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事情為什麼臺灣又被別的國家佔領了

2021-03-07 06:56:37 字數 1754 閱讀 6228

1樓:米格戰鬥機

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給了日本。

2023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2023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202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

2023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臺灣,5月19日頒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宣佈臺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訊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

12月7日,國民黨「****」遷至臺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部遷至臺北市。至此臺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在《馬關條約》中割讓了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至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臺灣省首府臺北,割臺的訊息傳來,「若午夜暴聞驚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

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風雲變色,若無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況下,被腐敗的清**出賣給日本,臺灣人民的悲憤、無奈、絕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體會。

全臺男女老少、市農工商、販夫走卒,鳴鑼罷市,湧入省府,憤怒**朝廷的割臺行為,決心誓死保衛臺灣。臺灣著名詩人丘逢甲寫下血書「抗倭守土」,並帶頭聯名致電清廷,表示「桑梓之地,義與存忘」,願意與駐臺清軍「誓死守禦」。

2023年6月2日,中國全權代表李經方與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停泊於基隆海面的日艦「橫濱」號完成了臺灣交接手續,而臺灣人民則以「臺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在臺灣島上與日軍數月的殊死鬥爭,是為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又稱「乙未戰爭」。

反割臺鬥爭是近代中國一次愛國主義的壯舉。儘管它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它充分表現了臺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忘的緊要關頭,在反對帝國主義侵佔祖國寶島臺灣的鬥爭中,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運,相互支援,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瑰麗詩篇。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各帝國主義國家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序,加深民族危機。

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而且還造成了臺灣和大陸難以彌補的隔閡,遺患至今。

2樓:塔同和甘譽

...首先,

同學,鄭成功是收復臺灣,不是佔領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

將赤嵌城改為承天府,下管二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稱臺灣為「東都」。

他廢除荷蘭殖民者的制度,進行各種改革,發展**,興辦學校,同時號召大陸人民移居臺灣開荒種地,使臺灣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在臺灣開發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章。

但由於多年來連續征戰,加上收復臺灣後,工作特別穿粻扁救壯嚼憋楔鉑盲忙,鄭成功終於積勞成疾,收復臺灣5個後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歲。

《歷史資料書上抄的-

->

3樓:你問我我問誰阿

2023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

2023年 明鄭被清朝滅

2023年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臺灣

2023年 日本戰敗,臺灣迴歸中國

2023年 國民黨兵敗撤退臺灣,統治至今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

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 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1 2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 朱 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 鄭賜姓 鄭國姓 國姓爺 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 鄭延平 1645年 清順治二年,弘光元...

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讀後感

讀 鄭成bai功收復臺灣 有感 古往今來du,數不盡的zhi中國人,為dao祖國幹出了驚天動內地的偉大事業 創造出了多少輝容煌的科學文化。其中,最值得我們驕傲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 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負隅頑抗的荷蘭侵略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臺灣同胞了這夥強盜,為了讓臺灣同胞...

鄭成功在臺灣 內地的南明政權。什麼叫南明政權

因為明朝的首都在北京,清朝滅掉明朝以後,明朝殘餘勢力建立的政權定都都在南方,因此統稱南明。包括弘光政權 隆武政權 魯王監國 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 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隨後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 隆武政權 魯王監國 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