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的由來禪茶一味何以解釋?

2021-03-07 19:29:27 字數 5055 閱讀 2112

1樓:匿名使用者

「 吳越之地,古來佛法興盛。鑑真東渡,霞幕北飛,弘法律宗於東瀛, 傳道禪宗於高麗。湖州以吳興之土,太湖之濱,風水暢達,人傑輩出。

風景文化,尤以妙西為盛,茶道創於斯,韓禪源於此,茶禪一味,自茲淵源。

昔樑武以東方妙喜佛國,建妙喜寺。妙西因寺而名,產絲茶,聚高士。唐人陸羽,自楚地適湖州,寄寓妙西苕溪,結廬隱居,得以識詩僧皎然,二人交以詩,會以茶,成緇素忘年之交。

烹茶之儀,陶騰歷練,妙西茶,清泉水,匯做浮雲青萍,漂泊無根,恰若萬物各遷流,聚散多無常,眾生以無常因,生煩惱果,人生甘苦,莫盅於一杯之內。

飲茶之悟,精神莊嚴,眼耳鼻,舌身意,體味六根六識,啜苦咽甘,渾似一杯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事以辛苦味,得歡喜心,證悟之道,皆蘊於一飲之中。

由是皎然以飲成詩,得「茶道」二字,陸羽以悟求道,著《茶經》三卷。茶道、茶經,流傳天下,及於朝鮮、日本,凡烹茶行禮之處,皆以陸羽為「茶聖」。

南宋末年,石屋清珙禪師行至妙西,駐錫求法,品茶修禪。座下高麗**普愚太古,學成歸國,尊為國師,得開太古禪宗,衣缽相傳。

茶禪一味,傳承至今。妙西鄉民,熟知茶性。茶經烘焙,始出清香,方啜含苦,待咽則甘。

由此得「我是一片茶葉」之悟,先辛苦,後甘甜。所謂茶即禪,禪即是茶,茶中有我,禪中無我,覺大千之浩瀚,知人慾之卑小,生悲憫,感慈懷,以「無我」境界,行無私奉獻。為彰此德化,樹碑以志之。

」百年丹紅-茶話專題-紀錄片|茶禪一味·霞幕北飛 http://t.**/rpredhm

2樓:夢殤

清代魏源描寫徑山的詩句頗富情致:「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聲。遠山青綠近山碧,大泉鐘磬小泉琴。

」詩中之景左右映照,出入自如,遠近呼應,大小相許,描摹出徑山的泉清、谷深、山碧,和著山中禪寺鐘磬聲聲,既讓人心曠神怡,又發人深省,一如徑山茶禪。 徑山因山上有東西兩徑而得名。西去杭州五十四公里,地處餘杭長樂鎮,為天目山脈的東北峰。

蘇軾詩云:「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鐙相迴旋」,極言徑山氣勢奔騰,如駿馬飛馳。

唐天寶元年,江蘇崑山法欽禪師尊其師「乘流而行,遇徑即止」之命,泛舟苕溪,結廬徑山。大曆三年(七六八),代宗賜法欽法號「國一禪師」,又賜建徑山寺。自此之後,「聞鍾知淨土,路轉見琳宮」,成為一方超然彼岸的佛國聖地。

歷史上,徑山古剎,六易其名,且均由一代帝王賜額,然以宋孝宗授封的「徑山興聖萬壽禪寺」最為出名,延用時間最長。

南宋紹興七年(一一三七),大慧宗杲奉旨主席徑山。一時龍象駢集,臨濟宗風大興。嘉定間,對江南禪院進行列位。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列為五山十剎之首,冠蓋叢林,被譽為「天下東南第一釋寺」。明神宗萬曆初,紫柏真可禪師發願募刻《大藏經》,十七年創刻於山西五臺山妙德庵,後因山中苦寒,不便刻經工作,再加地處偏僻,材料運送十分費事,四年後即南移至徑山寂照庵續刻,故以「徑山藏」稱之。《徑山藏》改梵策為方冊,易印刷,便流通,並經嚴格校勘,正確度高,故在歷代《大藏經》中佔有重要地位,素為國內外所重視。

