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中國旅遊資源的地理分佈特徵及相應的開發策略。左

2021-03-06 01:18:01 字數 6887 閱讀 8914

1樓:匿名使用者

一 、中國旅遊資源分佈規律

中國旅遊資源分佈具有明顯的地理規律,主

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集中分佈在中國三大地形階梯的過渡區

域 由中國地形圖及旅遊資源分佈圖(見文末附

圖)可清楚地看到這是中國旅遊資源分佈最顯著

的地理規律。在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交接區域,即

青藏高原的邊緣過渡區的崑崙山—— 阿爾金

山—— 祁連山— — 岷山—— 邛崍山—— 橫斷山

脈,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鳴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九寨溝、黃龍寺、劍門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嶺雪山、峨眉山、玉龍雪山、三江並流區、騰衝地熱火山、瑞麗

江— — 大盈江、西雙版納等著名景區;在第二級階

梯和第**階梯交界過渡區,即大興安嶺—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線,主要分佈著五大

連池、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八達嶺—— 十三

陵、恆山、五臺山、野山坡、華山、洛陽龍門石窟、嵩

山、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武陵源、灕江等著

名景區。第**階梯向沿海過渡區的山脈主要分

布在長白山山脈— — 千山山脈— — 武夷山脈一

線,著名景區有鏡泊湖、松花湖、長白山天池、鴨綠

江、鳳凰山、千山、金石灘、膠東半島海濱、泰山、九

華山、黃山、齊雲山、三清山、千島湖、武夷山等景

區。其次,我國的海濱和海島旅遊資源主要分佈海

岸線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緯向構造帶也是中國旅遊資源的富

集區 中國由北向南,三大巨緯向地形大約每隔8

個緯度分佈著,居北的是天山— — 陰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遊資源如天【l1人池、博恪達峰、吐魯

番、長城、西夏王陵、秦皁島北戴河 塔中的足崑崙

山—— 祁連山—— 秦嶺—— 大別山,其中的重要

旅遊資源有崑崙山、祁連山、華山、武當山、大洪

山、雞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嶺,著名的景區如丹霞

山。參見中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分佈圖,

可以發現它們的分佈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區域,

構成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

國家森林公園同規律分佈現象。如以加入聯合國

「人與生物圈」的自然保護區為例,天山主峰博格

達峰、吉林長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農架、貴州梵淨山、四川的九寨溝、臥龍等莫不

如此。(三)三大階梯和三大緯向構造分割的網狀低矮區是人文旅遊資源相對富集區

這尤其表現在第一級階梯以東以漢文化為主

的區域 歷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國園林、愛國主

義教育示範基地以及現代經濟文化景觀的分佈充

分地證明著這一點。

(四)旅遊資源富集區是中國貧困人口集中區

中國旅遊資源集中分佈區,以及後備旅遊資

源富集區正是中國貧困縣域集中分佈的區域。

中國貧困縣在東中西三大地帶都存在,其中

東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區,如江西、福建的紅壤丘陵、沂蒙山區、大別山區

等。中部為中國幾大高原向平原過渡地區,地勢

起伏大,地形複雜,自然要素呈過渡性,敏感而脆

弱。這裡有一系列的貧困人口集中分佈。秦巴山

地,位於陝、豫、川、鄂四省交界處,貧困縣多大50

多個,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為怒江、瀾滄江、金沙

江及橫斷山所封閉,大約有40多個貧困縣集中於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貴州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區,貧困縣多大

130多個;北方農牧交錯帶,貧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區各縣、內蒙古位於科爾沁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的通遼和赤峰市、遼寧省的努魯兒

虎山的阜新地區等;黃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陝

北、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南部、甘肅古東部和青

海東部,貧困縣約130個。西部地區為荒漠和高

寒環境。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為重要的貧困區,尤

其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貧困縣集中,另有一些

貧困縣分佈在新疆北部和東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的西部貧困人口較集中。貧困區又與

