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如何進行結構調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2021-03-07 08:34:08 字數 5941 閱讀 2981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紡織行業在經過前期的量變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國家。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紡織行業的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需要從量變到質變。主要包括:

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重點增加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建立能力,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技術工藝系統整合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含量、附加值,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跨地區兼併重組,完善落後產能退出和配套政策,這些都是紡織行業結構調整要重點突破的地方。

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主要應當著眼於兩方面問題,第一,消除短缺和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第二,解決生產要素配製效率,推進產業升級。在產業升級中,必須要看到生產要素的集中化趨勢,第一項是優勢企業集中,同時避免某些行業形成寡頭壟斷競爭格局,尤其在資源密集型產業,要推進向大型產業集中,向優秀產業和優秀地區集中。另外,也應重視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深化專業化的分工。

2樓:匿名使用者

堅持扶持骨幹企業與帶動中小企業相結合。支援優勢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積極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危機,增強具有良好業績和發展潛質的中小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後相結合。抓住對行業科技進步帶動明顯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加快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步伐,推動棉紡、印染、化纖、針織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工藝和產能。

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加強政策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加強管理,實現優勝劣汰。加強政策支援和引導,保持行業穩定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產業佈局結構,要抓住產業鏈的高階環節,做精做新製造業,做強做大商貿業,做好做快文化創意產業,做穩做實房地產及配套服務業,各個產業板塊爭取向高階位置邁進。

如何調整我國紡織品行業的產業結構道客巴巴

3樓:xiaoyn1994丶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6-2023年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產業要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區域結構調整。近幾年,紡織行業的產業轉移、區域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大進展,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推動紡織產業轉移有序發展的政策和支援環境。2023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工業產值比重達到19.

7%,比2023年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中部五省提高了3.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中部五省繼續提高1.

1個百分點。產業轉移也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包括龍頭企業帶動以及區域對接等好的模式。下一步在產業轉移中始終要把握好三個基本點,一是把資源環境協調作為根本保障;二是把統籌產業鏈協調發展作為基本著力點;三是產業轉移與東部地區優化提升要同步推進。

要積極推進跨行業的聯合和資源優化配置。紡織工業的原料涉及農業和石油化工行業,裝備涉及機電行業,營銷涉及現代服務業,以及紡織行業的環保和節能、產業用紡織品的終端涉及二十多個產業。紡織工業的**鏈管理、產業鏈建設以及最終紡織產業的由大變強,必須更加廣泛的進行跨行業的經濟技術合作和資源優化配置。

要充分積極利用好跨行業的人才、技術、資本市場,做到充分有效合作,加快行業提升。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當前企業在市場需求變化以及自身轉型升級過程中,一些新的經營模式應時而起,包括電子商務、快時尚、高階和大眾定製等,應該說這是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所採取的一些積極的措施。一些企業在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對行業的轉型和升級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要充分關注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多變,國內儘管政治經濟穩定,但在巨集觀調控政策作用下,也會呈現階段性特徵。

國際和國內競爭加劇,競爭對手如林,對此,都要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

從根本上來說,經營模式變化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既然是戰略問題,就要把戰略的目的、步驟,尤其是出了問題如何應對,都要想清楚,尤其要把自己憑什麼去競爭要思考得更加周到。要真正掌握市場形勢變化和競爭對手情況,要有效地營造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參與市場競爭,以己之長,補己之短,趨利避害,有效規避競爭風險,在適應企業自身發展的市場空間中健康發展。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4樓:匿名使用者

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本實現了由工農業為主向

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 30年來,我國堅持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三次產業中,1979-2023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增長11.

4%,第三產業增長10.8%。從構成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

其中,第一產業所佔的比重從2023年的28.2%下降到2023年的11.3%,下降了16.

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由47.9%上升為48.6%,上升0.

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由23.9上升為40.1%,上升16.

2個百分點。現代經濟的結構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圖1:

1978-202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變化情況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大調整,70%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相當比例的人口轉而從事工業和服務業。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2023年的70.

5%下降到2023年的40.8%,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7.

3%上升至26.8%,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2.

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個百分點。

服務業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徵。交通運輸、批零**、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1979-202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了14.

4倍,佔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

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了12.6倍,佔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

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了30.2倍,佔gdp的比重由1.