《徑山藏》的刊刻,無疑是徑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頁。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贊徑山藏》詩云:「徑山一疏吼寰中,野燒蒼涼吊達公。

何處復求龍象力,金光明照浙西東。」五峰環抱,深山春遲。山回物靜,鬆籟吟風。

因為氣候、環境的獨特與優越,徑山茶擁有「天然味色留煙霞」、「氤氳香淺露光澀」的清絕風味,而為世人譽為「真綠、真色、真香、真味」。山上多泉,泉清水洌。唐代「茶聖」陸羽對徑山茶曾作兩次考察,寓居徑山雙溪的將軍山清泉左近,挹泉烹茶。

後人把這泓清泉叫作「苧翁泉」、「陸羽泉」,以示紀念。北宋翰林院學士蔡襄遊徑山時,見泉甘白可愛,汲之煮茶。泉清茗香,令人灑然忘疲。

自古以來,飲茶與參禪密切相關。品茶,先苦後甘;參禪,在生死輪轉中尋求徹悟解脫。品茶,目的是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工夫裡品味悠然的心境;參禪,無非是「放下著」、「吃茶去」,在頓悟的一瞬間雲淡風輕,清靜和寂。

因此大凡名山古剎都自植茶供採摘飲用。徑山茶相傳最早就是法欽手植,用以供佛,以後廣為種植。白雲僧舍,茶香嫋嫋,徑山茶、臨濟禪,就這樣融為一味,難分彼此。

徑山禪門結合禪、茶,發展出一套步驟嚴格、系統完備、儀式威嚴的茶宴、茶禮。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這便是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於世的「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渡東洋,和敬寂清道德揚。」日本茶道源於徑山茶宴。南宋端平年間,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從徑山嗣法回國,帶回《禪苑清規》一卷。

後來,圓爾依此為藍本,制訂了《東福寺清規》,《清規》中有程式嚴格的茶禮。茶禮流傳民間,發展為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即日本茶道。

徑山茶宴,似唐風宋韻的不絕餘音,遺落在扶桑土地上。如今,圓爾辨圓建立的東福寺依然嚴格遵循祖制,七百多年來,每到圓爾辨圓的忌日,茶宴都會在莊嚴肅穆、虔敬真誠的氣氛中上演,一年一度,永不斷章,茶的盛宴醇厚芬芳、禪的意味綿久悠長。

禪茶一味何以解釋?

3樓:匿名使用者

茶:之最高境界為之心, 禪: 之最高境界為之無。

心:不被物所迷, 茶禪一味 : 即茶即禪、即禪即茶。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4樓:lee羅亞輝

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

,「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則要靜心息慮體味。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茶的起源和茶源的佛教傳說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最早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20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5樓:匿名使用者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簡單解釋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茶禪一味的出處,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 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 吃茶去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 茶禪一味 其真跡被 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 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 回吃茶去 宋 答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

愛是不是隻是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回報

愛情愛情是兩者之間的吸引,然後是付出.沒有人能說出愛情是什麼 只能自己去體會.不相信愛情的人不是因為他不相信愛情而是愛情它還未光顧到你.當然愛情不能當飯吃但它卻是精神上最好的糧食,它只存在在物質基礎上.當一個人能很好的生活在這個世上的時候那麼他此時所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慰籍.就想你活在這個世上需要獲得...

一味的容忍到最後會變成懦弱嗎

容忍要有個限度!不能什麼都忍呀!最後都成忍者神龜了!有時候忍不能解決問題就要強硬一點了!我覺得這不是懦弱,而是你內心非常非常愛他的表現,我原來也和你有過相同的遭遇。給你支一招 下次他再做錯事,你可以大聲訓斥他一頓 一定要凶 或者對他不理不睬幾天 就象一個陌生人 我相信他再以後會收斂很多,祝你們愛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