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國古代的喪葬發展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喪葬禮儀是什麼?

2021-03-06 10:25:39 字數 5395 閱讀 5416

1樓:姚照青

中國原始社會時期,逐漸產生了宗教迷信靈魂不死的觀念,過去沒有親人死後埋葬的習慣。自產生髮靈魂不死的觀念以後,就有了埋葬親人的習俗。唐杜氏《通典》說太古時代凶禮中規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棺槨"。

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這種宗教信仰,對祖先的崇拜觀念,在我國母系氏族就產生了。

夏商周三代時期,殯葬禮儀已向系統化、程式化的方向發展。據記載,當時殯葬禮儀已初具雛形,屬纊、三日大殮、棺槨制度、明器制度等都已出現。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殯葬禮儀已基本具備完形:人初死的時候要舉行復禮,親屬登上屋面向著北方為死者招魂,這叫做「復」。復禮以後便是哭。

哭即是親人對於死者的哀痛悼念,同時也是一種禮節。接著是為死者舉行沐浴禮。沐浴時、脫去死者的衣服,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屍體頭上身上澆灑,再用細葛製成的稀巾洗擦。

沐浴以後便要舉行「斂」的儀式。「斂」,又作「殮」,意思是給屍體穿衣下棺。死者入殮以後,並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待葬一段時間,這就叫做「殯」。

停殯的時間有長有短。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送葬。春秋戰國的這些殯葬禮儀習俗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的風俗習慣甚至一直流傳至今。

秦漢時期的殯葬禮儀大體上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殯葬禮儀制度,並進一步趨於隆重化。漢代的殯葬時代禮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葬前之禮。

這一階段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大小殮、哭喪、停屍等項內容;第二階段為葬禮,包括告別祭典、送葬、下棺三個環節;三是葬後服喪之禮。陪葬之物有金錢珠寶、飲食器具、印綬、兵器、樂器、明器等,「凡生人所用之器,無不可為從葬之器。」

魏晉南北朝時殯葬禮儀大體上與漢代相同,只是漢代明器陪葬之風甚盛,至魏晉衰落了。但此時在殯葬禮儀上出現了一種渴葬的新現象。所謂渴葬,就是不按傳統殯葬利益的時間程式而提前埋葬,「朝終夕葬,相尚以速」。

這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期間,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戰亂不停,庶民百姓生活艱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平民百姓自然歡迎從間從速的渴葬方式。

唐代,殯葬禮儀又反而趨於崇尚周禮倡導的那套模式。唐代一代雄主李世民由於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出現了社會安定、天下大治的盛況。「衣食足,然後知禮儀」,只有當天下百姓大眾過上溫飽的日子,才會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覺地崇尚禮節儀制。

唐代殯葬禮儀在參照周禮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化、程式化了。當時一死者從斷氣到殯葬、奠基完畢,共有六十六道儀式,繁文縟節,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

宋人對殯葬禮儀也十分重視。宋朝**為了整飭禮儀,敦厚風俗,曾多次頒發新的殯葬儀注,嚴立禁約,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政和禮》。北宋許多著名的士大夫也在官修禮書的同時,為整飭禮儀,紛紛著書立說,暢談各自的觀點。

例如北宋司馬光根據《儀禮》而參照當時所可行的殯葬禮儀,撰成《司馬氏書儀》。他所制定的殯葬程式,雖然仍舊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據當時民間的社會習俗作了一些刪改釐訂,多為當時士大夫所遵奉。此外,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又以《司馬氏書禮》為基礎,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撰成《朱子家禮》。

明、清兩代的殯葬禮儀,主要依據《儀禮·士喪禮》,另外參考了《朱子家禮》,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瑣的殯葬禮儀。

2樓:笑我無意

喪葬文化的原則

我們撇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喪葬文化,**我國各民族的喪葬活動的普遍性原則。

(一)生死如一

在我國古代社會,「靈魂不死」觀被普遍接受。死者靈魂並不隨肉體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這就要求生者儘可能要為死者創造和生前一樣的環境。

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地下宮殿……所有這些都是帝王們想要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其在人間統治的象徵。

(二)聚族而葬

「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的觀念,它根源於「鬼魂崇拜」。另外,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人們大都實行家族聚族。為了成員死後不至同家族分開,在另一個世界繼續聚族而居,因而,產生了聚族而葬的觀念。

