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平仄到底是什麼含義?寫詩詞時要怎麼注意平仄

2021-03-07 21:22:55 字數 6447 閱讀 7910

1樓:匿名使用者

何謂平仄?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

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

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

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

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

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

「陰上」.「陰去」.「陽平」.

「陽上」.「陽去」.「陰入」.

「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錶如下: 陰陽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

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

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

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

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

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

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

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

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

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

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

[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

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平仄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

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仄.按字**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

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

它們就形成了兩大型別.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

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

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

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

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

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

[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

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

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

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

連上聲.去聲.入聲.

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

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

把陰上.陽上.陰去.

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

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

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

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

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

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

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

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

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

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

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

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

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謝謝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詩詞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單數字。

說「大致是」,或說「基本上」,是因為詞的平仄要求比詩嚴格,平仄變化比詩複雜。差異由詞的句法和音律與詩有別來。先說句法。

詩,尤其近體,無妨說,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六言的作品極少)。詞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舉例說說兩端的較少見的。

一字的有大斷、小斷兩種,如《十六字令》的開頭一字要斷句,入韻,是大斷;許多領字,如「·漸霜風悽緊」,「·悵客裡光陰虛擲」,加點的字讀時要頓,是小斷。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換頭處,如「明月,明月」,「·江·國,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蕭聲咽」,「秦樓月」。

超過七字的數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八字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九字句,「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是十字句。再說音律。深追,可以細到如李清照在《詞論》中所說:

「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我們不敢這樣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詩那樣,只滿足於平平仄仄的變化。超出詩以外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較粗,是平仄的變化不是平平仄仄式。還可以分為縮短和延長兩種:縮短是不到兩個字就變,如《如夢令》的「如夢,如夢」(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淚珠滴」(仄平仄),《六醜醜》的「願春暫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長是超過兩個字才變,如平韻《憶秦蛾》的「桃花紅」(平平平),《蘭陵王》的「似夢裡,淚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黃鶯兒》的「黃鸝翩翩」(平平平平),《聲聲慢》的「慘慘慼戚」(仄仄仄仄),《夜半樂》的「漁人鳴榔歸」(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駐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

另一類加細,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還要限定用仄聲的哪一種。如《永遇樂》的「尚能飯否」,「否」一定要用上聲;《瑞鶴仙》的「又成瘦損」,「瘦」一定要用去聲;《紅林檎近》的「蕭索水雲鄉」,「索」一定要用入聲。(《憶秦娥》、《賀新郎》等習慣押入聲韻的詞調,韻字當然要用入聲。

)這麼瑣細,初學怎麼辦?有勞、逸兩種辦法:勞是對照詞譜,逸是大致照讀詩那樣讀(注意平仄變化和韻字)。

當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勞的一條路。 總括以上所說,以下面兩首為例,加點的字,讀音就應該從舊,以求不破壞**美。 好雨知時·節(jiè),當春乃·發(fà)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jū)·黑(hè),江船火·獨(dù)明。曉·看(kān)紅·溼(shì)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正單衣試酒,悵客裡光陰虛擲(zhì)。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jì)。為問家何在?

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guò)。釵鈿墮處遺香·澤(zè),亂點桃溪,輕翻柳陌。多情更誰追·惜(xì)?

》但蜂媒蝶(diè)使,時叩窗·槅(gè)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xì)。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biè)情無·極(jì)。殘英小、強簪巾幘(zè)。

終不似、一朵釵頭顫嫋,向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xì)。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dè)?

(周邦彥《六醜》) 最後說說理論上沒啥實際上也許會碰到的一個問題,是:讀,從舊(就說是為數不多)有困難,完全從今不成嗎?困難有不同的**。

一個小的是與「省力」有矛盾。這在前面已經談過,圖省力,就只好犧牲**美。兩條路只能走一條,走哪條是個人的自由,不必勉強,勉強也沒有用。

另一個大的是與推廣普通話有矛盾。據我所知,電臺和電視中讀詩詞,就以此為理由,一律照今音讀。這是集體的自由,也不必勉強。

但這會引來一個小矛盾,是:讀,大多是描畫某一首如何美,這美包括意境美和聲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誦,比如與「今夜鄜州月」對稱的「閨中只獨看」,讀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聲音就成為相當難聽了。怎麼解決才好?

難免左右為難。這就更足以證明,讀詩詞怎樣發音還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參考資料:

網上查的

七絕詩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到底是什麼意思

漢語拼音中一聲和二聲為陽平陰平,三聲和四聲歸為仄聲,但也有例外,如一,郭,發,別,傑等等雖然是一聲或二聲,但是作為仄聲字處理 小學都學過 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平就是一二聲的字 仄就是三四聲的字 一二聲為平聲,三來四聲自為仄聲。七言絕句也叫 七絕bai 每首四句,du每zhi 句七個字,共二十dao八個...

贏的解剖含義到底是什麼贏的含義是什麼?

中國字講究方正有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意義非常深刻。贏 這個字實際上 包含 了五個漢字,也包含了五個贏家所需具備的態度 第一個字 亡 亡代表要有危機意識,我們必須要隨時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化過去成功的經驗往往是未來失敗最大的主因,安逸的日子過久了,我們會越來越喪 失鬥志 有一個敵人或競爭者的好處是...

三創的含義是什麼啊三創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啊

三創 概況 三創 的含義 建立上海市文明城區 國家衛生城區 國家環保模範城區 三創 的意義 三創 工作是我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有利於加快上海國際化工城建設 有利於優化金山市民生活環境,提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