2%上升至2.3%。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險、房地產、資訊諮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1979-2023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在gdp中所佔比重由1.9%上升為4.4%,提高了2.

5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2.8倍,所佔比重由2.

2%上升為4.8%,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國際旅遊收入由2.6億美元增加到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世界排名由2023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

2023年國內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達到16.1億人次和7770.6億元,比2023年分別增長4.

8倍和44.7倍。

二、農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由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農村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農民無權決定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農業產業結構長期處於「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以糧為綱」的狀況。隨著**方針政策的調整,由「以糧為綱」轉為「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民根據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開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明顯下降,林、牧、漁業比重顯著提高。

種植業由2023年的80%下降為2023年的50.4%,下降了29.6個百分點。

林、牧、漁業所佔比重分別由2023年的3.4%、15%和1.6%變為2023年的3.

8%、33.0%和9.1%,分別提高了0.

4、18和7.5個百分點。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進展明顯。

在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獲得大發展。1979至2023年,棉花產量增長2.5倍,油料產量增長3.

9倍,糖料產量增長4.1倍,水果產量增長26.6倍。

糧食、經濟作物和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比由2023年的80.4∶9.6∶10轉變為2023年的68.

9∶26.65∶4.45,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明顯提高。

畜產品構成中,豬肉佔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2023年的94.2%下降到2023年的62.45%;牛羊肉則上升到14.

51%;禽肉等也佔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產量快速增長,在畜產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農業生產佈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

目前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新疆棉花產業帶。2023年,棉花、小麥、大豆、油菜籽、玉米產量前5位的省區①佔全國產量的比重達75.9%、73.

2%、69.8%、63.7%、52.

9%,分別比2023年提高18.0、17.3、11.

4、3.7和4.1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經營形式不斷髮展,湧現出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骨幹龍頭企業和專業鄉、專業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到2023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7萬個,帶動農戶9511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38.

4%。三、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升級,基本實現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紡織機械行業的自動化技術有較明顯的提高,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裝置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程式設計控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能源生產技術明顯升級。

2023年國內生產的火電機組,以5萬千瓦和10萬千瓦為主,大體相當國外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電機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冶金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

能耗高、汙染嚴重的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完全被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所取代。鋼鐵行業落後的平爐鍊鋼工藝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高爐、大型轉爐、現代化連軋機組等相繼建成投產,2023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2023年的6.

2%提高了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鍊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重大技術裝備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裝置、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裝置自主化率高達90%,4萬立方米等級大型空分裝置、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成套裝置等關鍵裝置全部實現自主化。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虛擬軸機床等一批國產高檔技術裝備逐步進入市場。 電子資訊、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藥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我國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著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23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共有企業21517家,增加值11621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

7%,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9%,分別比2023年提高3和2.9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23年的37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478.3億美元,年平均增長91.4%,佔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

5%提高到28.6%。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效能運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裝置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訊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進入一個由大變強的歷史性階段

四、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2023年,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構成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24.

0%,工業總產值中佔77.63%;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76.0%,工業總產值佔22.

37%。隨著國有經濟佈局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從製造業、紡織業等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退出,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一批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被關閉,公有制企業面多量廣、過於分散的狀況得到很大改觀,在工業經濟中的數量和產值比重均明顯下降。

2023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僅佔6.1%,工業總產值佔29.5%;集體企業數量佔3.

9%,工業總產值佔2.5%。

參考資料

漢朝紡織業的,漢朝紡織業的資料。

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常識經濟篇。隋唐之前朝代的紡織原料主要是麻和絲。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初年,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主要原料為麻和絲。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

私營紡織業是什麼意思

私營紡織bai業是指由自du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zhi人控股,以僱dao傭勞動為基礎的專 營利性紡織企業。也就是以加工屬 生產 銷售等紡織產品的私營企業。紡織業在我國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我國外匯儲備 ...

紡織業中N代表什麼,紡織品面料行業中T R R C T V R各代表什麼意思

n是尼龍 錦綸 的簡稱,中文名 尼龍 外文名 nylon。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是聚醯胺纖維 錦綸 的一種說法。尼龍可製成長纖或短纖。用這種纖維織成的尼龍 既透明又比 耐穿。由於尼龍的具有耐磨性和柔韌性特性,被廣泛應用到 衣服到地毯 繩索 漁網等,尼龍是三大合成纖維之一。n代表的是n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