根據《周禮·春官》的記載,當時的各家族都有「冢人」和「墓大夫」。另外,現代社會「人之將死,落葉歸根」與此也不無關聯。

三、我國古代喪葬的內容和方式

(一)內容

我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體現在各種複雜的儀式和規制中。古代喪制名目繁多——有葬前禮:初死、復、立喪主、易服等。

殯葬禮:啟殯、出殯、出殯途中的禮儀和禁忌。還有下葬禮;服喪期之禮,又稱葬後禮儀,服禮。

(二)方式

喪葬的方式很多,主要的有土葬、火葬、**、水葬等。下面著重介紹幾種常見的喪葬之法。土葬,就是把屍體埋在地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土葬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了變化和發展。火葬,又名「火化」,是用火焚燒以處理遺體的一種葬式。最早盛行於古印度,後隨佛教傳人中國。

四、我國古代喪葬文化的影響

(一)浪費大量錢物

喪葬禮儀過於繁雜,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達官貴人自然可以承受,而對於廣大百姓來講,繁雜的喪葬禮儀卻成為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非但不能讓死者超脫,靈魂安息,反而導致活人負債累累。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浪費了大量財物。

(二)保留了大量文物史料

根據古代喪葬禮儀,死者下葬時一般都有各種各樣的陪葬物品,保留了豐富的古代文物和翔實的歷史史料,為現代人探索古代社會,認識歷史狀況提供了大量線索。

結語喪葬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喪葬這一形式和手段,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庇佑。喪葬文化源自人們對自然的解釋和心理的作用,同時,也與社會文化和制度有關。

喪葬文化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並且發展了特殊的形式。最後,喪葬文化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3樓:泡泡

蒙古有** 現在一般是火葬

陸地上以前一般是土葬 後來是火葬

水上有海葬

各個地方還有各個地方的葬法

4樓:匿名使用者

百越懸崖洞穴葬、吐蕃**、漢人土葬

中國歷史上的喪葬禮儀是什麼?

5樓:易書科技

所謂喪葬禮儀,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人們採取喪葬禮儀,最終目的既要使死者滿意,也要讓活人安寧。為了不使死者發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靈。

由此可見,中國的喪葬禮儀,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時至今日,喪葬禮儀仍殘存著不少舊痕跡。在整個喪葬禮儀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其間的話語,凝含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與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絡之中,也表現在兩者間的精神聯絡之中,儒家的倫理色彩、等次觀念、溫情脈脈等,皆融入喪禮的每一細節。

相反,靈魂不滅的宗教信仰意識在這裡完全被這種中國式的倫理人情所裹挾,它時或作某一禮俗的註腳,時或又成為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人類最初的喪葬活動,是為了保護屍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智力逐步增長,產生了靈魂觀念,認為一個人具有「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所以,「肉體」就沒有知覺。將來,「靈魂」還會回到「肉體」裡來。

因此,活著的人要把死者的「肉體」保護好。這種對「肉體」的保護行動,就是早期的喪葬活動,保護屍體的地方,就是墓葬。

我國的喪葬禮俗至遲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在2023年發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下室有墓葬的遺存,經過系統的發掘,出土有完整的頭骨三個,以及頭骨碎片、下頷骨、體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齒。根據研究分析,發現有「男性老人一人(10l號),中年或壯年(108號)和壯年(110號)各一人,5歲幼兒和初生嬰兒(或胎兒)各一人」。

死者的身體下面鋪灑著紅色的赤鐵礦粉,隨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獸牙等物。在死者身下撒赤鐵礦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葬儀之一。紅色象徵著鮮血,而血又是生命的**和靈魂的寄身之所。

在屍體上撒赤鐵礦粉,表示給死者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並沒有死,只是長眠罷了;或者說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夠復生;或是希望死去的同伴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成員之間貴賤的進一步分化,喪葬儀式也逐漸增加了宗教的儀式行為。如山東滕縣墓葬中已出現了木槨,膠縣龍山文化遺址中又有玉琀,這些後來都成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向系統化、程式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周代,為一個崇尚禮儀的時代。對周人來說,喪葬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象徵。

他們認為上古之民穴居野處,故其喪葬禮儀也草率簡單。《周書·異域上》說:「死者則以葦薄裹屍,懸之樹上。

」《周易·繫辭》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常。」這是靈魂觀念未出現,或為靈魂崇拜尚不發達時期,人們處置屍體的情形。

