代地方行政制度與隋唐相同,唐太宗依三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

②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發展為藩鎮割據局面.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907年~2023年)

北宋 ①在軍事上,杯酒釋兵權,同時抽掉各地精兵充實禁軍;

②在行政上,由**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在州縣上,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又將唐的「道」設為「路」;

④財政上,地方稅收大部分由**掌控.

元朝 ①內容: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

②意義: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製的開端.

明清時期(2023年~2023年,鴉片戰爭以前)

①宰相制度的廢除(宰相制度妨礙皇權集中)

②內閣的創立(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③軍機處的設計(上傳下達.雍正時期君主**制度發展到頂峰)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

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 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 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具體的變革有以下方面 1 從國家政局看 國家由 逐...

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存在

經過隋唐宋三朝的逐步完善,科舉的確幫助一部分人突破了階級,實現自己的抱負,對國家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宋朝,想要入朝為官,考試是必不可免的。而且,通過考試選出的 也並不是只會讀書,他們在管理政務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科舉制度所堅持的是 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 的...

中國歷史上廟號為祖的皇帝是哪些人

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 一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 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唐高祖李淵 566年 635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