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區、邊疆地區在空間

上重疊。

(五)自然旅遊資源富集區是中國的生態脆弱

區 由於以自然為主的景區,包括風景名勝區、自

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分佈

在山區、高原、荒漠等區域,他們都是生態脆弱區

山區雖然還有較豐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脅,以及本身地質構造的複雜活躍、谷深坡

陡,一旦破壞,恢復困難,而且地質災害嚴重,如橫

斷山區。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黃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農業生產力十分有

限。如黃土高原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土質疏鬆、

氣候乾燥、水資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區溶洞、地下河發育,山丘崎嶇、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資源較少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惡生態區域。

二、中國旅遊資源分佈規律的成因

中國旅遊資源的分佈規律是自然和人文兩大

因素通過長久的耦合作用決定的。旅遊資源是環

境中具有突顯價值的環境物質。其中環境包括自

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來自其價值。其中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過

旅遊資源的一系列美學效用特徵表現出來,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樣性、原始性等引起人們的旅遊動機,在條

件成熟時通過去實地旅遊獲得審美需求的滿足。

大批**的大範圍暫時性的空間位移所引發的交

通、食宿等服務需求構成了旅遊資源的間接吸引

力,對旅遊企業產生吸引,它是旅遊資源經濟價值

的一種體現。因此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是寄生在

旅遊資源美學效用價值之上的。旅遊資源的美學

效用特徵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質構造內在的決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態、地勢特徵。

地勢地貌,特別是大型的地勢地貌通過下墊面的

作用對氣候要素的再分配進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態

環境,決定生物資源的典型性和多樣性,最終各自

然要素複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樣性的環境區域、旅

遊景區點。國家定義的相關概念充分地說明了這

一點:風景名勝區是指具有欣賞、文化或科學價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觀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具有

一定規模和範圍,可供人們遊覽、休息或進行科

學、文化活動的地域(《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景州獨特.圍內外著名,規模較大的定為國家重點風

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是指森林景觀優美、自然景觀

邗人文景觀集中具有一定規模,可供人們旅遊、休

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場所。

《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建立自然保護區必

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帶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

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同類自然

生態系統區域;(2)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

天然集中分佈區域;(3)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

域、海岸、島嶼、溼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佈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歷史遺

跡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佈區域受人文因素影響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條件較差的區域

在純粹農業文明時期受的改造影響十分有限,工

業社會時期又相對遠離工業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這一社會經濟文化中心。整體上,它們是工農

業文明視為的惡地區域。當工農業的生產力足夠

強大到波及它們時,人們開始了足夠的環境生態

覺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間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優適宜性,並通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乃至資訊文

明的歷史沉澱,累積疊加不斷強化人文影響,從而

在不斷創造現代文明旅遊資源的同時,既襯托出

自身區域內歷史文明旅遊資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衚衕、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襯托出邊緣文明區殘存古老文明的真實

淳樸與可貴、原始自然環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對人

類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三、中國旅遊資源分佈規律

對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啟示

以上分佈規律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發展旅遊業是合理保護中國生態環境。

有效利用中國生態資源的重要途徑

雖然中國經濟不夠發達,但由於悠久的農耕

開發,可開發的後備耕地資源已十分有限,工業經

濟步入快速發展時期,龐大的人el等因素的綜合

作用,中國生態環境面臨強大的壓力。生態可持續

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生態資源的匱乏是中

國將長久面對的現實。從森林、草原溼地等相對優

生態資源分佈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論述的區域,特別是森林資源更是盤【】此,中國三火森林 .第一