因此,三代時人們往往將當代的喪葬禮儀引以為驕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習俗發生始至西周時期,中國的喪葬習俗經過1萬多年的演進發展,已產生出諸多別具一格的併為後世所罕見的斂葬習慣或習俗。從當時的文獻資料來看,喪葬禮儀已初具雛形,屬纊、三月大殮、飯含、棺槨制度、明器制度、褳制等都已出現。

到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基本具備。當時喪葬禮儀的特色,在於強調倫理秩序的充實和道德架構的建立,由此規定出親屬團體的層級親疏關係,以及比附於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使倫理秩序與政治秩序在這種喪葬禮俗中獲得有機的統一。由於喪禮無不本之倫理秩序和政治秩序,故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也變得十分繁複。

西漢中期以後用陶質明器取代實用的貴重器物隨葬,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的一次重大變革,說明隨著莊園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層對隨葬品的觀念有了顯著的改變,認為將莊園中的所有財產都製成象徵性的陶質明器埋入墓中,比那些數量有限的貴重器物更有意義,更能全面展示他們所擁有的財富。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大體上與漢代相同,只是漢代明器,魏都從省。《晉書·禮志》載:「古者天子諸侯葬禮粗備,漢世又多變革。

魏晉以下世有改變,大體同漢之制。」而魏武帝曹操「自制送終衣服四篋,題識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漢禮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繁盛的時期,各種體現封建等級制禮儀的發展登峰造極,喪葬禮儀制度也發展得很完善。唐朝的一些禮儀文化,包括在《大唐元陵儀注》和《大唐開元禮》裡,這兩部反映唐代禮制的書籍,現都保留在杜佑的《通典》裡。根據《開元禮》喪葬儀禮的記載,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喪葬程式一共有66道。

如果是改葬,尚另有17道程式。這些程式反映了唐朝封建喪禮的繁縟,同時也具體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待遇的不同。

明代喪葬禮儀,主要根據《儀禮·士喪禮》,另外也參考了唐《開元禮》和《朱子家禮》,這從《明會典》中載錄的喪葬禮儀可以看出。不過,明代的民間喪葬禮俗有自身的時代發展特色和地區性特色。統治者雖然出於人倫教化、穩固政權的考慮,對庶民百姓的喪禮制度、服喪制度、居喪儀制、葬法等均有嚴密詳盡的法令限制,要求將各地的民間喪禮納入正軌,但從明代文獻的記載看,民間的喪俗是沿襲各地傳統風俗,適應時尚而行,並不完全受法令制度的約束。

滿清建國之初,宮廷喪儀比較簡陋。康熙時,在學習漢族儒家傳統喪禮,特別是明宮喪禮的基礎上,清宮喪制初步形成,後又經雍正、乾隆兩朝的補充始臻於完備。

清史文獻稱喪禮為「喪儀」。皇帝的喪禮規格最高,稱「大喪儀」。大喪儀的主要禮儀和程式為:

小斂、成服、大斂、朝奠、殷奠、啟奠、奉移、初祭、繹祭、大祭、除服、周月祭、上尊諡廟號、致祭、百日祭、祖祭、啟行、謁陵、安奉等。具體過程十分繁雜,不容盡述。其中雖摻有滿族舊俗,但基本框架與明宮喪葬禮儀相同。

清代民間喪葬禮儀,與明代一脈相承,沒有大的變化。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

正確。1女媧人首蛇身是事實,有白娘子和靈兒為證。2世界確實有狐狸精,我見過的。3我相信故我存在。謝謝!不正確,這只是神話,無聊的文人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女人。商朝滅亡是歷史的原因,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不正確。因為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虐無道,殘害忠良,刑法殘酷,酒池肉林整日尋歡...

中國古代歷史小故事,中國歷史中的短小故事

荊和刺秦王 紙上談兵的趙括 勾踐臥薪嚐膽 等 多這那 給我加分我給你 說10多個 中國歷史中的短小故事 晉國智氏,魏氏,韓氏聯軍進攻趙氏居城晉陽,引汾水灌城。趙襄子苦不堪言時,三家領導同志居然還在乘船欣賞他們的傑作。智伯同志 三人中的no.1 見破城指日可待,心情大好,得意洋洋的說道 我現在才知道一...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大全,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中華歷史故事 劉邦和項羽故事 1 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 即黃帝 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 chi 尤,蚩尤俘虜被稱為 黎民 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 炎黃子孫 2 禪讓制 堯是黃帝以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