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虞美人》賞析

2021-03-07 11:40:07 字數 4976 閱讀 9064

1樓:愛超女何潔

虞美人(李煜 南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嘆,生不逢時。也許在盛世,他是一個開明君主,也許不在帝王家,他是一個絕代詞人。但,沒有也許,「千古詞帝,昏庸帝王」是世俗給予他的評價,可歷史誰又說得清呢。

我就是欣賞他,欣賞他的儒雅,欣賞他的才華,欣賞他的浪漫。

李煜,原名李從嘉,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後以「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大概是希望自己對於南唐,就像是日月對於天地吧,可以使之重煥生機,可終究事與願違。

在位15年,降宋後封違命侯。雖說是個侯爵,但卻有名無實。「違命」二字,本就是宋太祖對李煜的諷刺。

所以,李煜在北宋的三年,承受的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從一國之主到階下之囚,李煜或許花了很久才接受「違命侯」的稱呼。他只是懷念著,思念著,那物是人非的江南故國。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他被痛苦塞得滿滿的,便做了個速記員,他的毛筆蘸的是墨水,流的是生命的哲學。

這首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在美麗的七夕之夜,李煜的42歲生日時完成。通過今昔交錯對比,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這是他的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聞聲於外,宋太宗知道後,震怒,賜酒將他毒死,結束了李煜3年的囚徒生活,結束了李煜身不由己的一生。

這裡想說明一下,李煜所服的毒酒,名曰「牽機」。此藥藉助酒興,會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後佝僂而死,頭與腳蜷在一起,狀似牽機,死狀是極其慘烈的。

這首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

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

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

夜闌人靜,明月曉風,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聽著春風,望著明月,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悽楚和無奈!

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詞人在這裡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

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

「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

「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

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

以上是官方的,應試的賞析。其實我覺得讀詞,就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與共鳴。

我是偏愛李煜的,他詞總是一波三折,迴環往復。他有一種抵抗孤獨的姿勢,僵硬而又柔軟。但最後,似乎總是徒勞無功。

我們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將詞句一句句拆開分析:**用了平聲,**用了仄聲,什麼詞與什麼詞相對應,這句表現了詞人什麼感情......我們可以理智的指指點點,這兩句如何,那兩句有如何。

他卻不可能想我們一樣理智。

在他問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我們除了被那巨大的悲傷命中,又能說些什麼?

他已經累了,就連春花秋月,他一直愛著的東西也厭倦了。在那個時候,他對活著本身都是滿心怨恨的。

未來和他的心意背道而馳,過去是他無論如何都掙不脫的網。與其說他能把悲痛寫得酣暢淋漓,不如說他的生命本就包含了強烈的悲劇意味。

他想放下,卻不會忘記;他想麻木,卻偏又敏感。

上天許是企圖通過他的手,給這個世界留下一筆永不退色的硃紅,然而,卻不得不犧牲了他的一生。

到最後,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救贖了。後主的死亡不痛苦,這是我篤信的。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出生重瞳,帝王之相,卻生性文雅,漠視官場。或許,這就是宿命吧——無奈為人君。這一生,是幸?抑或不幸?思悠千載,孰能定論?

生於七夕,卒於七夕,是誕辰,亦是祭日。從李從嘉到李煜,再到後主,這一生,寫下的盡是「無奈」二字……

這是之前我在班裡的一篇講稿,也借鑑了網上的東西,也有自己的加工,其他書上的語句,希望你可以參考。ps.我超愛從嘉的....

2樓:味鄉居

《虞美人》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3樓:唯戀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上闕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恆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的思索。

"何時了" 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

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春花秋月無盡而人生有盡,這不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類之大悲哀。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 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

"月明中" 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 之 "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恆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

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

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以水喻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此句不僅新穎警闢,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

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虞美人》賞析,李煜《虞美人》古詩賞析

虞美人古詩,古詩詞賞析 虞美人 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 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李煜 虞美人 古詩賞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

李煜《虞美人》《相見歡》賞析,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

虞美人藝術特色 1 在強烈的對比中,表現物是人非的感慨 在這首詞中,詞人採用隔句相承的手法,反覆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的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例如,春花秋月 的無休無盡與人世間 往事 的短暫無常相比,雕欄玉砌應猶在 與 朱顏改 兩相對比。如此迴環反覆,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以及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 由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