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走向改革開放

2021-03-07 05:22:33 字數 5337 閱讀 7519

1樓:非常雷

據我所瞭解的是這樣的,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

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

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

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

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複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程序探析

2023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2023年 3月,***就明確提出:

「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

2023年10月, ***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2023年8月,***特別強調指出 :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併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 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 告中被規範地表述為: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 表述被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序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2023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已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當作 社會主義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徵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實際程序中,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衝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 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 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衝破了舊觀念的束縛。

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 求實效形成潮流。實踐中,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 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 代化。

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儘管 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從2023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 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使現代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還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

從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加快推進, 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迅 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 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 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 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鉅的歷史任務。

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儘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 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 四個現代化」,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我 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 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

工業 方面,則必須應用以電子資訊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 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就更離不開科學技術。此外, 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裡***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絡:

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闢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

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科 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彌補了國內建設資 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

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

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

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迴圈。

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鑑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 中國經濟發展遵循從 點 到 線 再到 面 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 中國奇蹟 經濟特區作為 點 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2 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如中國陸續建立的眾多國...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有什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 神舟 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 軌道艙 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 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

改革開放的性質是什麼,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性質是什麼

改革是指在社會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對於生產關係,以及其他政策進行區域性調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中國的對外政策進行的區域性調整,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性質是什麼?目的 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