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哈姆萊特第三幕第一場情節的主要內容

2021-03-06 23:44:59 字數 1445 閱讀 6410

1樓:

第三幕是劇情發展的關鍵。這幕戲,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生動地展現了王子哈姆萊特從裝瘋、試探、訓母、殺相,進而遭至流放的曲折過程。它既充分體現出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又能細緻入微地表現出哈姆萊特深謀遠慮,洞察現實,善於思考,勇於鬥爭的性格特徵。

第三幕第一場中,奸王和手下商量好讓王后試探哈姆萊特是否真瘋。哈姆萊特上場後的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著名獨白,它不僅本身是首富於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詩,而且也是把握主人公性格的鑰匙。哈姆萊特是個富於理想、敢於行動的人,但身遭變故,理想破滅。

他奉命復仇,客觀上任務的艱鉅和敵人的強大,主觀上反對暴力而又脫離群眾,造成他在積極行動之中常常產生力不從心和難免失敗的感覺,因而出現內心的矛盾。獨白把他的內心鬥爭、自我矛盾、內容繁雜深遠的沉思和疑慮等等集中強烈地凝聚在詩行之中,從而明白、深刻地表現出一個重要情況--哈姆萊特的思想並不是專注在復仇任務上和克勞迪斯身上,相反,卻深深糾纏和分析到各種帶根本性的社會道德、行為意志、生存死亡等重大問題上面去了。因此,同外部衝突和戲劇行動聯絡起來看,它表明哈姆萊特直到此時還沒有進入同強大對手作短兵相接時應有的精神狀態。

一個虎視眈眈、步步進逼;一個迷惘若失、目標渙散。但是每想到復仇義務,哈姆萊特就一再強烈地,卻又總是無效地譴責自己。這情節本身就蘊含著悲劇性。

哈姆萊特「碰巧」遇到了心愛的戀人奧菲利婭,但他的回答既無熱情又含暗諷,反而流露出不耐煩。他的回答:「不,我不收,我從未送過你什麼。

」這裡的「你」,不是他曾經愛過的人,而是眼前「變了心的」奧菲利婭。這是哈姆萊特的主觀想法和誤解。他突然之間暴怒起來,因為奧菲利婭不善作假的言語和神態,敏感的他一下子看破了圈套,猜中了敵人必在簾後偷聽,並誤以為她是甘當傀儡的。

哈姆萊特一再叫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因為如果她是貞潔的,那她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偽裝的,進尼姑庵可以避免養出一堆罪人來。

哈姆萊特在震怒之下說「已經結了婚的除了一個人,都可以活下去」,這就等於讓克勞迪斯摸到他的底細,破壞了他原想借裝瘋掩人耳目的意圖。這一情節正顯示出王子的不夠老練、不善計謀和容易激動。這樣,克勞迪斯馬上做出了送他到英國去的決定。

可是哈姆萊特還正在準備演戲呢。

演戲開始時,沒有用心看的國王對啞劇中的動作並無反應,沒有從中看出自己的罪行,直到王子解釋路西安那斯是「國王的侄兒」,才驚覺起來。「戲中戲」裡倒毒藥的關鍵性動作,加上哈姆萊特的有意的補充,發揮了威力,國王坐不住了。這時的哈姆萊特極度興奮,「現在我可以痛飲熱騰騰的鮮血,幹那白晝所不敢正視的殘忍的行動」,也就是能夠下定導致行動的決心了。

然而只聽得哈姆萊特說出了一句:「且慢!我還要到我母親那兒去一趟。

」一個跌宕,眼看要上升的戲劇行動,又形成了轉折。這真可以說是情節和性格達到水**融的地步了

2樓:謝紫

國王讓奧菲莉婭去試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瘋,哈姆雷特吟誦大段臺詞,其中包括「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這句名句,對著奧菲莉婭說了一些似真似假的話語,奧菲莉婭很難過。當時,國王和波羅涅斯躲在幕後偷聽,認為戀愛問題導致了哈姆雷特的發瘋。

哈姆雷特和哈姆萊特有什麼區別,《哈姆雷特》與《哈姆萊特》有什麼區別?

其實兩種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音譯過來的,只不過是翻譯習慣不同而已。若您要蒐集與其相關的網頁資料,我建議搜尋 哈姆雷特 因為這種翻譯的普遍性更強。都是同一人,莎士比亞寫的。但是音譯不同 哈姆萊特是朱生豪翻譯的,哈姆雷特是卞之琳翻譯的 哈姆雷特 與 哈姆萊特 有什麼區別?一樣的,不同人翻譯不同。都是...

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簡述哈姆雷特悲劇的主要原因

應當分主客允bai兩個方面。客觀上對方du太強大zhi。主觀上是他太過理性dao 如果是一個 回魯莽的人,答說不定主不是悲劇了。他可以算得上偉大的思想家,而不是行動者,遇事思前想後,考慮周密是每一個思想家的優點和弱點。有人還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說是戀母情緒作怪,不知你能不能接受。性格 優柔懦弱 不...

哈姆萊特語段摘抄及點評,哈姆雷特語段摘抄及點評?

哈姆雷特 1.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2。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 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可在我看來,不過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類再也不能使我產生任何興趣了 3.我近來不知為了什麼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