大東北林區集中在大小興安嶺、長白f【j;西南林區

集中在橫斷山區為中心的區域;南方林區分佈:f

閩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嶺。河源區和分水嶺

疊置在以上大地型構造帶,也正是中國實施生態

屏障或森林綠化工程的重點區域,如三北防護林

是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的生態屏障、太行山綠化工

程也是中國十大重點綠化工程之一,第一與第二

級階梯過渡地帶是長江生態屏障建設的主體。所

以,中國生態資源脆弱區又是中國現有自然生態

資源的富集區。土地不適宜開墾種植,適合森林與

草原建設。但這些區域的生態旅遊資源的比較優

勢越來越突出,因此調整產業結構除退耕還林還

草之外,重要的是發展旅遊業,由於旅遊業與工農

業相比對生態的破壞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確規劃

建設,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針就能兼顧

生態與發展,有效利用我國的有限的生態旅遊資

源。在這些區域發展旅遊業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續

發展要求的,《關於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 實

現與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中認為:人類在實

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旅遊是開路先鋒」,並倡導

「將旅遊當作一種在敏感區域(諸如沿海區、山區

和具有大量生物種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

保護的工具」。

i二)發展旅遊業有利於中國全面小康戰略的

實現 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

容。基於中國貧困人口分佈的地理特點與中國旅

遊資源分佈地理特點的一致性,所以通過產業結

構調整,將旅遊業作為相關地區的主導與支柱產

業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全面實

現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點在農村,農村的一個

重點必定是貧困地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才能最

終證明中國全面建設成了小康社會。

(三)發展旅遊業有利於中國多民族文化的保

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瞭大地理環

境對民風民俗形成的深刻影響。中國少數民族的

分佈特徵除歷史上人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環境

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橫斷山脈區就是一個典型

的例子。旅遊業雖然對土著文化有負面影響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純真性和典型性,、這些特性構成本地人文旅遊資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競爭力,是區域旅遊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更加充分地認識各民族文化的

珍貴,激勵大家去挖掘保護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導中國旅遊資源的勘察調查,為其旅

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保障

中國是世界旅遊資源大國,並已成為世界旅

遊大國,正在向世界旅遊強國邁進。但是中國曆次

國土資源調查,無論是單項資源調查,還是新近完

成的綜合地質調查,都沒有開展旅遊資源調查工

作。從中國大型的以自然為主的風景名勝區、國家

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的分佈規律

而言,同時從地質作用對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發,

進而大地型對氣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帶的影響分析,即從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響的角度考察,我們完全可以對

旅遊資源進行**調查分析,特別是在衛星**、

航片、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圖的判讀基礎上,有重

點針對性的踏勘調查是可行的。調查的重點仍是

這些山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蘭州一線以西,因為從成因上講,該縣以西應具有

眾多世界級的旅遊資源,但現有旅遊資源圖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區。

(五)加強以交通為主的基礎建設是實現以旅

遊生態產業戰略為帶動,全面實現高地中國區域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旅遊最重要的是良好通達性。通過交通的改

善,以旅遊的方式規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場,培養新

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保證

居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進而保證退耕還林還草的

退得穩,還得實,在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保護好生

態資源。由此使這些區域步入一個具有較強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迴圈模式和新時期。

因為中國主力旅遊資源分佈區整體上擔負著

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生態屏障功能,或者

說從全國區域分工角度而論,這些區域首先承擔

著生態分工的新職能。必須對其實施生態優先和

生態產業優先兩大戰略。自身處於世界公認的生

態脆弱地帶,並集中了中國最廣大的貧困人口或

相對貧困人f1,少數民族聚居,許多地域還兼有國

防安全意義。因此,它們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最

關鍵基礎核心的區域

旅遊資源的特點是什麼,旅遊資源的特點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您好,原生性旅遊資源是指經過漫長的自然與社會歷史過程所形成,對於現今而言是先天賦予的旅遊資源。就像我國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1 以原生性為主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 2 旅遊資源分佈廣泛而又相對集中,並具有一...

加強旅遊資源保護的意義是什麼,旅遊資源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旅遊資源大多是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不但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而且還具有難以恢復的不可再生特點,而旅遊資源又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護旅遊資源就成了保護自然 文化及旅遊業的關鍵問題。旅遊資源保護的意義是什麼?1 旅遊資源乃旅遊業的基礎。做好旅遊資源保護是首要的任務。2 因為旅遊資源的...

旅遊資源的特性是什麼,旅遊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一 廣泛性 旅遊資源的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品種的多樣性,型別的複雜性,分佈的多域性。二 時代性 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有的現象可以做為旅遊資源,有的則不能做為旅遊資源,同一種東西,卻有兩種不同的利用價值。這是因為不同性質的國家 不同階層的人們,道德觀念和審...